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邢澍诗文笺疏及研究
27268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中国古代的学者总是比纯粹的文学家享有更为理想的政治地位,即使秦始皇大兴焚书坑儒的“文化革命”期间,像伏胜这样的儒家学者照样可以传播自己的学问,照样可以享受国家博士的崇高待遇。清代学者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优雅生活、学术成就,不仅让同时代的文学家垂涎不已,而且成为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文人梦境中的天堂。尤其乾嘉时期,朴学大盛,学术大师群星璀璨。在这灿烂的星河中,甘肃诞生了两位被学界尊为陇右人伦领袖的著名学者邢澍和张澍,他们是清代近三百年陇右文学和学术的双子星座。

邢澍,字雨民,一字自轩,号佺山、行一,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约卒于道光十年(1830年)。是清代著名的文献学家、金石学家、诗人、藏书家、书画家,他在当时的文化圣地江南二十余年的学术仕宦生涯,打开了陇右通往关外的文化交流的大门。归里后,沉静寡营,著书自娱,以致卒年也无从确切考知。

据张廷济《瘗鹤铭》诗注、吴修《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和《清史列传·文苑传》,邢澍有《守雅堂诗文集》,今原刊本不见于世。又据张廷济《感逝诗序》,邢澍有《守雅堂诗集》原刊本行世。而《南旋诗草》则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邢澍唯一的诗集。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云:“《守雅堂文集》1卷、《南旋诗草》1卷,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刊,一名《守雅堂集》。”《守雅堂诗文集》,一名《安雅堂集》,共2卷,1卷为诗集即《南施诗草》,1卷为文集,刊于嘉庆二十三年冬,今不传于世。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本《南旋诗草》1卷,附《文集》1卷,系1936年据东莞伦氏藏本抄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抄本《南旋诗草》1卷,附录《文集》1卷,页码、字体都同国图本一样,但国图本的错别字中科本全都不误。两本应是同一人抄写,国图本在前,中科本在后。1938 年冯国瑞先生将《南旋诗草》、《守雅堂文集》合辑为《守雅堂稿辑存》很可惜冯先生没有提到所据本子的情况。国图收藏的《守雅堂稿辑存》,书末有张铁弦、鲁日民于1961年4月25日手写的一段关于冯国瑞辑本的文字。

1983年,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在所长彭铎教授主持下,制定了“陇右文献丛书”第一辑的整理计划。1986年,我从中文系毕业留到古籍所工作,所长郭晋稀先生具体指导我的学习工作。一年后他和副所长路志霄先生商定,让我和王锷同志点校整理冯国瑞先生编辑的邢澍诗文集《守雅堂稿辑存》,我负责《诗集》、《文集》的整理,王锷同志负责附录部分的整理。严格地说我们整理的是一部冯国瑞先生的著作,不完全是邢澍的著作。我们将冯本的卷二《文集》、卷三《诗集》列为卷一、卷二,在《文集》中增辑了《金石文字辨异序》和辑自《长兴县志》的《重建丰乐桥记》等8篇记,新增文章9篇。将冯本原卷一的《事迹考》、《著述考》和卷四《杂俎》作为附录之一;又从《清史稿》等辑录7条有关资料,作为附录二。

该书经李鼎文先生审订后,1992年10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个整理本使更多的人读到了佺山先生的诗文作品,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邢澍及作品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文本,受到很多学者的好评。因为我们过于拘泥冯先生的体类,缺乏整理古籍的实践经验,整理本体例仍较杂乱,不够精严,留下了太多的遗憾。赵逵夫先生看到后,多次给我谈到整理本的缺憾,并要求我留心收集邢澍的遗作。他说只要发现邢澍的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都是莫大的贡献。先生积极鼓励我时机成熟时再重新整理编订一部比较精审、全面的邢澍诗文集,而且详细谈了具体编排的体例、方法、构想。

2001年,赵老师任文学院院长兼任古籍所所长,他邀请敦煌所、古籍所、中文系、历史系研究古代文史的老师,共同商定了“陇右文献丛书”新的整理规划。所里决定让我承担张澍诗文的整理点校工作,并要我继续完成邢澍诗文的搜集注疏工作。此后我一直留心有关“二澍”的研究材料。前后发表了6篇关于邢澍的论文,收集了佺山先生2篇遗诗、5篇遗文、楹联2副、书法1副。为便于在地方的普及流传,我遵循赵老师的意见对诗文作了笺疏。

