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趣谈领导学
2736900000037

第37章 领导艺术(8)

(二)这种“常足”是心理的升华和超脱

“常足”是心理的升华和超脱,那些一生忧伤,精神恍惚老是不愉快的人,一定是一个没有道德之气,没有意味趣旨的人。孔子说,“乐在其中”,他的弟子颜回虽然生活艰难,但不改变愉快轻松的心态。孟子以没有惭愧心情为乐。《论语》一开头就说愉快欢乐的事,《中庸》说没有一个人不自得其乐,程颢、程颐和朱熹等理学家教人遵循孔子和颜回的乐处,都是这个意思。碌碌无为的人一般都多要求多欲望,不遵循理义,不安于命运。但多要求而不能得到就会感到痛苦,多欲望而不能实现就会感到痛苦,不遵循理义那么行动时多有阻碍而感到痛苦,不安于命运那么心中多有抱怨而感到痛苦,于是谨慎有余而恐惧过多,碰到艰难险阻则抱着侥幸心理,像穿着露出破烂的棉絮的衣服行走在荆棘之中,哪里知道在平坦的康庄大道行走的乐趣呢?人的胸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分劳累,亦不可过分安逸,只有读书学习才可以保养它劳逸适中。就像风水先生平时用磁石养护指南针。书籍才是保养身心的最好东西,比如宋代思想家、大诗人苏轼,殁后遇高宗赵构,赠苏轼的官称其为文章之宗,文章一刊印出来,名声震惊千古后世。而他在世之时,忧虑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讥笑毁谤,困苦艰难往复迁徙于潮州与惠州之间,他的儿子贫困潦倒,光着脚过河,睡在牛栏边上,这是什么境况啊!许多名流千古的人,如自居易没有后代,陆游忍饥挨饿等,所经历的事情都如此不尽人意,如果平心静气地观察他们的经历,那么人世间所碰到的违背意愿的事情,就可以想得通,任何不满意的想法也会很快打消了。

(三)这种“知足”是名利的适可而止,而不是贪得无厌的追逐

《道德经》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加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重要?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去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的欲望。

疏广、疏受父子,在西汉昭帝时,先后受命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疏广学识渊博,教导有方,疏受好礼恭谨,温文尔雅,父子二人并为太子之师,天子尊敬,大臣钦美,荣冠朝野。任职五年以后,皇太子年纪也长大了,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足就不会有危险,功成身退,这时最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你我父子,官至二千石,功成名就。如果此时不及时抽身退去,只怕将来会后悔的,我们现在一同离开长安,告老还乡,终其天年,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吗?”疏受叩头道:“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二人称病求去,汉宣帝答应了,并送他二十斤黄金,皇太子送五十斤;当他们离别长安时,满朝公卿践行于都门外,车连数百辆,路旁围观的人赞道:“贤哉,二大夫!”回到故乡以后,他们以朝廷所赐黄金,每日摆酒设宴,广请乡里父老,所剩银两全都分赠乡亲邻里。有人劝他们道:“何不买点田产房屋传给子孙?”疏广道:“我岂是老糊涂了,不顾及子孙!我想过,我们家还有薄田、茅屋,只要子孙们辛勤劳作,完全可以满足衣食之求,不会比一般人差;如今若是再多给他们添置财产,实是会使他们变坏。本身很贤明的,财产多了,便会胸无大志;本来愚昧的,财产多了更会去干坏事。而且富有的人,众人都会嫉妒。我纵使不能使子孙变得知书达理,也不愿意他们去干坏事结怨乡亲。这些黄金本来是皇帝赏给老臣养老的,拿出来同大家共同享乐,安度晚年,不是很好吗?”因此二人在乡里中也很受人爱戴,平平安安度过了一生。

懂得“知足不辱”,亦即掌握了做人、做事、做官的一种智慧。不知足而取辱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在商场的,为赚取超额的利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劣充优,巧取豪夺,欺行霸市,直至谋财害命。在官场上,总不知官至何级乃止,不潜心为民谋福,而一心为己钻营,不是脚踏实地干事,而是急于求成加爵。他们或弄权术,或钻门路,或投靠山,或拉团伙,更有用钱买,用色套,用势压,用凶逼,诸如此类,弄出些官场龌龊,受人们耻笑,终被法纪处置。在情场的,总有一些男女不守本分,经不住诱惑,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上演一些本不该发生的悲剧、荒诞剧,让人不齿。还有许多其他这场那场中时时彰显着的不知足而取辱的故事。由于不知足、不知所止,违背了事物法则,违背了做人的规矩,弄得德性坍垮,信誉扫地,千夫所指。

