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趣谈领导学
2736900000036

第36章 领导艺术(7)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就是一个处泰虑否的人。他辅佐其父李渊身经百战夺得天下,在兄弟争斗中获胜、高居皇位之后,并没有因为天下一时的太平而满足。隋王朝迅速覆亡的前车之鉴,使他在成功后深怀戒惧,如履薄冰,唯恐重蹈覆辙。深沉的忧患意识使他特别注意汲取隋亡的教训,他曾和大臣辩论“创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结果达成共识。太宗告诫臣下:“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当思与公等慎之。”他慎于用人,任人唯贤,从谏如流;反对奢侈,厉行节俭。如贞观二年,群臣因太宗患病,考虑到其居住的皇宫低下、潮湿,再三奏请建造一座楼阁供其居住。太宗以花销大为理由,坚决谢绝了臣下的好意。太宗自登基直到去世,在23年的时间里,居安思危思想一直贯穿其执政的始终。这表明,他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已成为过去,躺在光辉的历史上是无济于巩同统治。故而强调守成成为当务之急,君臣必须谨慎对待,进一步励精图治。在此后的岁月里,随着唐太宗进入晚年,对于身后事业能否长久,越来越表现出担心。贞观十四年,他对大臣说,“平定天下,朕虽有其事,守之失图,功业亦复难保”。并举秦始皇平六国、据四海,末年不能善守为例,要求群臣“念公忘私,以克终其美”。魏徵补充说:“战胜易,守胜难。”第二年,当太宗又提出“守天下难易”时,魏徵干脆说:“甚难。”太宗进一步问道:“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魏徵解释说:“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守成何以甚难,在这里说得再简单明了不过了!正是这种忧患,戒惧意识,使得太宗群臣上下一心,励精图治,才出现了“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反之,居安不思危,祸患紧相随。唐玄宗在执政的前期,针对中宗、睿宗以来的弊政,锐意改革,抑制贵戚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启用姚崇、宋璟等为相,任用贤才,虑心纳谏;整顿吏治,严明刑赏;提倡节俭,轻徭薄赋;限制佛教,裁汰僧尼;整顿税制,平抑粮价,发展农业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的施行,使开元时期“家给人足,人无苦窳,四夷来同,海内晏然”,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史称“开元之治”。但当改革取得成效后,玄宗便开始满足现状,奢侈享乐,骄奢淫逸;罢免张九龄的相位,专任奸人李林甫、杨国忠为相,诛杀谏臣,拒谏饰非;宠爱杨玉环,加封安禄山等等。在他执政的后期,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使国家从发展的颠峰上跌落下来,于是“唐室遂微”。可见,在繁荣昌盛之时,就是警钟长鸣之际,切不可高枕无忧,乐而忘忧。

(二)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行百里者半九十。”愈是在事业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愈要防止功亏一篑而走向灭亡、失败。能自觉这样做,就可能顺利地化否为泰,转危为安。1944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革命事业正处于伟大胜利的前夕,3月份,《重庆日报》发表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对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作了深刻的总结,其中最重要的历史教训就是骄傲必败,腐化必败,分裂必败。李自成1629年参加起义,历尽艰难,1643年占领西安,1644年初出兵山西,不到两个月打到北京,三天打下北京城。然而,起义军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贪图禄位,享乐腐化,争权夺利,宗派斗争,将相不和,最终酿成全军覆没的历史悲剧。******对李自成的迅速失败,有痛心彻骨之感;对中国共产党人即将取得的胜利会不会重蹈李自成的覆辙,有履冰之忧。因为在如火如荼的抗战进入胜利的关键时刻,党内外普遍存在着希望早日胜利,以松一口气的思想和厌战情绪,对胜利后遇到的新危险缺乏思想和心理的准备。时局在急剧变化,形势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危及全局。针对这种情况,******立即把郭沫若的这篇文章作为学习和整风的教材,告诫中国共产党人在即将到来的胜利面前,要以史为鉴,经得起考验:“我党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不让胜利冲昏头脑,避免重犯胜利时的骄傲的错误。在建国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亲自主持会议,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23日,******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前,******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正是这种警戒意识、忧患意识,使得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在由否转泰的最后时刻,避免了失误和失败,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周易》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只要心中时刻自警:有灭亡的危险,有灭亡的危险啊!这样,就可以像把东西系结在丛生的桑树上一样牢固,安然无恙。

