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打实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他的实干精神。1994年,总公司实行以强带弱的发展战略,张其泰拣重担子挑,大胆地将棉麻、工矿、开发3个公司包揽了起来,加上原来的物资公司,又成立了物资经营总公司,他任总经理,总公司下属4个公司。他根据各公司的特点和优势,得心应手地下起了这盘棋,年底4个公司均当年赢利,共实现利税170多万元,仅工矿公司当年赢利35.6万元。
一个个亏损企业到了张其泰手里,个个都能赢利,这就是他的真本领;一个个微利企业经他经营,都能赚上大钱,这就是他的能力。他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出来,决心为外贸多挣钱、挣大钱。
1995年,物资总公司将开发、工矿两个公司分离了出去,又新增了天祝公司和燃化公司。面对这样一种实际,张其泰于1996年确定了生意上的主攻方向,就是横下心来利用铁路优势,发运我区的优质煤。他在全区设了6个发运点,大量地向南京、常州、浙江等地发售,当年实现利税260万元,其中纯利达175万元。这一年,在张其泰的苦心经营和四处奔波下,共出限制口车皮1170多个,比外贸成立以来出限制口车皮的累计数还多。煤的发运,不仅使外贸挣了大钱,而且相应地支持和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天祝出产的煤,有八分之一被他们发售了,仅这一项,天祝县得税收100多万元;武威市大口子煤矿出产的煤,其中的五分之二也被他们发售。
三
“不遇风云终不起。”如今的张其泰不再是农民了,已经成为一名国家干部,任武威外贸总公司名誉总经理、副总经理,兼物资公司总经理,有了位子、有了票子、有了车子,全家有了户口本子和大套房子,实现了“五子”登位。谈到这里,他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只有老老实实地干,付出的和得到的才能对等,而且这种回报在外贸才能得以充分实现。”张其泰深深地爱着武威外贸,爱着外贸的兄弟姐妹们,“外贸是我的家”,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正是为了这个“家”,他不顾一切地发奋工作,把全部的情和爱都倾注到武威外贸。1995年,他得了一次重病,五、六月份特别严重,感到头痛,视力下降,萎靡不振,这时他还带上药赴嘉峪关谈生意。总经理潘好武得知此情后,令其住院,到北京一家医院才查清了病情,原来脑子里长了一只瘤子,周长已经有33毫米。当时他吃了几剂中药就回来了,继续坚持上班。直到了10月份,视线模糊,人也瘫痪了,潘总再次下令:停止工作,坚决治疗。后来到广州军区总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后一月时间就回来了,按医院强调,必须休息3个月才能上班工作,但他只休息了一周时间就又开始工作了,因为这时总公司发出******:为完成总公司888万元的利税任务而奋斗!他怎么也坐不住了,心想:“外贸的钱治好了我的病,为了外贸的事业和发展而死,也是非常值得的。”于是率领公司职工战胜困难,勇渡难关,全年实现利税117万元。
张其泰的这把子干劲,令外地客户心悦诚服。去年,江苏一位大客户当着他的面说:“你再不要为外贸干了,只要你一年能给我发运10万吨煤,我保证一年给你40万元,并且配给高级小轿车一辆。”还有某军区要他去,3年创利1000万元给他挂军衔。面对这样优厚的待遇,他只是一笑了之。同样,他的才能也遭到过一些人的忌妒,他们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干扰他,企图搞垮他。以前他在干个体时结交的一些人,听说他在外贸成就了一番事业,自己也发了,十分妒恨,曾多次扬言要把他绑架到南方进行“软化”。有一次,他们果然来了4个人,住在武威某饭店,约张其泰见面。他们早已准备好了一条大白布袋子,打算在与张其泰会面时绑架他。他明知会面的后果,但还是大胆地去同他们会面,去时只带了公司的一名职工。会面时他别的没多讲,只是讲武威外贸的巨大变化和他自己的实际情况及雄心壮志,劝他们活着为社会做点贡献,走正道、干大事。一阵好言相劝,他们都低头不语了,个个面带愧色。张其泰见其情况,把他们招待了一顿,之后,这帮人再未干扰过他。
(原载1997年3月15日《武威报》)
“金羊”乘云追“天马”
——记武威地区首富乡武威市金羊乡
地处武威市城郊的金羊乡共有3.6万人,人均耕地0.57亩,个别村组人均耕地只有0.27亩,人多地少是这个乡的突出矛盾。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金羊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拓宽思路、发挥优势,寻求着各种致富途径,除抓“两高一优”农业,在黄土地上创造最佳效益外,走大力发展建筑业、养殖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路子。至去年底,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800余元,成为全区的首富乡。——题记