《南旋诗草》创作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秋邢澍和三儿子邢寿恺自通县沿运河至嘉兴途中,共70首,卷末有张廷济《南旋诗草后序》。《诗草》充溢着伤感旷达、平静随和的情绪,流露出政治的无情,功名利禄的虚幻短暂,浸涵着浓郁的缠绵悱恻的亲友亲情。

《守雅堂文集》,张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别录》卷9也说嘉庆间有原刊本,今不见于世。国图本、中科本《南旋诗草》附录的《守雅堂文集》计20篇,次序乱而无类。其次序为:《南江考》、《武阶备志序》、《桓水考》、《跋李翰蒙求》、《凉州上士印题辞序》、《重浚石塘》、《复孙渊如观察论刘子书》、《长兴谢文靖公墓考》、《和惠畴诗稿序》、《修长兴县志序》、《修长兴县城垣记》、《跋王昌龄诗》、《彤管解》、《两汉希姓录序》、《跋晋书束皙传序》、《望益轩记》、《又跋李翰蒙求》、《跋资暇录》、《砚耕堂记》、《跋古文苑》。冯本收录了《与****亭书》、《与张叔未书》和有目无文的《八砖精舍记》,比国图本、中科本多3篇,篇目次序参看我和王锷同志的《守雅堂稿辑存》整理本。《文集》集中反映了邢澍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

1989年我们整理邢澍诗文时,曾到国家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翻检,并致函国内有关省市地县图书馆、方志办、博物馆及大学图书馆,均未见有其遗作庋藏。2003年11月初,笔者在参加绍兴章学诚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曾到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图书馆查阅访求有关邢澍的资料,几无所获。

2004年8月初,受赵逵夫先生委派,我在成县南康乡书记马社平学弟、武都水帘洞小学杜东明先生带领下,到佺山先生家乡收集有关材料。8月2日,我们见到了邢澍八代孙邢果先生和邢彦芳女士。1990年,我曾和邢果先生的父亲邢子仪先生有过书信往来,邢子仪先生医术高明,在武都地区颇具声名。可惜我们无缘相见,此次到陇南,得知子仪先生已作古多年。在佺山先生故居、武都城竹集巷邢果先生家,我和马社平、杜东明三人抄录了邢澍在嘉庆十七年(1812年)撰写的《豫章罗氏家佛殿记》。这篇《记》赵老师的《序》有详细叙述,可以参看。

8月3日中午,我们又拜访了曾留心邢澍研究的杜希甫先生,下午邢彦芳女士带我们到了阶州两水镇的邢澍墓地。这里是白龙江和拱坝河的汇流处,地域平阔。据邢彦芳女士说,邢澍当年回阶州时,从南方带来一位风水先生,墓地是这位先生所选。墓地原来四周有围墙,内植苍松翠柏,墓呈四方形,坐北向南,是邢澍与夫人的合葬墓。墓前有青石雕凿的墓碑,一直由专人管护。民国时期,武都师范创建人甘谷李行之(李恭)先生,每年清明都带学生祭奠。邢澍陵墓周边的树木,在******主席倡导的大炼钢铁运动中被砍伐殆尽。坟墓于20世纪70年代修水平梯田时被挖开,出土的凤冠等物品,被众人一抢而光,墓碑修筑了桥基。当时武都曾流传“若要邢家不出官,除非拱坝河水干”。邢家先后出过几位大学生,都学有专长,这是后话。如果邢澍墓碑能找到的话,邢澍晚年的事迹就可以勾画清晰了。1979年,墓地被划给两户村民当作宅基地,墓地主体部分,至今闲置。据冯国瑞先生说,传闻武都有邢澍《家庙碑》残石,至今不知下落。

在邢澍一生交游中,留下笔墨最多是邢佺山先生的学生张廷济。张廷济不仅是学问家、书画家,而且是大收藏家。邢澍与张廷济父亲张镇、堂兄张蓬园都很熟悉,互有往来。我一直希望能在张廷济尚未刊行的遗稿中发现新材料。2005年春,我写信托付嘉兴市图书馆古籍部的吴美娟同志了解张廷济著述情况。吴老师很热心,她辗转打听到当时在嘉兴市新篁新春天植绒有限公司工作的张廷济后裔张立群先生。张先生说他对祖上的事不太了解,只说家谱及家中一些书籍都在“****”中被抄走,不知所终。

