书城文学文人·炼狱:小女子品读向阳湖
2749100000056

第56章 “有了这套丛书,那段历史就还在……”(2)

著名画家孟庆江一开口,仿佛人又回到了向阳湖:“我当时非牛非鬼,才三十来岁。我想,我没有什么罪行,没有什么精神压力和负担,我的目的是就锻炼,苦的确是苦,但苦当中有些思想是真实的。”他认为,向阳湖文化人的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的委屈有压力,有的则真的是锻炼。有些人放牛种菜,觉得很好。他自己当初就是抱着锻炼的想法在咸宁,而且由于担任田间管理班班长,还潜心研究水稻,写了关于水稻种植的一本书。说着,掏出一本当年在向阳湖做的田间水稻管理记录本,说是将捐给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哩。

周明走进会场坐下后,看见这套书就显得很激动,爱不释手。他想起当年在向阳湖的那段劳动生活,表示确实难忘那时的酸甜苦辣;手捧丛书,郑士德情不自禁地说,作为当年在向阳湖干校呆过几年的人,看了真是很亲切。每次坐火车路过咸宁,总要特别看一看,因为有一份有很深的“向阳湖情结”埋在心里,一提起咸宁,提起向阳湖,就特别地有感情。这次又见到了咸宁人,他显得特别激动,不断地询问着甘棠、“四五二”高地现在是什么样,温泉还有吗?连连重复着,你们就是我的家乡人啊!

几天来,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北京站联络站站长韩聪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到火车站接送咸宁来客,一会儿亲自接送参会的老人,真是没有片刻休息,却总是笑呵呵地乐此不疲。她作为“向阳花”的代表,在发言中提到了她难忘的儿时记忆:“当时我的父母都去了干校,而我不到14岁,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带着妹妹也去了咸宁。我去的时候,妈妈正在地里干活,她看到我来很意外。虽然一家都在咸宁,但是四个人在四个地方,父亲在向阳湖1连,母亲在13连,我在汀泗读书,而妹妹在咸宁上学。由于我进了当地的学校,所以还有机会代表学校到咸宁参加体育比赛,又代表咸宁到武汉比赛,真是永生忘不了咸宁!”

反思,肩负一份责任

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的名誉会长,宋木文的讲话发人深省:“我是在向阳湖劳动了三年,各种农活都干过。没有遭受那么严重的审查和批斗,但经常受到修理,日子很不好过。当时几千人,我们一大队、文化部机关来讲,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人是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职务有所不同,但大体有两类:一种人琢磨怎么整人,另一种人是逐磨自如何不被整。深入去体会研究那段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许多重大的问题。对‘****’反思是很有必要的,没有对‘****’的拨乱反正,哪来新时期的正确方针路线呢?很多同志是‘****’的受害者甚至受难者,但也是今天路线的受益者呀。但是没有‘****’的反思,后来正确的东西是出不来的,这是辩证法。”

会上发言踊跃,争先恐后。有的因时间关系,只能点到为止;有的来不及表白,只好会后交流。正如宋木文所云,今天座谈会的出席者和发言人,都是积极地在支持做这件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张炯说,自己虽然没机会参加向阳湖的“五七”干校(他们的干校在河南信阳),但是干校的生活和劳动有很大的共同性。“五七”干校将文化部几千文化精英集中到一个地方,是很特殊的现象,将来恐怕也很难有。这段历史里面有很多东西很值得我们回忆,“****”中,包括在干校,很多同志受了很多苦难,但也受到了锻炼。很多同志怀有很高的革命热情。然而历史往往是复杂,复杂的历史中也有苦难,苦难的历史往往会激发灵感,会产生传诸后世的好作品,如杨绛的《干校六记》,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已经写入当代文学史了。

