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曾国藩他爹曾麟书为什么会这么大度、这么聪明地引导儿子培养了一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呢?这又和曾麟书的爹、也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有关了。
曾国藩的祖父名叫曾玉屏,号星冈,族人又称之为“星冈公”,也是给曾国藩影响很大的一个人。
曾星冈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后来因为无知被人耻笑,从此痛定思痛,发奋图强,渐渐成了当地一个有声望的人。但他们家世代都是农民,就算在当地农户中比较有声望,但毕竟也旺不到哪儿去。所以曾星冈在改善了家里的经济条件后,就发下宏愿,说我曾家此后要“耕读传家”,就是不仅要保持种地的农民传统,还要培养出读书人来,只有读书才能彻底改变我们曾家的命运。所以他全力以赴支持儿子读书,儿子没读出来,他又全力以赴支持孙子读书。孙子曾国藩好不容易读出来,后来曾国藩再教育他的儿子和孙子,最重要的一个家训纲领,就是他爷爷说过的那句——“耕读传家”。
曾国藩在对后代的教育中,也把读书当成了最重要的事。他在家书中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全集·家书》)就是说家里没钱没关系,但我曾国藩的后代,代代最少得有秀才,因为这标志着我们这个耕读世家里还保持着读书的传统。
曾国藩之所以把读书当成最重要的事,是因为他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首先,这在那个科举的时代里尤其是这样。
比如在曾国藩之前,清代有个特别有名的人,叫孙洙。虽然特别有名,但大家对这个名字可能不大熟。不过,他另外一个名字知道的人就多一些,他自号蘅塘居士,又号蘅塘退士。如果这个号你还不熟,那他的一本书你肯定知道,那就是著名的《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就是他编的。
据说,蘅塘退士孙洙特别喜欢读书,但小时候家境贫寒,经常吃不饱饭,到了冬天,寒冬腊月里读书的时候就又冷又饿。孙洙怎么办呢?说他左手握书,右手握一根木棍,日夜读书不辍。
别人就很奇怪,说你读书也就罢了,手上握着个棍子干什么?
孙洙的答案真是有创意。他说木能生火可敌寒,书能抵贫可当饱。那意思是木头可以生火,我右手上拿着木头,想到火,就当是取暖了;而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自然可以摆脱贫困,所以我读书就算是吃饱饭了。这样我左手捧书,右手握木,既暖又饱,就不冷不饿了。
别人听了,都笑他是个书呆子,我们可能也觉得这纯粹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但是你别说,这个精神胜利法,只要去掉阿Q那两个字,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孙洙就在别人的嘲笑声中,把书一本一本地读了下去,最终考上了进士,最后做了个既暖又饱的天下名儒。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不过是为了考科举而死读书,纯粹属于应试教育,这种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观点不值得强调。所以,我记得十几年前在反对应试教育的时候,还有过“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也还流行过一阵。
你要认为曾国藩主张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只是为了应付科举,只是为了应试,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曾国藩自己的两个儿子。
曾国藩的大儿子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曾纪泽从小在父亲的培养和熏陶下,特别喜欢读书,正好他爹书又多,所以他简直可以算是博览群书了。但在仅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之后,他就跟他爹说,说自己不想参加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了,因为他不想为参加科举而读书。
要知道,这在封建社会那种“学而优则仕”,而且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出仕的社会里,这种想法简直是骇人听闻。有读书人主动愿意不参加科举考试的,这简直就是闻所未闻。像明代的唐寅唐伯虎,就是因为糊里糊涂地卷进一场科考案,结果被终生禁止参加科举考试,以至于他孤愤激狂,后来虽然艺术成就巨大,但这一直是他心头最大的痛楚。
现在曾纪泽要主动放弃科举考试,而曾国藩自己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混出头的,所以按情理来讲,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事实上,曾国藩的几个弟弟,也就是曾纪泽的几个叔叔,他们都觉得这个侄儿疯了,竟然会有这个念头,想想大哥曾国藩也不会同意。
但出人意料,曾国藩还就一点没含糊,很明确地支持儿子的想法。说不考就不考,那要不考科举,你喜欢学什么呢?
曾纪泽表示喜欢学西学,就是西方的社会科学,还喜欢学英语。曾国藩一听,那好啊,只要是努力读书、学习,当爹的我支持你。后来,就是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曾纪泽成为晚清少数早期接触西方科学与文化的人。他除了英语之外,还精通法语与俄语,所以他后来成为当世最有名的外交家。
曾纪泽的弟弟曾纪鸿也是这样,也不喜欢科举考试,他喜欢数学,曾国藩就特别支持他研究数学。结果曾纪鸿还真是个数学天才,不仅有好几本数学专著,还独辟蹊径,把圆周率推算出小数点后一百多位,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的水平。后来,曾纪鸿还写出了我们中国最早的一本电学专著。
你看,从曾纪泽与曾纪鸿两兄弟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所主张的“读书改变命运”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应试、为了科举考试。
那么,曾国藩所说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曾国藩家书》里有明确的答案,曾国藩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这话什么意思呢?是说读书对于人生只能起到两个关键的作用。
排在第一位的,是读书可以立志,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培养出人生的信仰来,从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意义,成就人生的价值。
我们在上一讲说过,曾国藩是个个人信仰十分强大的人,他之所以能从一个笨小孩成为一代大儒,之所以能从一个原来跟普通人并无差别的曾国藩成为一个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曾国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有个人强大的信仰与信念。而他之所以能形成支撑人生的信仰与信念,曾国藩自己认为,完全来自于读书。
除了读书可以立志,曾国藩还认为读书可以立身。
就是说读书至少可以让你掌握专门的知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有特长你才可以立足于社会,要不你拿什么在社会上立足呢?你没特长,没专业,温饱都成问题,其他都不用谈了。所以就算为了生活,为了自己那具臭皮囊,你也得好好读书。
你别说,为了身体也得读书,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读书是为了“以图自卫其身”,这个观点还真是具有前瞻性。
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历时数年,在全球52个国家中对各阶层、各类人群做出跟踪实验,实验结果非常惊人。人类疾病杀手中排名第一的心脏病,与之相关的最密切的社会因素,既不是一个人的贫富情况,也不是他所处的家庭与工作环境。这个与心脏病最密切的社会因素,居然是一个人的受教育的程度。
实验结果证明不论哪个国家,哪个人种,哪种阶层,受过高等教育的比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罹患心脏病的机率要小32%。
当然,我们会觉得这种实验结论不可思议,但科学实验就是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实验结果如此,所以瑞典科学家们也就向全世界宣布了这项实验结果。
这个结果,我们多少可以换句话来说,那就是书读得越多,患心脏病的可能越小。你看,这不就是读书“以图自卫其身”吗?
读书不仅可以立身、立志,曾国藩甚至还在给儿子的家信里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全集·家书》)那意思是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气质。
曾国藩号称是当时最精通相术的大儒,他从相术的角度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很难变的,只有靠读书能改变,所以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叫“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看,读书连气质都能改变,更不用说去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智慧、情操与价值观了,所以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那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