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惩前毖后”来源于《诗经·周颂·小毖》。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登基的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由于成王年龄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协助处理国家大事。对此,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很为不满。他们到处造谣,诬蔑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机废除成王,夺取王位。周公是个忠心诚实、豁达大度的人,听了这些谣言后,为了不招惹是非,便离开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成王年小不懂事,还真的以为周公要抢权,便也不加挽留,让他去了外地。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周公离开了成王,便暗中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周成王得到密告,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可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成王急得在宫中团团转,不知如何才好。一个大臣见了,说:“这事只有周公才有办法处理!”成王听了,眼前一亮,是啊!应该快去把周公请回来。周公来了,成王马上命令周公带兵东征,讨伐叛贼。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叛乱终于被周公平息了。接着,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几年的国家大事,一直到成王长大成人后,便把政权交还给他,让他自理朝政。正式接管朝政这一天,成王前往宗庙祭典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对着他的文武大臣讲:“予其惩而毖后患。”意思是说我要把以前盲目听信两个叔父的流言一事作为沉痛的教训,今后一定要谨慎行事。“惩前毖后”即由此演变而来。惩,警戒;毖,谨慎。这个成语意思是把以前的错误作为教训,使以后可以谨慎,不再重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是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中为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而采取的两条宗旨。******在解释这个方针时指出:“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
按照******同志提出的,要有良好愿望,即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团结——批评——团结”;要弄清思想,团结同志,其目的就是团结人而不是孤立人,教育人而不是伤害人,帮助人而不是搞垮人。
第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是说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凡说出的则已毫无保留。唐代魏徵为我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光辉榜样。贞观二年,太宗同大臣讨论天子应“自守谦恭,常怀畏惧”。魏徵借机说:“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二三年后,出现“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安定局面。贞观十一年四月,魏徵上《十思疏》规谏太宗:“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看见心爱的东西,就想到要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有所建造,就想到应当适可而止,从而使百姓安宁;感到地位崇高容易招致危险,就想到要谦虚谨慎,而且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恐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情愿处在所有河流的下游,来容纳它们;喜欢打猎,就想到应当以每年打猎三次为限;担忧意志怠惰,就想到应当小心谨慎,善始善终;考虑到耳目蔽塞,就想到应当虚心地接受下面的意见;惧怕有谄邪的人在身旁,就想到要端正自己,罢免奸臣小人;恩惠加到臣下身上时,就想到不要因高兴就胡乱奖赏;惩处加到臣下身上时,就想到不要因生气而滥用刑罚。
唐太宗接到表疏,“披览忘倦,每达宵分”,深为其“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所打动!一个月以后,针对太宗“骄奢之攸渐”,魏徵又上疏提醒道:“鉴形之美恶,必就于止水;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希望太宗的一举一动,必思隋朝以为殷鉴。到贞观十三年,魏徵“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再上《十渐疏》,指出太宗十个方面“渐不克终”的表现,强调“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太宗深觉词强理直,把它写在屏风上,朝夕瞻仰。魏徵在李世民在位的17年间“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太宗将其比作“可以明得失”的一面镜子。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是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缺点错误,也应该引为警戒。语出《诗经·周南·关睢·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自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元稹因其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九,故又称“元九”,他们文学创作观点相同,诗风相近,并称为“元白”,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要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这句话原本是《毛诗序》中提出的关于诗歌教化作用的看法。白居易在给元稹谈诗的一封信中重申了这一观点,主张诗歌创作要恢复《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这里的“言者”是指诗人,因为诗歌是特殊形式的言语。后人引用这句话,又赋予了新一层含义,即不要苛求批评者,而是要严格要求自己。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哪怕别人的批评不合适,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942年8月的一天,一个炸雷击中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的一根木柱子,正在开会的延川县县长不幸触电身亡。事情传开后,有的群众因不满征粮过高而借题发挥:雷为什么没有劈******?对此,******同志听后没有发火,而是心平气和地说,群众有意见,说明我们工作上有毛病。要允许人家讲话,讲错了也不要紧。此后,******同志立即派人调查核实征粮问题,并对边区征收公粮任务做了实事求是的调整。从这件事上,******同志认识到发展生产的重要性,于是号召边区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同志这种闻过不怒的宽广胸怀令人崇敬。
