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沙漠密语
2748500000012

第12章 新疆篇(9)

中科院策勒站副站长、研究员曾凡江博士在总结策勒县防沙治沙的经验时,还特别强调道:

对于沙漠,我们认为,最好不要去干扰它,要让它自己恢复。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洪水期间向沙漠输水,在禁牧禁伐后合理采伐,以及利用牲畜粪便增加肥力等措施促进沙漠自我修复。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整套办法,通过这些办法,荒漠区的植被可以达到15%到30%。

大自然有立体的关系,整个系统配合得非常好,如果盲目地去种植单一的植被,就会破坏大自然的和谐。我们要努力探讨和思考大自然自身的奥秘,想法适应它,而不是和它抗衡,也不能急功近利。目前,搞生态建设已经有急功近利的倾向,而我们是研究科学的,应该看得更长远一些……

玉龙之乡与“绿洲文化”

位于新疆最南端的和田地区,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1500多公里,即使对新疆人说来,也是一个最遥远、最神秘、民族风情十分浓郁的地方,我尽管曾在新疆工作多年,但这次考察也是第一次来到和田市。

和田市古称“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重镇,“玉石之路”的起点,佛教最早传入的地区,曾被称为“小西天”,法显、玄奘等高僧都曾到此求法(于阗佛教延续800多年后被******教代替)。和田地区古代曾有皮山、于阗、渠勒、精绝、戎卢等国,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正式归入中国版图。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丝绸之路在先秦时就已开通,但多不为史籍记载,到了汉代,《汉书·西域传》明载了丝绸之路南北道的走向:“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菜焉。”从《汉书》的记载看来,古代的和田地区正是丝绸之路南道通过的地方,各国使节、游客、商贾、僧侣穿行于此,沿途都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不但是商品交流的通途,也是文化交流的要道。

和田地区著名的尼雅遗址便是汉代西域精绝国故地。它西连古于阗,东接古楼兰,位于和田地区民丰县城北150公里的沙漠深处,是古丝绸之路西域36国之一。在方圆150公里范围内,以尼雅佛塔为中心,分布着大约6组建筑群遗址,城址中有佛寺、窟址、木桥、墓地等100多处,出土的珍贵文物有数千件,许多文物轰动中外。和田地区有240公里边界线,是我国毗邻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境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们的越野车路过和田城边的玉龙喀什河大桥时,看见桥下的河坝里有许多人弯着腰似乎在寻找什么,原来,是在河坝里“捡玉”,听说过去捡玉的人更多,河坝里像“赶巴扎”(赶集)一样人山人海,挖掘机把河床挖得千疮百孔,如今政府下令禁止,捡玉的人已经少了很多。

和田被称为“玉龙之乡”,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常把坚韧、温润、莹泽的玉比作品德高尚的“君子”,而盛产玉石的和田,便在中华民族的玉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

和田地区南枕昆仑山,与西藏相连,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昆仑山是中国神话的故乡,神话中它是连接天的支柱,是西方的仙乡,西王母住在“玉山”,天神黄帝之下都在昆仑之丘,这里是个有开明兽把守天门,聚集了众多神物、飞禽走兽和奇花异草的地方,盛产黄帝及鬼神们的食物“玉”,据说黄帝及众神之所以长生不老,就因为他们“食玉膏,饮神泉”的缘故。

玉龙喀什河,维语意为“白玉河”,发源于昆仑山脉。每年6月中旬到9月下旬天暖雪化,河水暴涨,汹涌的河水便把山上风化剥蚀的玉料碎块挟带而下,沉积在下游的河床里,于是沿河两岸的居民纷纷去捡玉、捞玉,想寻觅改变贫困生活的幸运和机遇。和田玉是软玉中的极品,羊脂白玉又是和田玉的极品,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人开采,远古时期已经进入中原和欧亚,成为贵族和文人、士大夫喜爱的珍宝。现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玉器都产于和田,如“大禹治水玉山”便由5000多公斤和田玉雕成。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也是用和田玉雕琢的。

近年来,随着对和田玉的商业炒作,与普洱茶、翡翠、鸡血石等一样,和田玉身价倍增,已经炒到了“疯狂”的程度,进入了“天价”行列。“黄金有价玉无价”,和田玉的价格比黄金贵了几十倍,小拇指大一块石头,动辄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不少人靠“炒玉”、靠运气发了财,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暴发户的故事:某某最近挖到的一块玉,已经卖了5000多万元;某某捡到了一块玉,老板看了后马上说:“我这辆桑塔拉2000归你!”卖玉的不干;“再加上两台挖掘机!”仍然不卖,摇摇头走了……某某陪朋友到河坝里看热闹,朋友没捡到玉,他却捡到一块石头,里面藏得有玉,后来卖了800万元……如此等等。

