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李鸿章的禁烟主张与曾国荃的禁烟活动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重要人物。光绪初年,不仅是洋务派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而且成为清统治阶级中实力雄厚的倾权大臣。接到讨论左宗棠禁烟奏折的上谕后,1881年7月上《遵议鸦片厘税事宜折》,原则上同意左宗棠关于加重洋土药税收的意见。同时又提出通盘筹计,严防偷税漏税;各省统一收数,津口保证己用;弛罂粟之禁,“以土抵洋”等办法。其禁烟主张有如下特点:第一,禁烟主张和措施纯粹是为防止偷漏税厘。李鸿章在该折一开始就列举大量事实说明,香港偷运漏税鸦片每年达二万数千箱,而内地偷漏又“狡谋诡计,百出不穷”。他认为,“凡事清其源则用力少,而成功易,截其流则需费多,而收效寡”。第二,防偷漏措施,纯粹是为了保证把增加的税厘用于军饷,亦不是为了禁烟。他认为,洋药流毒之深很难骤然禁止,只可先加厘税藉以稍济饷需。第三,对种植罂粟不主禁止,不主加重税厘。这是李鸿章一贯的以土抵洋思想的反映,也是他在办洋务企业中收回利权、以国货与洋货竞争思想的体现,如办轮船招商局目的在“收回中国利权”,办电报局为“保自主权利”等。从李鸿章禁止鸦片主张看,应该指出的是,在鸦片严重危害国计民生之际,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减少鸦片进口,以期完全禁绝,而不是如何加税和预防偷漏。
曾国荃(1824—1890),湖南人,清末湘军将领,先后担任浙江、湖北、陕西、山西巡抚,两广、两江总督。1878年,当烟毒日炽之时,曾国荃从“多种一亩罂粟,即少收一亩五谷”的角度,提出必须禁烟。“丁戊奇荒”发生后,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根据山西受灾情形分析说:“此次晋省荒歉,虽日天灾,实由人事。”主要原因是由于该省农民广种罂粟,挤占良田严重影响了粮食作物所致,因而“一遇天灾流行,遂至疲荼而不可救药。”为此,曾国荃在光绪四年(1878年)上奏《申明栽种旧禁疏》,请朝廷下令禁止种植罂粟。1878年3月,清廷批准曾国荃的奏章,将山西制定的查铲烟苗章程向全国推广,勒令各省“一体严行查禁”,这次禁种罂粟,陕西、甘肃、山西比较积极,亦很有成效,但没有长期坚持下去,很快便宣告失败。
(四)张之洞的禁烟主张与活动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人,清末洋务派首领。1881年任山西巡抚,到任后对“丁戊奇荒”过后山西的萧条、荒凉大为震动,深知晋省以往大面积种植罂粟在这场空前的巨灾中产生的消极作用,于1882年7月,上书光绪皇帝《禁种罂粟片》。在书中,张之洞陈述了山西“以地以时”禁种罂粟的重要性,并陈述了禁种罂粟的四条理由:第一,禁种罂粟是备荒的需要。张之洞指出,山西土地本来硗瘠,产量不多,早年人民生活就靠外省接济。自从大量种植罂粟后,带来的危害就更大了。第二,禁种罂粟是发展农业的需要。张之洞认为,山西地处高原,地多水少,由于种植罂粟厚利的吸引,偶有一点仅可利用的水源,人们便将它用于灌溉罂粟。况且罂粟最耗地力,几年之后即使不种罂粟,改种其他谷物,也生长不好,所以必须禁种。第三,禁种罂粟是禁止吸食的需要。张之洞指出,晋省吸食之弊,官吏、士兵、弁兵、胥役以及妇人女子之类皆沾染,大率乡辟居其十之六,城市居其十之八,结果使人人旭赢,家家晚起,怠情惰靡,毫无朝气,“在官者不修其志,食力者不劝其业”。第四.禁种罂粟是禁止鸦片输入的需要。内地严禁种植,可以“关远人之口”。张之洞的建议得到光绪帝的赞成,命他“随时查察,有犯必惩,以挽颓俗”。