《周易》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宋代欧阳修在《五代史令官传序》中总结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记得《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阳春三月,燕妈妈带着几只小燕子从南方飞过来,它们来到一个法官的庭院,在那儿安了家。燕妈妈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每天不辞辛苦,东奔西走地为燕宝宝找虫子吃。一天燕妈妈说:“你们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会独立生活了,从明天起,我开始教你们……”燕妈妈还未说完,小燕子们就嚷着不肯学,燕妈妈终因过于溺爱小燕子,也就算了。又一天,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燕妈妈和往常一样去为小燕们找吃的,而此时有一条蟒蛇悄悄地爬上来,小燕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妈妈,可是妈妈早已飞远了;它们又对蟒蛇说:“这里是法院,你不能放肆!”可蟒蛇才不管呢,照样吃了它们。燕妈妈回家后看见斑斑血迹和零乱的羽毛,悲痛欲绝。对于小燕子们的悲剧都应该避免和杜绝。在燕妈妈要教小燕子们学飞翔、捕食和逃避敌人攻击的方法时,它们却说:“妈妈,我连站都站不稳,怎么学飞翔呢?”还有的说:“妈妈,你看,你把我喂得这么胖,怎么飞得起呢?我们呆在家里,替妈妈看家不好吗?”其实,就在这时,悲剧的祸根已经埋下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种辩证思维,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就是这条规律;孙中山先生十五岁以前穿不起鞋子,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幼年以棺板当床,大作家曹雪芹“寒冬噎酸菜,雪夜围破毡”,是对这条规律的验证。生与死,忧与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互依存,又依一定的条件而转化。艰苦、忧患可以使人自强不息,奋斗不已;安逸享受容易叫人满足现状,颓废丧志,从而各自走向反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仅是古训,而且又是一门领导艺术,牢记它就防患于未然,避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后果发生。各级领导干部都握有大大小小的权力,人民需要我们用权力去尽责任、尽义务;居心不良者也试图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达到他们的卑鄙目的。如果我们丧失警惕,追求安逸、贪图享受、骄傲自满、昏昏欲睡,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反面,走向毁灭,成为“阶下囚”。

九、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一)这种“常足”不是没有追求的满足

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他认为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求永远不感到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钻研到老,曾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杭苏二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在职中多有建树,受到人民的称颂。在文学上是继李白、杜甫以后又一位大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其诗浅显平易,俗称老妪都可以理解。著有《白氏长庆集》等。他一辈子勤于笔耕,直到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也就是他临终的前一年,仍在亲自整理自己的诗文,撰写《白氏长庆集后记》,说明他没有停笔。但他认为一个人生活上则要知足,不要去追名逐利,贪得无厌;“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自己当此垂老之年,所穿不过一裘,所食不过一饭,所寝不过一室,所骑不过一匹,多了无用,立足于知足常乐!他以《知足常乐》家训告诫侄儿:“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虑,我今婚嫁毕。心安不移转,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况当垂老岁,所要无他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宅舍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傍观愚矣见,当已贤多矣。不敢认他人,狂言示诸侄。”大意是说:世人欺我不识字,我却有愧于从事于文章的笔法和写作技巧的钻研;世人欺我不得官位,我却有愧于做了一个有官位品级的人。别人年纪大了多了一些病痛苦难,我却庆幸自己至今也没病没痛;别人年纪老了多了一些忧虑,我的儿女婚嫁现在已处理完毕。我的心情和身体也平平安安,没有什么可以牵挂的。所以近十年来,我的容貌和精神都较安闲而无所用心。何况我早已进入了老年,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太多:一件皮衣服就能温暖地过冬,一顿饭吃下去整天都是饱饱的。不要说自家的宅舍小了,每晚也不过只睡一间房屋。哪里用得上那么多的鞍马,一个人又不能骑两匹。像我这样良好幸运的身体状况,在十个人当中也仅有七个;像我这样知足的心理状态,在一百人当中也没有一个。如果作为旁观者,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会看到我这一点;如果轮到要自己做到知足常乐,即使是贤能的人也会有过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不敢随便去议论他人,我这些狂妄之言只是想告诉你们这些侄儿们。如果今天的人们也像古人所提示的那样,事业上永无休止,生活上知足常乐,那么就会省却许多烦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