凉州升起一面旗
武威市金羊乡,曾是闻名全国的“铜奔马”出土的地方。改革的春风鼓起了金羊人拼搏的风帆,经济的浪潮托起了金羊人致富的航标。金羊人凭自己的胆识和智慧,奏出了凝固音乐动人的旋律,架起了通向富裕的金桥,1993年实现了全乡人均纯收入800元的宏伟目标。
金羊人实实在在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成了全区首屈一指的富裕乡。记者慕名采访时,乡党委书记史生照、乡长苏延山自豪地说,金羊人能达到这样的生活条件,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800元是个平均数,有些户人均年纯收入在万元以上,海上村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金羊经济的发展,新兴起的建筑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70年代,金羊就有了几个建筑队,但活动范围小、施工档次低,年产值不超过30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金羊的建筑业如鱼得水,似雨后春笋,面对这一发展势头,乡领导高瞻远瞩,于1984年正式成立了金羊建筑工程公司,下设15个工程处、45个施工队,抱成了团,形成了规模经营优势,公司固定资产达267.8万元,施工机械设备352台(件),技术装备率为1477元/人。在公司的带动下,全乡又崛起了105个施工队,各自为战,灵活经营。加上公司的45个施工队,全乡150个施工队共安排劳动力7000个,仅本乡劳动力转移5600人,占全乡总劳动力的30%,创建筑年产值近亿元,利税1000万元。
金羊人选择了建筑业,建筑业也成为带动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此,乡上及时加以引导,在抓龙头、带全盘、上质量、占市场、促效益上大做文章。1991年以来,作为全乡建筑龙头的金羊建筑工程公司在立足武威的基础上,部分工程队进兰州、青海,赴金昌、玉门、嘉峪关、新疆,在外地建筑市场牢牢地站稳了脚跟,树立了金羊一代农民建筑队的新形象。3年来,这家公司创省优质工程二等奖2项,地区优良工程14项,施工项目的合格率达100%,创优项目在武威市同行业中名列榜首,实现了安全生产连续3年无一事故,创了建公司以来的最高记录。公司去年完成产值3200万元,实现利润168万元,上交税金161.5万元,固定资产达734万元,已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施工能力。去年公司晋升为省二级建筑施工企业,今年3月被行署树为功勋企业,总经理张万瑞被树为功勋企业家。至此,金羊建筑工程公司已成为我区乡镇企业的一面旗帜。
10年前的金羊人,没有想到他们的建筑事业还有今日如此的辉煌。但辉煌的背后,留给人们的却是深刻的启示。
质量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乡上和金羊建筑工程公司紧密结合,经常组织全体职工学习质量管理知识,层层建立了QC小组,做到了水泥标号不够不进机,砂石、水泥不化验不上墙,钢筋型号不合格不进工地,木材不达标不成型。同时严格奖罚制度,明确规定创省优工程按工程造价的4%。奖励责任人,对工程质量不过关的视其程度给予处罚。保证建筑质量关键是建立一支人才队伍。近4年来,公司先后拿出50多万元,向省建筑工程学院、兰州铁道学院、省乡镇企业学校等选送施工队长、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250人进行培训,这些受训人员中,获得经济师、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职称的共有23人、技术员52人。为了督促提高工程质量,乡上领导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调查和处理问题。去年9月公司十一工程处在玉门施工中发生了质量问题,乡上领导赴现场帮助做了处理。
金羊乡建筑业大发展,给金羊人带来了富裕。如今,该乡搞建筑业的农民中,家产上百万元的就有10余户,购买了私人高级小轿车的有10多户,盖起二层小洋楼的有5户,买了商品房的20多户。
金羊人的昨天是美好的,今天的金羊人继续扬着理想的风帆,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奔跑!