于是,张之洞又成为禁止鸦片的积极实践者,他接谕令后,立即制定措施,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禁烟运动。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严饬官员,竭诚劝谕。光绪八年(1882年)十月,正当一年一度的播种罂粟季节到来之时,张之洞不失时机地向属官发出了禁种罂粟的文书,规定布、按两司要“认真督劝,设法考核,同时令各道府州转饬所属,务须实力禁绝,竭诚劝谕”。如果有将此札视为具文,怠玩不力者,“立予撤参惩办”。(2)严订规章,逐户查禁。当时一些农民因种植罂粟获利甚厚,所以尽管官府三令五申,还是坚持种植。针对这种情况,张之洞重申约章、规定,查出种烟地亩立即“过割于公庙”。要求每村写禁种罂粟的保证书两份,一份送县署,一份张贴于公庙。各公耆自立村规,对种植吸食鸦片者,或驱逐出境,或指名送官。又选择绅士中有威望又无吸食嗜好者,拿上谕贴到各种植户宣讲祸福厉害。还规定,乡下人进城告发的,按路程远近发给盘费,并随时准告,不必写状纸,不许书役阻拦,所告属实的,还给奖赏。(3)狠抓重点,德威并用。南部交城和北部代州当时为著名的鸦片产区,张之洞把禁烟重点放到交城县。因该县山地多,平地少,农民把种植罂粟视为利薮。当交城知县贾成霖,委员知县黄缙荣禀报中谈到,交城平川各村已实力铲除,葫芦峪山地内外因山辟民顽不好禁绝时,张之洞立即命令候补知府刘鼎新和太原营参将施绍恒,带兵丁一百名,分两批前往葫芦峪督同贾、黄拔除罂粟,改种五谷,各具永不再种甘结。如有不法分子迁延抗违,即行捕拿,锁押来省尽法惩办。终于使禁令在全省执行。(4)禁止吸食,全面戒烟。为了扭转社会风气,配合禁种,张之洞下令禁止设立烟馆,禁止各类人员吸食,并设立了专门的戒烟机构。他命令保甲局严格查夜查街,将省城所有烟馆一律驱逐,不准容留一家。要求保甲局委员各有专责,利用编换门牌的机会严格检查,不得疏漏和敷衍,或稍涉庇徇,立即撤差、记过、停委。同时,张之洞还发布指示,严禁官员、士子和士兵等吸食鸦片。(5)及时总结,巩固成果。经过一年多的禁种戒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省种植罂粟最盛的交城县和代州,一律禁绝。其余南濒黄河,北抵外边,有的十去八九,有的十去六七。省城太原戒烟局中,就医买药的人络绎不绝。通过禁鸦片实践,张之洞认识到,“但有官吏所不到,绝无百姓之不从”,只要官员坚持努力,三年便可完全禁绝。可惜的是,张之洞在山西任职仅两年多便调任两广总督,这使他在山西禁绝罂粟的愿望没能最后实现。不过,张之洞的禁烟主张和实践,毕竟是在鸦片弛禁后造成积重难返之势,显官大臣极力主张以广种罂粟来抵制洋药之际而提出和进行的,因而在他身上体现了清流派直言敢谏的风格,又集中了早期洋务派勇于革除积弊的精神。张之洞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为禁种罂粟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综上所述,光绪初年弛禁了近20年的鸦片问题,在19世纪晚期又一度提上议程,以洋务派代表人物为主的晚清思想家对鸦片问题各抒己见。其禁烟主张虽不尽相同,或主严禁,或主缓禁;或主禁输入以清其源,或主禁吸食以塞其流;或主治标,或主治本;但他们关注的目标都是鸦片烟毒。他们的禁烟动机,或为救银荒,或为维利权,或为保种族,但在维护民族利益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自鸦片在近代中国泛滥以来,在清政府内部,关于鸦片问题解决的方法一直有两种声音:一是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考虑,主张禁烟,反对在本土种植罂粟,持这种观点者从黄爵滋、林则徐到曾国荃、张之洞等人;另一种是从经济问题的角度考虑,主张征收或加重征收鸦片税厘,美其名曰“以征为禁”,持这一观点者从何太青、吴兰秀到许乃济、李鸿章等人。