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严以律己,不搞特殊化。1918年,列宁遇刺,受了重伤。在医院治疗时,他无条件地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总是和别的病人一样,履行一切手续。手术后的一天,列宁自己走到医院来换药。医生罗扎诺夫十分不安,说:“何必您来呢?我应该到您那里去。”列宁爽朗地答道:“我现在反正什么事也不做,而你们都在工作。”听了这话,医生和同志们都很敬佩。列宁虽经精心治疗,但还有两颗子弹留在体内。在严寒的冬日,医生建议给列宁的办公室和住宅安装电炉。列宁谢绝了医生的好意:“我可不能特殊啊,在住宅安装电炉,这是违反政府命令的事情,怎么办呢?我看是不装为好。”
人民敬爱的******,作为******总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1958年,周总理率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领导人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出发前,有人建议他带一个医生去。好护理他的身体,总理拒绝了。他说:“到了工地,一点也不能特殊,参加水库建设,有工人,有农民,有解放军,有干部,他们就不生病?我即使有点毛病,应该和大家一样,请工地的医生看看就是了。”到了工地后,******就打听工地的作息时间和纪律制度,嘱咐随身的警卫说:“到了这里,一切都要按这里的规矩办事,一点也不能特殊。”当工地指挥部的同志在分配劳动任务前,说了句:“我们欢迎首长们……”话没说完,******赶紧纠正说:“这里没有首长,没有总理、司局长的职务,在这里,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在工地劳动了一个多星期,同大家一样,每天劳动八小时,从不迟到早退;下班后,在同一个食堂吃大锅饭菜,在同一个澡堂洗澡,一点也不特殊。唯一与众不同的是。每天人们都就寝了,他那间屋子的窗上还亮着灯光,他仍在学习和工作,有时直到后半夜才休息。
领导者要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楷模,忠诚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天职,坚持做到“恪尽职守,勤勉工作,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让人生之“舟”一帆风顺。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领导者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思想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永葆革命青春的思想武器。******非常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作用。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集体的唯一有效的办法”、“扫帚不到,灰尘自然不会跑掉”等等。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的优良领导作风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错误总是难免的,主要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对人类认识的限制所造成的。
一是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人类认识的限制。公元2世纪,托勒密提出“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16世纪,在当时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推翻了“地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的“日心说”。意大利的布鲁诺积极维护哥白尼的学说,同时纠正了哥白尼的太阳看作宇宙中心的不正确观点,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固定的中心的“无心说”,这一点已经被科学得以证明,这种时代的历史的局限性,只有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才能逐步克服。
二是客观事物本身矛盾的展开及暴露也有一个过程。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正在陶醉于某一胜利时,出乎意料的挫折冒了出来,甚至使到手的胜利也全部化为乌有。例如当人类庆贺瑞士化学家米勒发明“滴滴涕”这种高效杀虫药取得成功,并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时候,谁会料到由于农药的滥用致使害虫的天敌——益虫、益鸟、益兽大量死亡,乃至其中某些种类近乎绝迹,从而使受农药短期控制的病虫害反而更加猖獗。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该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2000年被美国评为50年来最伟大的一本书。同时,科学家发现DDT竟出现在南极的企鹅体内、珠穆朗玛峰顶的积雪里。这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很复杂的,“有一利必有一弊”,当“利”十分明显,引起人们高度注目时,“弊”的方面或者由于矛盾本身还未展开而无法预料,或者是已有端倪而未察觉,从而把人们引向了错误,需要批评和自我批评。