在和田市的大街上、宾馆门前,到处都可以碰见一群群人围在一起,就一块或几块“玉石”讨价还价,一块小小的、直径两三厘米的石头,要价已经上万元。只要你表现出一点点兴趣,随时都会有人挨到身边来问你“要不要”,说着便从衣袋或随身藏着的小包里,掏出一块块石头、一串串项链……和田有专门的“玉巴扎”,我特意去看了看,真是人头攒动,热火朝天。地上堆着石头,盆里泡着石头,手里握着石头,石头大的上百公斤,小的仅如豌豆、蚕豆,黄色、白色、黑色……有的晶莹润泽,有的古色古香。一些人在小摊前看玉选玉,更多的人却是一堆一堆地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热闹,看那些手里握着玉石的贩子们怎样起劲地和买主讨价还价。

随着价格的飚升,和田玉造假已很普遍,包括用人工染玉、用激光处理玉石等等匪夷所思的办法。据说,如今玉巴扎上的绝大多数和田玉都是赝品。为了尽快成为暴发户,和田地区还有很多村民组织起来,合伙采挖。沿玉龙喀什河几十公里河床里大坑小坑一个接着一个,挖出的石堆也逶迤连绵,据调查,2006年底到2007年初,河床里捡玉的有10万人之众,大型装载机有两三千台,挖掘机有1000多台,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虽然从玉里取得了暴利,许多貌不惊人的人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但和田整个地区、整个城市仍然是贫穷的,全地区所有县、市几乎全部是国家重点扶贫的对象。城市很乱,街道也不干净,同行的一位女士和一位男士都被小偷把手伸进了口袋,远不如库尔勒那样让人感到安全和舒适。

和田地区总面积24.92万平方公里中,戈壁沙漠占了60%以上、雪山占了30%强,187万人只能生活在仅占总面积3%、共9000多平方公里的绿洲上。戈壁沙漠把绿洲分割成大大小小203块,最大的是和田市所在地,最小的只有几亩地、住了几户人。绿洲之间相隔很远,如皮山县的53块绿洲,有的相距几十公里,有的相距百公里以上。这些绿洲多分布在山麓平原和河流沿岸,像一个个翡翠玉珠散落在荒原上。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三面或四面环绕中的绿洲,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沙漠每年仍以3至5米的速度向东南、西南不断扩展,近30年来被流沙吞没的农田已达3万公顷(45万亩)之多,策勒、民丰等地流动沙丘离县城都只有两三公里。

和田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西北在帕米尔高原和天山的阻挡下,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很难进入;南面又横亘着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隔断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于是便形成了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年均降水量仅35毫米,年均蒸发量却达2480毫米,最低时,年降水竟不到5毫米,真是“雨水贵胜油”了。除了干旱又多风沙,塔里木石油局的朋友们早就告诉过我,到和田后很难看见晴朗的时候,空中似乎总是弥漫着尘雾。气象部门曾进行过统计,40年来,平均每年发生浮尘、扬沙、沙尘暴的天气达268天,自2月到11月几乎天天都有浮尘,细细的黄沙总是飘浮在空中,平均每月每平方公里降尘619吨,最多的时候,一次大风便造成每平方公里降尘260吨!以致和田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充满辛酸和黑色幽默的民谣:

“和田人民真辛苦,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

由于贫困,和田人平均受教育仅仅5年,不但低于内地,也大大低于全疆的平均水平。至今,整个地区经济结构仍然十分单一,以农业为主,农民们只能维持温饱,想出去打工吧,语言不通,只能在当地摘摘棉花,要去内地,还得政府派专门的干部带领……

由于能源短缺,许多老百姓烧饭、取暖仍然不得不靠砍伐天然植被,“禁伐”后干部们尽了很大努力,但防不胜防,老百姓还会困惑地质问干部:“你不让我砍柴我烧啥呢?”沙漠边缘至今有一些人仍靠卖柴火为生,柴火的来源就是沙漠里的植被。

2006年9月****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曾到和田视察,深入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单位和洛浦县农村,一直走到田边地头,和当地农民亲切交谈,了解党的政策在农村的落实情况,勉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临上飞机时,走到舷梯边胡****主席还用鼓励的口吻殷切地对和田地委书记和行署专员说:“和田面临机遇,和田大有希望!”

我到和田考察的时候,正值******总理主持******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求新疆着力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加强薄弱环节的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面向中亚扩大开放,同时还强调要坚持不懈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并研究了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会议明确指出,要采取特殊措施,加大扶贫力度,重点扶持南疆喀什、和田、克州发展,集中力量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常务会议的精神传到和田后,干部们欢欣鼓舞,兴奋地奔走相告,认为这正是和田发展新的历史机遇。

2007年和田地区已经提出了“两个加速,一个突破”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速林果业发展,实现山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