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愿之旅(共同关注系列丛书)
2726700000036

第36章 一份特殊的寻人启事(3)

刘胜利(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全国发生交通事故每年是非常多的,但是引起交通事故最后赔偿的纠纷是相当大的,甚至我们看到了很多报道,往往每一次的交通事故发生以后呢,都变成仇家,而且为了赔偿的事情什么事情都发生,但是像这种事情这么很好的(处理),圆满的展现出人间的一种爱的事情,几乎是很少很少,所以像这种事情我听了以后,我觉得既然中央电视台要把这个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唤起社会、唤起公众对人世间这种爱心的话,所以我说行,我叫陈主任我说你通知陈建林应该支持、应该配合,包括我在内,我接受采访也是基于这一点。

陈建林的同事告诉我们,陈建林本人平时生活非常俭朴,在吃穿方面也从不在意。

周连志(陈建林的同事):像我们中午吃完饭,有时候剩一些饭菜,他都要求我们打包回去,晚上可以继续吃,因为我们吃饭的时候用公筷,这个不会脏,所以说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如果剩下的菜不打包,他说你不打我打了,你要是能打赶紧打回去,生活非常俭朴,为人也非常朴实。

在香港工作的九年里,陈建林不但工作出色,而且同事中谁要是有了困难,他都会尽全力地出手相助。

刘贵文(陈建林的同事):我母亲过世的时候,本来我心情也是悲痛,我本人也是在香港工作,要赶回老家去时间也比较紧,给陈处长一汇报,他马上派车帮我送回来了,而且中间还不断地给我打电话,鼓励节哀顺变,另外也为我集资了一笔慰问金,让我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感受到同志们的关怀。

离春节还有十几天了,陈建林一家人对江西的小舒伟都很挂念,他们希望陈建林能抽出时间在节前再去看一下这个孩子。

陈建林的二妹:前几天我们听有一个亲戚好像说,上网查到那个小孩说要送给人家,要送给人家以后相认,我哥后来听了很紧张,就去网上查,他说没查到,没有查到这种事,我哥就是说,因为我们经济都比较好一点,也留了电话给他们,就说小孩读书如果以后有什么困难,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会尽量帮他们,就是说跟他们的家人交代一下,这个小孩他们能看重一点,别让他没有父母,所以受人家歧视就是这样。

在陈建林准备去江西的前一天,他所在的单位——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在举行职工春节晚会,在这个晚会上,党委办公室还专门发起了为两个肇事司机遗孤捐款的倡议活动,在短短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局机关的同事们就为三个孩子捐款一万多元。同事们的这份爱心让陈建林很受感动。

2006年1月16日,陈建林再次踏上了江西的土地,而此时小舒伟也刚刚放寒假,此刻,他并不知道远在深圳的陈伯伯又来到了南昌,而且这次是专程来看他的。

陈楚君(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办主任前天晚上开联欢会的时候,就听说你们这件事情,所以单位的干部职工,当时大家都没事前准备的,听说捐款给他和他们两个孩子,就给小舒伟就送来了5000块钱。

舒家:谢谢。

陈:就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对待小舒伟。

舒家:对,我们肯定会。

陈:但不要溺爱他,一定要管好他,把他好好培养,长大了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们局里领导跟同志们的一些心意,就是说对小孩要好好的培养,将来长大了能够报效祖国,能够回报社会,如果没有努力的学习的话,将来长大也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所以作为你们长辈来讲就一定要用点心,一定负责任,虽然他父母亲不在了,但是你们作为长辈都有这个责任的,无论是对待他本人也好,对待社会都好,都应该有这份责任心的。

舒:感谢你们局里对俺小舒伟的关怀了,感谢大家的照顾了……

现下小舒伟跟着二伯家一起生活并不缺吃少穿,但是离开父母的日子里,他还是常常感到难过。

舒伟:就是每次早上一走过去就看见一大堆坟墓,我就看其中肯定有我爸爸的坟,就想起我爸爸。

中秋节的那场车祸夺去了爸爸的生命,事发后妈妈又离开了这个家,此前一直在南昌市出生、长大的小舒伟,只好一直呆在乡下的亲戚家。

记者:你后来回到这里来之后适应吗,生活?

舒伟:(摇头)

记者:哪些方面不适应?

舒伟:读书不适应,教育不一样。

记者:哪些方面?