三是人的认识还受“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局限。恩格斯曾经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指出:“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在历史上,人们因囿于错误的观点和错误的方法而导致错误结论的事例比比皆是。氧气发现过程中一度出现失之交臂的情况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在******加热时发现了一种新气体,点燃的蜡烛碰到它就大放光芒。这里发现的正是氧气。氧气的发现确凿地证明,一般的燃烧都是一种氧化作用,而不是什么抽象的燃素引起的。但可惜普里斯特列束缚于传统的燃素说的偏见,不但未能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反而把它生拉硬扯到僵死的燃素论体系中去,再一次得出错误的结论,说什么燃烧之所以旺盛,原因在于这种新气体不含燃素,一旦遇上蜡烛,便贪婪地从中吸取燃素,燃素大量释放的结果,使蜡烛大放光芒。这个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论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发现,就是由于普里斯特列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反而为不科学的燃素论提供了“论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不无惋惜说:就这样,普里斯特列在“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二)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是要勇于面对现实,敢于承认错误,切忌“讳疾忌医”。承认错误,这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前提。错误都不敢承认,又哪里说得上批评,更何谈改正呢?恩格斯曾经在《路得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要纠正错误,就要“决意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错误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使人到处碰壁,如实地承认它、舍弃它,这是领导干部起码的唯物主义态度。在实践面前一败涂地而坚持不承认错误的项羽,可算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人们都知道,西楚霸王项羽,曾先后转战八年,身经七十余战,所向披靡,未尝败北。他在胜利面前,恃勇骄矜,刚愎自用,以至最后使四十万军队毁于一旦,演出了“霸王别姬”的悲剧。但更可悲的是,项羽一直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最后乌江自刎时还大叫:“天亡我也,非用兵之罪也。”不论是一个人,还是领导者对错误采取不承认主义,当然谈不上对待错误的郑重态度。讳疾忌医是谈不上改正错误,向正确转化的。《韩非子·喻老》讲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是战国著名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医术非常高明。有一年,扁鹊来到蔡国。蔡国国君桓侯想跟这位名医见见面,就邀请他进宫。扁鹊在蔡桓侯面前站了一会儿,察觉到他面色反常,临走时诚恳地说:“国君面色不正常,得病了。不过不要紧,据我看来,病尚在皮肤里,只要赶快治疗,就不会严重。”蔡桓侯一向受恭维,没想到头一回跟扁鹊见面就被说有疾病,心里很不高兴,于是淡淡地对扁鹊说:“我很好,没一点儿病。”扁鹊走后,蔡桓侯不悦地对左右的人说:“江湖医生最喜欢危言耸听,总想把没病的人说成有病,借此炫耀自己本领高强。我就不受这种人的骗。”左右的人听了,习惯地恭维桓侯见识高明。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后,桓侯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内脏,如果不治疗,怕有生命危险了。桓侯听了,仍然一直否定:“我肯定没病。”又过了十天,蔡桓侯从宫廷里出外的时候,与扁鹊遇上了。扁鹊望见桓侯,掉转身就奔走。桓侯觉得很奇怪,立刻特派人去问个究竟。扁鹊对桓侯的使者说:“你们的国君活不了几天啦!”“真的?”使者瞪大眼睛,“什么道理?”扁鹊说:“国君的病,开始在表面,如果听我的话,只要用药热敷就可以好的;以后发展到肌肉和肠胃,病虽然重了,但只要针灸或吃煎药尚能治疗;现在已发展到骨髓,性命已经到了死神手中,做医生的是无能为力了,所以我再也无话可说了。五天以后,桓侯觉得遍体疼痛,赶快派人寻找扁鹊治病,但扁鹊已逃往秦国。桓侯不久便死掉了。有了毛病,就应该赶快医治。蔡桓侯讳疾忌医,一误再误,以致病入膏肓,变成了不治之症,悔之晚矣!病情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不是静止的,都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在不加医治的条件下,一般是愈变愈坏。一个人的错误和缺点,也应该及时改正,如果任其发展,由小变大,由轻变重,后果不堪设想。“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金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在人类认识史上、科学史上严肃认真地对待错误的事例是不乏其人的。