庭院盛开致富花
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加起来超过10万的武威城,每天吃的牛肉和大肉,70%以上是位于城郊的金羊乡农民提供的。初听到这话,我们感到惊讶,甚至有些不相信。记者近日作深入采访后,才知这种说法并非金羊乡的干部在夸口。武威市金羊乡近10年大力发展养殖业这一庭院经济,在丰富城市居民“菜篮子”的同时,也为该乡农民带来了实惠。
金羊乡的养牛业从1984年开始由农本型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移,逐渐成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途径之一。以家庭规模养殖为主体,以千家万户散养为补充,这是金羊乡养殖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全乡养牛户已达495户,肉牛存栏2050头,年出栏1230头,养牛的农民年总收入达246万元,其中养牛大户有205户,养牛1742头,占养牛总数的85%。注重发展养殖业,使金羊乡形成了肉牛基地的雏形,今年该乡已被武威市确定为全市建设的肉牛基地之一。
4月中旬的一天,我们慕名采访了全区最大的规模养牛户——金羊乡平苑村九组的农民范主元。走进他家的牛圈,100多头活蹦乱跳的肉、奶牛让人瞧着真眼馋。今年48岁的范主元,养牛发家史已有6年。养牛以前他贩过菜、开过小百货店、干过屠宰。只有小学文化,但颇有经济头脑的范主元于1988年瞅准了规模养殖肉牛这条致富路子,以3万多元买下了武威市财政局农场的28头肉、奶牛,5年来,通过自繁、自育、自销,累计出栏肉牛七八十头,其中去年一年出栏31头,加上40多头奶牛每天为城里人提供商品奶200多公斤,全家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
金羊乡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户,他就是新鲜村三组的丁永。10年前他购置了一台小钢磨,为消化每年生产的3万多公斤麸皮和黑面,1990年他投资1万多元,将组里的原垃圾场平掉建猪场,开始发展规模养猪。4年时间就由最初的6头猪迅速扩大到目前存栏的260头生猪。去年出栏240多头生猪,全家仅养猪纯收入就达2.4元。
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屠宰业和肉食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兴起。离城约5公里的松涛村,全村950多户人家,去年养殖肉牛5头以上的就有59户,共计902头牛。该村农民从武威市永昌镇、双城镇及天祝县收购架子牛和小牛,用武威东、西两个酒厂的酒糟及黑面、麦草育肥后宰杀,再拿到城里肉架子上自销,形成了收购、育肥、屠宰、销售“一条龙”。全村从每天上市的从事屠宰业的农民有75户,另外进城卖卤肉的有20多户。养殖业和屠宰业、肉食加工业的收益占了该村人均纯收入的40%。
依托近邻的武威市畜牧中心、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病院、市颗粒饲料厂、冷冻****站、市食品公司以及乡畜牧兽医防疫站等众多单位,金羊乡建立了肉牛生产服务网络,乡上领导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帮助养殖农户解决了部分资金和养殖场地,并在养殖技术上提供服务,重点在平苑、五一、三盘磨、松涛几个村发展肉牛养殖。
尽管发展养殖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今天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越来越强烈的金羊人,发展养殖业的信心越来越足。小小庭院里,致富之花正越开越艳。
一寸耕地一寸金
无论在冬天,还是在春天,放眼武威城北郊,那一顶顶挨挨挤挤的塑料大棚镶嵌在平畴沃野,阳光下闪光映雪,分明是一片银色世界。在无数大棚温暖的怀抱里孕育着绿色殷实的希望,勃发出金羊大地蕴含的旺盛生命力,升腾着生命之春搏击的气息!
人多地少的金羊人,把人均5分多耕地视为宝贝疙瘩。近几年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金地银埂子,玉石镶的水口子。金羊人的心里话正是他们依靠科技、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真实写照。1990年以前,全乡的粮(粮食作物)经(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为6:4,耕地亩效益不十分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从1991年起,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抓住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将粮、经种植结构调整为4:6。种植蓝图既定,乡上以什么值钱种什么,什么畅销种什么为主导思想,引导农民发挥城郊优势,变传统种植方式为科学种植,各类商品蔬菜上市时间比正常年景平均提早3个月,结束了城乡居民只能在“端阳节”才吃上韭菜的历史。耕地效益相对上了新台阶,仅去年全乡农民种植的近万亩棚、地膜蔬菜和经营的1300亩果园,总收入即达1325万元,成为金羊一块坚实的经济基地。
乡党委书记史生照、乡长苏延山对记者说,金羊各类蔬菜的种植正向着“高、精、尖”的方向迈进。大棚种植蔬菜虽说在1985年就开始在全乡推广了,但由于当时蔬菜品种和技术的限制,金羊人总觉得种植潜力未得到挖掘。发展到近几年,农民对种菜的投入达到每亩600元,摸索出了同一块菜地用三四层棚膜,即大棚套小棚保温种植的途径,从而使种植期大大延长。同时千方百计更新蔬菜品种,全乡普遍引进新品黄瓜、西红柿,早中熟甘蓝,尤其是引进肉厚、产量高的辣椒新品种“大洋角”,每亩增产500公斤。这一连串实打实的做法,既使各种不同的蔬菜在不同的季节都填充着市场,又提高了种植蔬菜的整体效益,现在每亩菜地纯收入1600余元,亩增效益1000元。
在蔬菜种植上,乡上从整体出发,为了配套技术的顺利实施,启发引导各种植区域,请科技人员每年分两次举办科技培训班,让农民学习果树修剪、棚地膜新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在此基础上,去年全乡搞了5亩地的高效日光节能温棚蔬菜,其中农民博红珍的3分地棚膜蔬菜今年元月份就上市了,除去成本可收入三四千元,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各村组干部参观后备受鼓舞,今年全乡打算发展四五十亩高效日光节能温棚蔬菜,使种植再上档次、再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