2007年9月中旬,我参加完淮南市举办的“刘安与《淮南子》研讨会”后,专程到邢澍曾经生活了十多年的浙江长兴县。长兴是我心慕已久的地方,踏上这片土地,回想起佺山先生当年的风流倜傥,切切的温馨别然袭上心头。20日一大早,长兴县文史专家蒋伯良先生带领我走访了县图书馆、博物馆,翻检了馆藏目录等文献,可惜没有发现一点和邢澍有关的新材料。接着我们又到陈霸先祠庙,庙庭荒草萋萋,有数百明清石碑横卧其中,名家所撰、所书比比皆是,我们一一识读,也没有发现和邢澍有关的任何信息。下午匆匆赶到顾渚山明月峡考察,邢澍诗文中提到的颜真卿、杜牧、杨汉公等唐宋石刻,至今依然清晰可见。21日下午,我又到湖州图书馆查找,也一无所获。

冥冥之中,我总感到某个地方静静地隐藏着佺山先生的遗作,总觉得佺山先生在天国注视着我们。这正是我多年上下求索、不言放弃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几乎翻遍了所能找到的邢澍同年进士的全部诗文集,以及和邢澍有交往的同时代学者的诗文集,但失望和遗憾总是伴随着我。我想一时半会再难有什么奇迹出现,于是终于静下心来,潜心做完了后期的工作。

下面就本书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本书包括诗文笺疏(附楹联)、邢澍研究、附录三部分。诗歌为卷一《南旋诗草笺疏》(70首)、卷二《集外诗笺疏》(18首),共88首。文集为卷三《考订序跋书信》、卷四《记传》,共36篇。附录为《同时诸家酬赠歌赋》、《同时诸家书信题记》、《后世诸家歌咏感赋》、《传略逸闻叙录》四部分。

2.诗集部分的《集外诗》,新增辑了两首《汲古阁图及名家题咏》、《张蓬园招同车半林褚菘塍戴松门钱梦庐葛春屿沈竹岑暨里中诸君集净相寺尝槜李余因事不果往分韵得地字》,附录邢澍撰写的楹联两幅。按照诗歌创作的大致时间编排,创作时间难以确定的列后。为便于读者研究,对诗歌原作未标明某某首者,皆在题后加以某某首,并加括弧予以区别。

3.文集按照内容分为两部分,卷三重在论述学术,卷四重在记事,每卷按照写作的大致时间编排,创作时间难以确定的列后。

4.考虑到阅读诗歌的有普通读者,阅读文章的多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学者,所以诗歌笺疏比较详细,力求结合全篇疏通字义、词义、句义,便于读者理解。文章笺疏除对个别深奥难懂的词语略作解疏外,重点在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山川地理、文献记述方面。诗文笺疏皆说明收录诗文的出处和诸本文字的异同,对书中征引典籍的文字,也据后人校注的版本加以核对。

5.为了行文的简洁,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的藏本简称为国图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简称为中科本,冯国瑞先生的《守雅堂稿辑存》简称冯本,1992年我和王锷整理出版的《守雅堂稿辑存》简称为点校本,邢澍纂修《长兴县志》简称邢《志》,赵定邦纂修《长兴县志》简称赵《志》。

6.原文以冯本为底本,明显的错字和俗字、异体字、避讳字径加更改为正体、简体,只对诸本不同的略作说明,便于读者辨识诸本之面貌。

7.研究部分是在我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有些已经公开发表过,此次编订时重新作了修改,基本概括了邢澍的生平事迹、学术交游、学术成就、文学成就。

8.附录共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按照写作时间次序编排,无法确定时间的按照作者大致生活年代排列。长篇传述凡没有新材料者,为节约版面一律不收。

邢佺山先生学富五车,善于吟咏,他的诗文作品不仅仅限于本书收录的部分。我们真诚期待研究、关注陇右文化的同人能够提供相关线索,哪怕只言片语也好,若有发现可以电话、邮件、书信的方式联系,具体地址见书尾。将来修订时,我们会注明提供者的姓名,以示感谢。

漆子扬

2008年仲春于砚耕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