在新形势下,建设和改革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就应当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善于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各种批评监督,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很多时候,有的问题自己意识不到,群众及时敲敲警钟,就会顿然醒悟,防止小错铸成大错。接受批评难,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接受批评难。有的对来自上级的批评往往能够接受,但对群众的批评都不能正确对待,有的认为听取群众的批评“掉价”,容纳群众的意见显得自己没本事,对批评充耳不闻,你说你的,我****的;有的甚至认为批评者是和自己过不去,对爱提意见的群众另眼相看,当面给脸色,背后穿小鞋。这些做法与党的优良作风大相径庭。能否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不仅关系到领导者本人素质能力、品德修养的完善和提高,而且关系到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形象。领导干部应该像******同志那样从善如流,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培养闻过则喜的雅量。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指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错误缺点,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代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且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说:“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汉文帝是以纳谏从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著称。汉文帝即位的第二年,发生了日食,文帝因此下诏说:“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示之灾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孰大焉!朕获得宗庙,以微妙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乞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建。”
这个诏书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诏书指出,“天下治乱,在予一人”,治养百姓是君主应尽的责任,如果君主不能治育群生,这是一种“不德”的行为。二是为了纠正君主的“不德”,文帝刘恒提出举贤良方能直言极谏的方法,即直言君主的过失,荐举敢谏之士。诏书下达之后,许多臣僚上书言事,促使言路开通,政治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后世君主仿效汉文帝因灾变求言,相沿成为惯例。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于汉文帝多次诚恳求言纳谏,促使臣下大胆进谏。如颖阴候骑贾山上书治道以秦为鉴,骑郎张释之谏文帝执法不平,郎署长冯唐谏文帝任将不专,贾谊上《治安策》,晁错上言兵事等,皆言辞激烈,但文帝能优容听谏,有所采纳,以广谏诤之路。晁错在上言中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刘恒回答:“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使夫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强调君主要明智,有准确的判断,否则“万听而万不当”。真可谓经验之说。清代学者对此评论说:“人君时时得闻过失与其知见之所不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则天下国家其有不治也哉!”汉文帝刘恒有此等广阔之胸怀,当代领导者岂能小肚鸡肠!
第五,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上,要严以解剖自己,拒功揽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鲁迅多次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他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够看到古人的全貌,做出中肯的评价,也常常用解剖刀解剖自己,不断地清除自己“灵魂里”的“毒气和鬼气”。唐代韩愈在《原毁》一文中说:“责己也重以周”,“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就是说,对自己严格而且周全,就不会懒惰、懈怠;对待别人不求全责备,所以,即使有了错误,也愿意弃旧图新,改邪从善,高兴做好事。相传宋代的范仲淹、苏洵都建有“功过格”,将所做事逐日登记,好事记数,坏事退除,借以考察功过。******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所罕见”的伟大,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毫无疑问,与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品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他认为:“人总有缺点,世界上没有完人,永远不会有完人。”因而,他善于把自己作为客体来无情地解剖,能够准确地认识自己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对自己的思想、行动能做出恰当的评价,勇于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强烈地追求精神品格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他认为:“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对自己要求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有一次,理发师给******刮脸,他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另一次,著名实业家、中国民主建国创建人的胡厥文陪同******在机场迎接外宾。这时,天气突变,下起雨来,在场的同志赶快给******撑起一把伞。谁知总理却说:“我不要撑伞,你也不要撑伞。”他还要求其他带了伞的党员领导干部都不要撑伞。然而,******却走到胡厥文面前,说:“厥老,您的年纪大了,一定要撑伞。”胡厥文只好从命。过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不撑,胡厥文也就把伞收了起来。总理发现后,又来嘱咐他撑伞,如是者三。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这样自勉自励严格地对待自己,十分宽厚地对待别人。
纵观古今中外,凡有辉煌业绩,深受人们爱戴者多为宽大仁慈之人。宽以待人不仅可让我们拥有知己友朋,也有助于我们干事从业。俗话说:“出门靠朋友。”宽以待人,扬长避短,使刘备广拦贤才,夺取天下;刚愎自用,匹夫之勇,使项羽众叛亲离,自刎乌江。同样,没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广阔胸襟,曹操又何以成就霸业?没有博大胸怀,吕不韦又何以门客三千,完成后世传奇《吕氏春秋》?没有社会和朋友们的宽容和关心,数学大师霍金和纳什又何以登上科学的高峰?
要宽以待人,更要严以律己。要修德养性,陶冶情操,不断祛除自身的小气,做到“我有功与人不可念,而有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有过则不可不忘。”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豁达。英国前首相希思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他还是一个年轻参议员的时候,曾遭到一位资深政客的攻击。某天,出席一个宴会,两个人在洗手间相遇,政客立即低头说道:“对不起!”希思不以为然地说:“没关系!只是我希望下次你可以在厕所骂我而在报纸上说对不起。”一个可以宽容别人、体贴别人的人一定也是一个快乐的人。因为坦荡,所以没有负担;因为开阔,所以没有抑郁;因为宽厚,所以受敬重。宽容的人通常是愉悦乐观的,当你对他人宽容,给他人便利时,自己的灵魂受到了深深的洗礼,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感悟。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或许是一个微笑,或许是一句问候,或许是一次握手,或许是一声祝福,或许是一个眼神。在任何决定之前,请记得“退一步,海阔天空”。
五、民主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