斯大林在庆祝列宁五十寿辰的大会演说中,列举了列宁曾两次公开承认自己失误的实例。恩格斯曾经错误地认为会生蛋的鸭嘴兽不是哺乳动物,但是,后来他认识到原先这种看法是“傲慢无知”的愚蠢之见。可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人都会犯错误,人人都需要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前提是“人贵有自知自明。”许多人往往处于盲目状态,常常以己之长,比别人所短,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只能听恭维的好话、屁话,听不进批评的意见,拒批评于千里之外,老虎的屁股模不得。曾子说:“吾日三省吾心”。唐太宗在悼念魏征时,曾说过这样一句令人赞叹不已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古之亡国之诫;人之忠谏得失,的确是李世民能够比较客观地面对现实,尽量少犯错误的两大法宝,他甚至把魏征对他的批评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
《史记》中记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运用“忌他言己”的游说方法,说服齐威王广开言语,以求政通人和。战国时代,“七雄”之一的齐国,到齐威王时国力颇是强大。也许是因为功业皆成的缘故。威王逐渐地变得骄傲,固执起来,开始听不进逆耳忠言,政治上出现了危机。齐国的大臣都很忧虑,纷纷谏劝威王励精图治、居安思危、广开言语,使齐国在群雄争雄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是威王听不进劝告,有时还险些把忠心直谏的大臣斩首。这样,众臣就逐渐冷了心肠,进言者日益减少了。邹忌是威王的宰相,当时见到众臣谏劝齐威王纷纷失败的情形,心里十分忧虑。但是,他一时想不出妙法,因为他知道硬谏、直谏是无济于事的。一天,他突然从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情形里顿悟到谏劝齐威王的方法。有一天,邹忌朝服衣冠,对镜梳妆,发现自己“修长八尺有余,身体昳丽”,颇以为得意,见其妻进来,便问其妻:“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你美得多,徐公哪能有你美哩!”其妻毫不迟疑地答道。邹忌从房里出来,见他的小老婆正在外间梳理,便又问道:“我比徐公美吗?”小老婆想了想说:“徐公远不及你美啊!”第二天,有客人来拜访邹忌,邹忌在交谈中又想起前一天的话题,于是便问客人道:“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客人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笑微微地说:“徐公的美赶不上你啊!”邹忌听了这些赞赏十分开心,但也有些疑惑,我真的比城北徐公美吗?于是决定召见城北徐公,以看个究竟。第二天,城北徐公来见邹忌。邹忌反复端详徐公,又多次窥镜自视,最后他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徐公之美。明明自己的美远远比不上徐公,为什么自己的老婆、小老婆、还有客人,都愿意违心地说自己之美远甚于徐公呢?寻思良久,他突然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于是邹忌立即兴冲冲地去见威王。威王一见邹忌非同平常的神情,立即问道:“邹卿今天为什么匆匆而来,莫非有什么急事要禀告寡人?”邹忌答道:“不是有急事,只是一时有一顿悟,想告诉大王你啊!”“丞相请讲!”威王也催促他。“微臣前日偶然窥镜自视,自以为很美,并以此询问自己的妻、妾和造访的客人,他们也都说我的美远胜于徐公。我也知道自己可能不如徐公美。于是昨日专程召见徐公相比,一比之下,深知自己差得太远了,为什么妻、妾和客人明明知道我之美不及徐公,又都说我比徐公更美呢?原因在于:妻子之所以说我比徐公美,是偏爱我;妾之所以说我比徐公美,是怕我;客人之所以说我比徐公美,是有求于我啊。”邹忌如此说了这番切身经历与体会。“邹卿讲的有道理!”威王一听邹忌自述经历颇符实情,便脱口赞道。邹忌听了威王的赞赏,又见此时威王兴致勃勃,便话锋一转,说道:“今天齐国地域千里,城池120座。宫廷王后王妃,没有不爱戴大王的;朝廷群臣,没有不畏怕大王威严的;四境邻国,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你平时很难听到真话,倒很容易受蒙蔽的啊!”威王听到此,方才明白邹忌说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一经历的本意,细细加以回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激动地说:“对!”自此之后,威王便改过自新,而且还颁布政令,号召全国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政令刚刚颁布之初,大臣们纷纷入朝谏言,皇宫里热闹非凡。几个月后,断断续续的有人入朝谏言;一年之后,有人还想谏劝,可是没有什么话题,亦即没有发现齐王有什么过错。自此以后,齐国言语广开,政通人和。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也都纷纷来朝见齐威王。可想如果没有邹忌的自知自明,那里还有齐威王的自知自治;如果没有齐威王的自知自明,那里还有当面指出过错者受上赏、能上书谏劝者受中赏、能私下议论发牢骚、能传到耳朵中来的也可受到下等奖赏,在“朝廷上就能战胜别国”的万古佳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