回顾特殊年代的众多“五七”战士,李城外生动地说,向阳湖的文化名人,有的堪称是当代的李白、杜甫、苏东坡。他们在干校随遇而安、忍辱负重的风骨,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的精神和身处逆境却忧国忧民的情怀,都是值得我们和后人珍惜的精神财富;黄运全又分析道,研究向阳湖文化,最宝贵的是要研究和继承中国现当代文化人的内在精神,作为我们思想的珍贵的遗产;而彭小华的讲话动人心弦——“武汉出版社是地方出版社,保护和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是我社的责任。近年来,在财力并不雄厚的情况下,尽所能倾力于有文化积累价值的图书和学术著作的出版,出发点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因此,将向阳湖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推介出去,与我们一贯坚持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是一致的。”

——他们的讲话中体现出来的一份关于文化的社会责任感,自然博得了与会人员高度认同。

憧憬,舒展一幅蓝图

人们在把称赞的语言送给李城外的同时,无不对武汉出版社竖起了大拇指。

宋木文说,武汉出版社有战略眼光,出版了这套丛书。它又把我重新带回到向阳湖那段难忘岁月。可以肯定地说,这套《向阳湖文化丛书》为我们留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文化史料和“****”史料。张炯也表达了对武汉出版社的祟高敬意,他感谢出版社为我们国家的历史界、文化界做了一件大好事,为我们的读者、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向阳湖文化丛书》如愿出版,编著者可以说功德圆满。而李城外是清醒的,他在发言中特别强调,功劳是大家的。一是武汉出版社的领导,感谢彭小华社长等人慧眼识珠,充分认识向阳湖文化的独特价值,舍得投入,并组织最强的编辑力量,毅然推出中国第一套反映干校文化的丛书,这种敢为人先的气魄是难得的,他们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务实精神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二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二位前任负责人陈早春、聂震宁一路开“绿灯”,编辑柴志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于1997年和2001年推出“向阳湖文化书系”,为今天“向阳湖文化丛书”的出版打了基础,作了示范;三是向阳湖文化人,“向阳湖文化丛书”的出版得到曾下放向阳湖的老“五七”战士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佟韦、周巍峙、罗哲文、刘炳森、周明等名家分别题写书名;不少向阳湖文化人及子女纷纷赐稿。四是各级党政领导和知名人士。1997年,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 7位新闻出版界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文化部和湖北省领导重视并支持咸宁地区文化资源开发》;2010年,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 2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向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建议重视保护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全国“两会”的提案为《向阳湖文化丛书》的顺利出版营造了良好的輿论氛围。

总而言之,与会者一致认为,向阳湖文化丛书的出版,是向阳湖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今天的座谈会是个标志,标志着我们研究干校乃至“****”史有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从此研究工作不会停止下来,有了这套丛书,今后研究必将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李城外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和协办方的负责人,在会上阐述了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的意义,并且强调,丛书出版后,全国多家媒体作了报道,尤其是中国国家画报——《人民画报》2010年第12期重磅推出“重返向阳湖——探访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专题,进一步提高了咸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国家级媒体的高度关注,充分证明宣传向阳湖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接着,他介绍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下一步的打算:一是与湖北省政协文史委开展合作,筹备出版“中国五七干校丛书”;与《人民画报》社再度合作,共同推出《向阳湖往事》(暂名)外文版。二是坚持做好学术交流。开展与武汉大学等单位的学术合作,力争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与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同选题,深入钻研,将向阳湖文化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三是大力支持和帮助会员创作,为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搭建平台。与中华书局和武汉出版社等出版社联系,推出有关向阳湖的文集、诗集、小说和电视剧。四是与国家有关文化单位、省社科院、武汉大学等联合,适时举办全国向阳湖文化研讨会。目前,我市已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申报“国保”文物单位,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和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正积极组织一批有识之士探讨“向阳湖文化现象”,为建立一门新兴的“向阳湖学”而不懈努力!

“有了这套丛书,那段历史就还在……”,宋木文先生的这句话可谓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与会人员相信,有李城外和他率领的团队的执着与坚持,有丛书打下的良好基础,向阳湖文化必将赢来更加灿烂的明天,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