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愿之旅(共同关注系列丛书)
2726700000025

第25章 一句36年的诺言

记者 郭俊义 钟陟悦 姚鹏

编导 郑秀国

1969年8月15号,位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省逊克县逊别拉河突发洪水,堆放在河边的国防物资电线杆被冲到洪水中,当时正在这里插队的上海知青金训华和陈健一起跳进洪水中,奋力抢救国家财产。

在这次抢救国家财产的过程中。年仅20岁的金训华壮烈牺牲,比他小一岁的陈健活了下来。陈健后来回忆说,他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金训华在洪水中托了他一把。因为感恩、内疚,也因为那份知青战友情,从那时起,陈健就在自己心里暗暗许下一个诺言,他要在那片黑土地上为金训华守墓一辈子。在这之后,陈健每年都来到金训华的坟前,为他扫扫墓,说说心里话。

一晃36年过去了,当年的上海知青纷纷返城,只有陈健仍然守候在金训华墓旁。

36年来,陈健当过农民、建筑工人、门卫和林业检查员,直至退休生活一直都很清贫,所幸的是,他的妻子晁亚珍一直理解并陪伴着他,和他一起守候着那位长眠于地下的烈士。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陈健准备安享晚年的时候,不幸再次光顾了他,今年初,他49岁的妻子在医院检查时被诊断出患有尿毒症,无论透析还是换肾,都需要一笔巨额的医疗费用,这对领着微薄退休金的陈健和已经下岗的妻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对于陈健说,这么多年来,正是妻子默默无闻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才让他一直顺利地坚守着自己的诺言。陈健说,他无论如何一定要将妻子的病治好。因为他和妻子还要一起继续为金训华守墓。而且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没有完成,那就是把战友金训华已经风化的水泥墓碑换成大理石墓碑。

上述内容是本栏目于2005年4月28日播出的同题节目。这期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观众都被陈健的执著和真情深深地打动,其中北京市一位民营企业家给我们栏目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出全资为陈健的妻子做换肾手术,帮助陈健实现心愿。

谢家学对记者说:“因为当时我也下过乡,我也插过队。金训华这个事迹当时在我们下乡的时候,正在全国广泛地学习金训华先进事迹。看到陈健为金训华守灵,守了36年,我非常地钦佩这个人,而且也非常地受感动,就现在的社会能有这么真诚的感情和这么重情重义的人,我非常地受感动,所以看到这个节目以后,我就想帮助他。”

谢家学通过我们栏目和陈健取得联系后得知,为了给妻子治病,陈健找亲朋好友四处借钱,但借来的几万块钱远远不够妻子换肾所需的费用,陈健只好带着妻子到山东潍坊的一家医院接受临时治疗。

在与北京市一家医院取得联系后,谢家学决定亲自到山东把陈健的妻子接到北京进行治疗。5月14号,谢家学和他的几个同事一起,从北京出发去山东潍坊接陈健夫妇。15号一大早,谢家学一行来到陈健夫妇所在的医院。两位原本素昧平生却有着共同经历的知青战友见面了。

5月16号,在谢家学同事的帮助下,陈健夫妇顺利地住进了医院,接下来,陈健的妻子晁亚珍将要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看是否能够做肾移植手术,如果能做,接下来就要等待。****。

4月28日,我们制作的关于陈健的节目播出后,陈健要为已故战友金训华更换墓碑的心愿也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福建省惠安县一家石材加工企业的老板辛振钦在观看节目后给我们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免费为金训华烈士更换墓碑。在陈健夫妇等待手术的日子里,我们的记者受陈健的委托,前往福建省惠安县,与志愿者辛振钦见面。

辛振钦说,虽然他没有知青下乡的经历,但作为同龄人,他仍然被金训华的事迹和陈健一守36年的诺言深深地打动了。

辛振钦说,陈健的执着令人感动,而金训华烈士的事迹更值得后代学习,因此他决定帮助陈健,把金训华的墓碑做得好一些,以便后人前去瞻仰悼念烈士。

目前,辛振钦已经取得金训华烈士墓所在地的黑龙江逊克县相关部门的同意,计划在今年的8月15号,也就是金训华烈士牺牲36周年的日子,亲自将新做的墓碑运到金训华的墓地并安装好。那个时候,陈健的这个心愿也将得以实现。

7月14号,陈健打电话给我们传来了一个喜讯,历经两个月的等待,妻子晁亚珍终于等来了****,并将在当天晚上做肾移植手术。接到电话后,我们立即赶往医院。

知道陈健的妻子在这一天做手术,北京的志愿者谢家学也赶到了医院,并送来了手术费用。

终于可以做手术了,这一天,陈健和妻子既兴奋又激动。

由于手术需要在经过严格消毒的手术室内进行,为了避免干扰,我们没有对手术过程进行拍摄,在晁亚珍做完手术的第二天,医院传来消息,这次换肾手术非常成功。自己的诺言竟然感动了那么多人,多的关爱。

手术成功后,志愿者谢家学告诉记者,他还将继续资助晁亚珍在北京的恢复治疗,但是晁亚珍回到黑龙江后,还需要有一笔长期的医疗费用,谢家学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和他一起,共同资助晁亚珍的后期治疗。

在所有好心人的帮助下,陈健的两个心愿终于得以实现,陈健说,他根本没有想到,而这句一守36年的诺言也让他感受到了那么

陈健对记者说:“等我媳妇的病好了点以后,我还要守在金训华墓前,陪着金训华,因为这些好心人,谢总,还有福建一个老总,帮着给金训华修墓的老总辛总,他们也是被我给金训华守墓的精神所感动,所以我也不能辜负他们的一片心意,我要继续留在黑龙江,守着金训华。”

采访札记

郭俊义

人还是需要点精神的

时光流逝、社会变迁,与雷锋同时代齐名的金训华正在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现今40岁以下的人对金训华及其事迹已鲜有人知。而陈健对自己36年前许下的诺言的执著坚守,对患难妻子的不离不弃,更让眼下大多数忙于追名逐利的人们啧啧称奇。他们对国家、集体的无私奉献,对家庭朋友的重情重义的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亟须弘扬的。正如著名知青作家肖复兴在一篇纪念散文中所写到:我们应该向陈健致敬,向他恪守36年的诺言致敬。

记者也欣喜地看到,节目播出后,众多观众深受感动,他们强烈地表达了重塑社会主流精神的愿望,陈健夫妇在北京住院期间,前去慰问的市民络绎不绝,有的留下现金却不愿留下姓名。本栏目报道后。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东方卫视、北京日报、中国电视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也迅速跟踪报道,掀起了一股人们重寻精神家园的热潮。

这期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即7月31日上午,中央有关领导打来电话表扬该期节目说:“这个题材和人物发现挖掘得很好。我们的节目一定要多发现人间真美的东西。”

该节目之所以能够获得有关领导和普通观众的认可,我想是因为选取的题材打动了他们,也是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精神迷失的商品社会,对重塑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共鸣。

套用句老话:人还是需要点精神的。

另外,陈健的妻子晁亚珍手术后的康复情况良好,相关费用基本得到保障。2006年2月,陈健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