这两种声音是前者弱小,后者强大,有时又集中体现在一个人身上。例如张之洞在1882年抚晋时,不仅真诚主张禁烟,而且大刀阔斧,然而1884年调任湖广总督后,其又不得不默许鸦片的生产和贸易。他的这种前后不一、矛盾的表现,本身就是晚清中国禁烟问题处于两难困境的体现。这两种声音交替出现,时大时小,其最后结果是禁烟的声音由于无法遏制外国鸦片的输入,事实上也就难以肃清鸦片流毒;“以征为禁”的声音认为鼓励土药生产可以抵制洋货进口而收回权利,结果使洋药与土烟同时泛滥。清政府自鸦片战争以后,就一直在这两种声音的影响下,在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犹豫彷徨,最终迫于现实的压力而选择了“以征为禁”,一步步走向了鸦片贸易合法化、土烟生产本土化,而成为全世界的毒品生产大国——“罂粟王国”。
郭嵩焘、张之洞等人注重疏导的禁烟主张,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清末第二次大规模的禁烟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后世革除积弊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加征鸦片税厘的禁烟主张,迎合了清廷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其结果是鸦片越禁越多,社会风气更加败坏,清政府不得不在20世纪初年重新禁止鸦片。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派官僚在19世纪80年代对鸦片问题的争论与作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禁烟运动的先声。
清末禁烟运动的总纲和重大举措
一、禁烟运动的总纲——禁烟十条章程
无论怎样,清政府在外部压力与内在要求结合的促使下,决定改弦更张。1906年9月20日,清政府发布严禁人民吸食鸦片的上谕,限10年之内,全国禁绝鸦片。谕令云:“自鸦片烟弛禁以来,流毒几遍中国。吸食之人,废时失业,病身败家。数十年来,日形贫弱,实由于此,言之可为痛恨。今朝廷锐意图强,亟应申儆国人,咸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著定限十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一律革除净尽。其应如何分别严禁吸食,并禁种罂粟之处,著政务处妥议章程具奏。”一场真正的禁烟运动终于开始了。
遵照禁烟谕令的要求,会议政务处将所拟“禁烟十条章程”具奏,1906年12月1日奉旨批准,禁烟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禁烟十条章程”是禁烟运动的总纲,其内容如下:
第一条:限种罂粟以净根株也。罂粟妨农,为害最烈,中国如四川、陕甘、云贵、山西、江淮等处,皆为产土最盛之区,其余诸省,亦几无地蔑有。现定以十年禁绝吸食,自当先限栽种,庶吸食可期禁绝。应由各督抚分饬州县,确查境内向种罂粟之地共若干亩,造册详报。凡向种罂粟之田地,嗣后永远不准再种。其业经栽种者,给予凭照,令业户递年减种九成之一……其凭照一年一换,统限九年内尽绝根株
