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曾国藩,在那个安静的深秋的夜晚,在极其平静且冷静地砸掉了他的烟具、焚烧了他的烟叶之后,回到书房,郑重地写下了一篇小东西。这篇小东西并不能算是一篇文章,但这篇小东西后来非常有名,它的题目叫“日课十二条”。
什么是“日课十二条”呢?
说白了,也就是曾国藩为自己立下的十二条军规。
先来看一下这十二条军规的具体内容:
第一,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第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第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第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第五,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
第六,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
第七,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第八,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第九,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第十,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第十一,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第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十二条军规,就是曾国藩著名的修身养性十二款,也是他每天必做的十二条功课,所以叫“日课十二条”。
你看曾国藩对自己做出的这十二条要求,细读一下,还真是很有意思。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反倒是他的最后一条——“夜不出门”。看来,曾国藩也是坚决杜绝过灯红酒绿的夜生活的。我们现在的很多官员,很多商人,至少可以在这一条上多学学曾国藩。
但有人可能会说,写计划谁不会啊?别说写十二条,就这种东西,我写二十条也不难。
这话倒不假,随便整出几条对自己的要求来,这种事儿,我们大多数人都干过,只是后来都没怎么兑现,所以渐渐的也就忘了,也就不当真了。所以曾国藩如果只是写写而已,他就是再写120条,我们也没有必要来说它。问题是曾国藩的十二条军规,这十二条对自己的要求,自打他在这个戒烟的深秋之夜写下来之后,终其余下的一生,他几乎是极其完美地做到了。这就是曾国藩最惊人的地方,这也是曾国藩一生修身养性最大的能耐,他自己总结为一个字——
恒!
恒心的恒。恒常的恒。
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全集·诗文》)就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意思。什么事最难?戒烟瘾,戒鸦片瘾,戒毒瘾,这类事儿最难。对于曾国藩来说,戒烟瘾也确实难,要不他也不会整整为此反复了十几年。
但让我们奇怪的是,他这个“日课十二条”里有戒乱说话,有戒夜生活,却为何独独没有戒烟呢?
我以为,原因有三。
一是此时的曾国藩认识到了只要守得住一个“恒”字,烟自然能戒掉。而他就是在这样一个夜晚,对“恒”字的认识上升到了一种境界。这时候他是真的“涤生”了,也就是真的彻底告别了过去,在人生境界上开始了崭新的篇章。他整个戒烟过程的安静与冷静,就可以看出他心态上的升华,所以他在内心深处对这次平静的戒烟充满了绝对的自信。果然,这一夜之后,曾国藩真的彻底戒掉了烟瘾,一生再没生犯,算是彻底摘掉了烟民的帽子。
二来,我想,曾国藩戒烟这事对他自己来说也实在是太过艰难,光表态就不知道有多少次,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估计他自己也怕再通过写下来的形式来表达戒烟的决心了。这时候反而是越不需要写下来,越不需要明说,才越能表现他暗自里难以比拟的决心。
第三就是这时的曾国藩大概已经从单纯的戒烟痛苦里摆脱出来了,或者说超越了。他开始思考的是如何戒烟,现在思考的已经是如何通过一个“恒”字来真正达到人生的自省与超越。如果一个“恒”字能做到,戒烟也就自然不是问题,反倒变成了小儿科。
就在这样一个夜晚,就是写下“日课十二条”之后,曾国藩的人生境界有了一个质的升华。他的“吾日三省吾身”,从此不再是一种自我要求和自我期望,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这种以自省为生活内涵的生存方式,才是他们曾家老祖宗曾子所标举的“自省论”的关键内涵。
所以我们通过对曾国藩的学习,也可以发现人生有这样的三层境界,可以简练地总结为“三自”:
首先要“自立”。也就是要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能立志,这是年轻时就应完成的人生第一层境界。
其次要做到真正的“自信”。这种自信不应该是一种盲目的自信,不是凭一句“我能”就想当然去包打天下的自负与自夸。而是要能根据现实条件,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并确定可以驾驭现实的自信。这种自信是有了一定人生阅历和社会阅历之后的自信,所以应该算是第二层境界。
第三层就是“自省”了。这种自省就是曾国藩戒烟后,写下“日课十二条”后所达到的境界。这时候的他以自省为生活的方式,这样的人生就会很容易地获取到真正的属于现实的智慧,从而能保证你的人生可以做到真正的生生不息,永不止步。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曾国藩的家训?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是他在进入人生第三层境界,也就是自省境界后,最为具体而丰富的表现。这些东西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曾国藩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所以他自己才会拿这些来教育后代。再加上后来的事实已然证明了这种教育效果的有效与理想,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到他的家训宝库里汲取一些能为我们所用的精华呢?
事实上,通过曾国藩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社会,也不是你的对手,而是——你自己。
所以,魏晋时有位大名士叫殷浩,他就曾经说过,说自己原来努力奋斗,总觉得是在“与世周旋”,后来才发现,其实人生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我与世周旋”,而是——
“我与我周旋”。
“我与我周旋”的结果怎样,也就决定了你会有怎样的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