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应该给那些不知足取辱者一个警示:渔夫和他的老婆住在海边的破草屋里,生活十分穷困,渔夫每日到海边打鱼为生。这一天从早到晚,他撒了一次又一次网,网网落空,最后捞上来一条小金鱼。小金鱼向渔夫苦苦哀求,只要将他放回大海,他会满足渔夫的所有要求。渔夫没有提任何要求就把小金鱼放回了大海,然后拖着空网回了家。他的老婆正坐在破草屋前用破木盆洗衣服,看到渔夫空手而归便责问为什么一无所获?渔夫讲了如何捕到小金鱼后又将小金鱼放归大海的情形,老太婆听了,训斥他说:你为什么不向他要一个新木盆呢?我们的洗衣盆已经破了。第二天,渔夫来到海边,呼唤小金鱼。小金鱼游出海面。渔夫对他说:我的老婆让我要一个洗衣盆。小金鱼回答:你回去吧,你们会有新木盆的。渔夫回到家里,老太婆已经坐在一个崭新的洗衣盆前洗衣服了。看到渔夫回来,她不但没有因为得到木盆而满意,又接着训斥:你没看到我们的小草房又破又烂,你应该去向他要一间好房子。第二天,渔夫又来到海边呼唤小金鱼,小金鱼游出海面后,渔夫将老太婆新的要求告诉了小金鱼。听完渔夫的讲述,小金鱼说:你回去吧,你们会有座好房子的。渔夫打完鱼回到家里,看到老太婆已经住在一栋崭新的大房子里了。但是老太婆还不满足,我们为什么不能住在宫殿里呢?你回去对小金鱼说:我要当国王。渔夫没有办法,又来到大海边呼唤小金鱼,渔夫告诉他,老太婆要当国王,要住在宫殿里,小金鱼摇着尾巴说:你回去吧,你们会有宫殿。当渔夫回家里时,老太婆已经当上了国王,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然而,她还不满足;我还要当高高在上的女皇。渔夫在老太婆的训斥下不得不又一次来到海边,小金鱼听完渔夫的话,回答道:好吧,你回去吧,她现在已经当上女皇了。渔夫回到家里,老太婆已经成了女皇,在巍峨的宫殿里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然而,老太婆还不满足训斥渔夫:你赶快回到海边去,告诉小金鱼,我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我要让小金鱼每日侍候我,听候我的吩咐。渔夫无奈地回到大海边。这时的大海乌云笼罩、波浪滚滚,经过久久的呼唤,小金鱼才露出海面。渔夫说:老太婆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还要让小金鱼每日侍候她,听候她的吩咐。这一次,小金鱼什么话也没有说,尾巴一划,就沉入了深深的大海。渔夫从海边回来了。金碧辉煌的宫殿无影无踪,面前还是那间居住多年的破草房,老太婆还坐在草房前用破木盆洗着衣服。

人的欲望本可无限膨胀的,但因为个人能力的有限,其欲望也应该是有限。一个人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有限,放纵欲望而行之,其结果必定是与欲望相悖,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落得个灰飞烟灭。人类文明角度讲,因为知足,造就了大治盛世,造就了无数能人贤士,造就了无数千古美谈,成就了人类的连绵文明;因为不知足,酿成了各类族群的衰亡悲剧,酿成了亲情骨肉的自相残杀,酿成了英雄豪杰的身败名裂,酿成了皇权王族的轰然倒台。从一个人的角度讲,不知足包含正反两方面:一方面心态满足,目标不满足,像白居易那样孜孜的求事业而奋斗终身;另一方面如果反过来,目标满足,心态不满足,其主要表现是: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给自己定的目标属于幻想型;牢骚多,一切都是别人不对;工作中不精益求精,不考虑为他人创造方便;将个人利益看得过重,总想短期升官,“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口吃个大胖子”,一步登天;不会做任何自我批评等等。正如明代有一首《十不足》的打油诗中写道的:“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姣妻美妾都要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此种人贪得无厌,他永远不会幸福,永远不知足,永远得不到快乐。

俗话说,挑担子的,羡慕走路的;走路的,羡慕骑驴的;骑驴的,羡慕骑马的;骑马的,又羡慕坐轿的。贫和富是相比较而存在的。骑驴的,较之走路的是“富了”,但较之骑马的又“穷”了,人往高处走,欲求无止境。骑驴时想骑马,有了马骑又想坐轿。基础越大,期望值就越高,因而心理平衡总是相对的。“知足者贫贱也乐,不知足者富贵也忧。”换言之,“廉者足而不忧,贫者忧而不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日月如梭,星转斗移,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对立的两极,如安与危、存与亡、得与失等等,都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条件是促成其转化的因素。对于领导者来说,祸与福、荣与辱就在于能不能遏制私念,战胜贪欲!若放纵自己,不知满足,就会利令智昏,越贪越凶。君不见,贪权权旁落,贪财入囹圄,贪功遭名裂,贪色销魂魄。凡此种种,教训何止千万?

确实,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里,诱惑实在太多了!如何抵御种种诱惑?还是荀子那句话:“欲虽不可去,但可节。”对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超度的,乃至贪得无厌的奢求,还必须加以节制,否则,信马由缰地任凭贪欲膨胀的话,那非彻底毁灭不可。

每个人为求得心理平衡,不妨常想想我们还有部分人民温饱还没有解决;常想想还有不少下岗工人生活十分困难;常想想还有不少学生因缴不起学费而犯愁;常想想个人在党的培养下的生长史;常想想“知足常乐”这句名言,从而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清正廉洁,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