第二条:分给牌照以杜新吸也。鸦片流毒已久,民间吸食几于十居三四。申明禁令,宜宽既往而严将来。应令各省在籍官、绅、举、贡、生、监,先行戒断,以为平民之倡。凡业经吸烟者,无论绅民及其眷属婢女,均须在本籍或寄寓处所,各赴地方官公廨呈报。……报齐后,造成清册,并另缮一份,呈报上司衙门存案备查。一面刊印牌照,盖用印信,令吸烟者各领一纸。其牌照分为甲号乙号两种。凡年在六十以外者,给与甲号牌照;年在六十以内者,给与乙号牌照。惟原领乙号牌照者,不得于年届六十时改领甲号牌照。牌照内均注写本人姓名、年岁、籍贯、每日吸烟数目,及发给之年月,以为吸烟购物之据。其不领牌照而私吸烟购烟者,一经发觉,或被指告,分别惩罚……
第三条:勒限减瘾以苏痼疾也。分给牌照以后,除年逾六十精力渐衰者,其戒食与否,可从宽免议外,凡年在六十以内,领执乙号牌照之人,其吸烟数目,应限令每年递减二三成,几年内一律戒断……惟此次所定年份,期限本宽,倘限满后仍未悛改,是自甘暴弃,不得不示之惩戒。嗣后旧领乙号牌照之家,如逾限有未戒断缴销者,官员休致,举、贡、生、监斥革,平民均注明烟籍,由该州县分别另立一册,仍申报上司衙门存案,并将姓名、年岁榜示通衢及此项吸户人等所居之城乡市镇,俾众周知,凡该处绅耆,岁时会集,暨一切名誉之事,均不准与,以示不齿于齐民之列。
第四条:禁止烟馆以清除渊薮也。此时未届禁绝年限,则卖烟之店,自难遽行禁止。惟有一种开灯之烟馆,往往引诱少年子弟、无业游民,麇集其间,最为蠹毒,应由地方官陆续禁止,勒限六个月内,一律停歇改业,逾限概行封禁,又饭庄酒楼,不准备烟供客……
第五条:清查烟店以资稽查也。烟店虽未能一时禁止,以后须渐令收歇,但不准再有新开……
第六条:官制方药以便医治也。戒烟良方,流传甚多,应由各省送派精通医学之医生,研究戒烟药品,期于各该处水土相宜者,酌定数方,制备丸药……发交该处善堂或药铺,照原价经售。其无力贫民,准其免缴药资……
第七条:准设戒烟会以宏善举也。近来有志之士,往往纠合同志,创立戒烟善会,互相劝勉,深堪嘉尚。应由将军督抚饬令地方官,督率该处公正绅商,广为设立,以期多一善会,即多一劝导之处,转移习俗,较为迅速……
第八条:责成地方官督率绅董以期实行也。此次所定办法,全赖地方官督绅董,认真经理,实事求是,方有成效。应由各省将军督抚等,按年详核各属原报吸烟及戒烟人数,并曾否制备戒烟丸,劝设戒烟会,逐一比较,明定功过,以资劝惩。并于每年年终,造具清册,咨送政务处,以凭考核……
第九条:严禁官员吸食以端表率也。十年禁绝,系为通国齐民而言,至官为民之表率,一有嗜好,何以率属正民。今欲令出唯行,自不得不从官严其期限,重其惩罚,以为风声之树。嗣后凡京外文武大小官员,年在六十以上,有患瘾已深不能戒者,应与齐民一律,从宽免议;至年末及六十之王公世爵、各衙门堂官、各省将军、督抚、都统、副都统、现任提镇,均受恩深重,位望俱崇,自不容稍有隐饰。凡曾经吸食者,准其自行陈奏,请限时戒断。戒烟期内,暂不开去各项差缺,派员署理。迨戒断后,复验属实,仍准供旧职;唯不得借口因病,期满不戒,致蹈欺罔,自干咎戾。其余京外文武实缺、候补大小各官,凡吸食者,由各该管上司派员确查,饬令自行据实呈明。毋论瘾之轻重,限六个月一律戒断。届限仍呈请派员复验,具结存案。如因多病畏难,逾期未能戒断者,亦准据实陈明,系世爵、世职,照例另袭;系官员以原品休致。倘阳奉阴违,隐匿不报,一经发觉,或被参劾,即请旨立予褫革,以为玩怠欺饰者戒。如该管上司失察,亦分别奏请议处。再各学堂教习、学生,水陆各军员弁,凡有吸烟者,限六个月一律戒断。
第十条:商禁洋药进口以遏来源也。禁止栽种,禁止吸食,皆内政应行之策。无待游移。至洋药来自外洋,事关交涉,应请饬外务部与英国使臣妥商办法,总期数年内,洋药、土药逐年递减,届期同时禁绝……
这一法令从禁种、禁吸、禁售等各个环节,对10年内禁绝鸦片做出了全面而详尽的规定。其突出特点是注重对国内种植罂粟吸食贩卖的禁止,而其中又把禁止种植罂粟作为重中之重的问题来对待,强调禁绝吸食必先限制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