舒伟:就是教育不一样了,不像南昌教育那么好。

在舒伟的家里,陈建林要来了小舒伟母亲的电话,这次通话中,舒伟的母亲泣不成声,她说自己从没想到世上会有这样的好人,当初陈建林打电话说要把钱还给她的时候,她就一直没有相信。

陈建林给舒伟的母亲打电话:希望长大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看小舒伟还是一个比较纯朴的人,大家都对他还是比较关心的,包括我父母都对他很关心的,都希望我过来,叫我过年过来看他一下,所以以后我们都关注他,也希望家里人不要溺爱他,不要太疼他,有时候该教育还是教育,就是希望长大能够成才了。

新的一年就要到了,陈建林说,在新的一年里他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全社会的人都能来关爱那些在车祸中失去亲人的孩子,毕竟他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当我们告别小舒伟的时候,村里人为我们点燃了送行的鞭炮,在鞭炮声响起的这一刻,我们更加相信,人世间所有的怨恨,最终都可以被爱融解和替代。

采访札记

贾苇

我们平时在联系采访时,常常会碰到一些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因为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不敢或者是不愿意出来“露面”的采访对象,但是偶尔也会碰到,像此片的主人公陈建林这样,做了好事不愿意张扬的人。

采访陈建林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拒绝了好多媒体的采访,而我们最后只好打电话到他的单位——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请单位领导出面让陈建林接受采访,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因为我们这边的领导觉得此题材很好,让我们尽量争取,大家都是“被逼无奈”啊。最终,他们单位的局长和党办主任出面“说服”了他,陈建林很“无奈”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深圳采访的几天下来,我们渐渐熟悉了,陈建林对于我们是怎样说服他们领导的很感兴趣,因为先前中央台也有几个栏目找过他们单位,但是都没有成功。他告诉我们他本来是有“三道防线”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党办主任陈楚君:第二道防线是他香港公司方面的老总(注:他驻港工作九年);第三道防线就是深圳检验检疫局的局长刘胜利。一开始,我们第一次给他打电话联系采访的时候,他就告诉他香港方面的老总说,一定要坚守住,不要被说服,结果没两天,局长却亲自找他,让他接受我们的采访了,他现在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其实很简单,陈建林的第一道防线陈楚君老大姐,一下子就被我们攻破了,这个节目的策划编辑郑秀国,是我们栏目最具口才的人,很多采访的联系事宜,只要他出马,往往都能攻下,郑秀国第一次打电话给党办主任陈大姐的时候,陈大姐就站到了我们的一边,跟我们一国了,然后,陈大姐又“指点”一番,郑秀国立刻打电话给刘局长,刘局长最后被打动,于是就出面找陈建林。陈建林没料到他的第二道防线虽然很坚固,但是我们绕过了这道防线,直接到达他的第三道防线。现在想来,这还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几天的采访结束了,我们也深深地感到陈建林和他的一家人都是非常朴实、心地善良的人,他们不求回报,只希望能够帮助别人的精神也让我们感动,这确实是一个很难碰到的好题材,节目播出后。相信很多人也会被他们一家人的做法所感动,如果社会上所有人都能够像陈建林一家人那样多宽容一点。多体谅一点,相信社会的风气会更好的。

在深圳的那段日子里,说实话感受挺多的,党办主任陈楚君跟我们说起,他们单位其实有很多人都是像陈建林这样的。有一个同事很多年一直做义工,直到有一天,这个同事作为“五星级义工”的代表登在了当地的报纸上,他们单位才知道这件事;还有曾经退休的一位老局长,每天都到车站义务地维持秩序;还有一个老同事,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家乡,把自己家的老宅子改成了一个图书馆,常常回单位的图书馆要一些过期的杂志、书籍运回去,让当地的老人免费看,因为他总是回单位要书和杂志什么的,大家问他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这些年,深圳的义工也确实在全国做得很好,许多公务员工作之余都去做义工,而且他们做事不愿张扬,好像都把这些当作是自己的私事,我觉得这种风气是很多城市所没有的,包括北京。我曾经在北京采访过一个儿童村,那里寄住的都是服刑人员的孩子,儿童村的全部开销都要依靠慈善团体和个人,在我采访儿童村的负责人时,她告诉我说,常常捐助他们的大多都是外国驻华机构或者是外籍人士,国内的也有,但是一般都是一些在外企工作的中国人,但是公务员很少。

其实在中国,有钱的人并不少,但是能够出来支持慈善事业的却非常少,除了人们对一些慈善机构缺乏信任的因素之外,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意识的缺乏,我们媒体的作用其实应该是更多的搭建这样的平台,倡导好的社会风气,不管中国的经济以后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但社会真正进步的标志不在于经济,而在于人与人之间能够树立一种和谐、互助的关系,这是我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