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潮
2725400000005

第5章 消息(4)

经过自愿报名、公开竞争、民意测验,选拔了5名科长和3名副科长,并根据分层管理的要求,3名副科长由5个科室选聘;职工上岗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26名职工自主选择科室,科室负责人自主选择职工,进行了一次大轮岗,其中有2名职工待岗;对科级及其以下职工实行内部退养制度,按照规定,有2名同志内退。

人事制度改革后,单位上出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努力工作的可喜局面。

(原载2001年6月8日《武威日报》)

武威铸管厂改革势头旺

低产低工资 高产高工资

武威铸管厂(原武威齿轮厂)大胆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职工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月生产量比原来提高80%,仅3月份生产铸管450吨,产值67万元。

武威铸管厂是武威啤酒厂的所属企业。多年来职工端着工资上的“铁饭碗”,有时出现停工停产现象,企业原地踏步。对此,去年厂里在拉管工段车间进行了改革试点,对月产量制定定额,超奖欠罚,生产有了起色。从今年起,全厂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措施,推行了符合本厂实际的配套改革方案,在“铁饭碗”上开刀。50%基本上资保底,50%基本工资计件,按月计划定额超产计资,欠产罚款,超、欠1吨各奖、罚9元。同时,工资同火炉效率挂钩,在一定炉、炭的前提下,每天生产产品28吨、30吨、35吨、40吨以上者,岗位人员每人各奖5元、7元和9元;每天生产产品23吨、20吨以下者,岗位人员每人罚3元和5元;完不成定额者,从按实有定额部分计发的工资中扣除罚款,当月兑现。

(原载1992年5月2日《武威报》)

台上亭台巍巍湖中水波涟涟

雷台湖重现风采

“马超龙雀”出自雷台而闻名天下。雷台旁干涸了20多年的雷台湖自去年秋天以来地下水又涌出地面,成为武威市一大景观:湖内水波潋滟、千树倒影、绿苔浮动、气象万千,重现昔日风采。

雷台湖南北长816米,东西宽124米,总面积39060平方米,庙宇文物,遐迩闻名。马踏飞燕就出自雷台汉墓,这一带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自60年代雷台湖水干露底后,失去往日台湖相映成趣的风采。去秋以来,湖里不断有泉水渗出,今年春节前水位继续上升,遂成冰湖。眼下春风吹来,冰消水涌。当年左宗棠栽下的那些高大的树木依湖而生,湖内高树拂云、轻舟荡歌,使游人流连忘返。

(原载1990年4月9日《甘肃日报》)

武威大型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商贸城闪亮登场

在武威市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大什字东北角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大型商厦——武威义乌商贸城赫然矗立,为古城凉州增添了无穷魅力。1999年12月18日,这座商城在欢快的锣鼓声中隆重开业。

义乌商贸城是在国家制定了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省委、省政府提出“再造河西”战略的千载难逢机遇中诞生的。“大型商场的购物环境,批发市场的销售价格”是武威义乌商贸城的最大特色。商城将成为河西最大的现代化室内批发零售市场。商城内6台自动扶梯、2台客货两用电梯从一楼直通四楼,在武威各大商场及商城中实属首家,方便了消费者购物。武威义乌商贸城气势宏伟,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内设600个营业摊位。完备的自动报警系统、自动消防喷淋系统,为广大经营者和购物者提供了安全保证,真正成为购物者的乐园、批发商的天堂。

武威义乌商贸城可通过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得到全国各地最新的市场行情,并迅速传递到商贸城内各经营户手中。通过历时20年之久培育发展的进货渠道,使商城内的经营户直接到厂家或总经销、总代理的手中进货,减少了中间批发环节,使经营户的经营成本降到最低。

(原载1999年12月30日《武威报》)

科技为山区农民带来福音

武威沿山冷凉灌区地膜玉米试种初步成功

由地区农科所承担的武威沿山冷凉灌区地膜玉米品种筛选试种,经过1991年的艰辛努力,已初步获得成功。为提高张义山区的粮食单产,加快当地群众脱贫闯出了新路。

该所共试种了不同熟性的4种玉米品种,即酒单2号、京黄417、凉单1号、中单2号。试验点选设在海拔2000~2600米的武威市张义乡堡子村,该地属典型的冷旱山区。试种表明,早熟品种酒单2号在覆膜与不覆膜的条件下均能成熟,且不受秋霜影响,获得529.2公斤~582.7公斤/亩的产量;中熟品种京黄417和凉单1号虽受秋霜的轻度影响,但仍获得780公斤和672公斤的亩产;晚熟品种中单2号获得了866.7公斤的最高亩产量。经试验在当地提高地膜玉米产量必须做到前期多中耕增温,后期防霜保产。这是该地区地膜玉米增产的关键措施。

(原载1992年1月18日《武威报》)

高头沟村双层经营显威力

集体经济日益巩固壮大

武威市双城镇高头沟村充分发挥双层经营的优势,大搞集体植树造林,从1983年以来,全村林业收入100万元,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

1983年前,高头沟村只有一些零散的树木,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村里把发展林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发动群众大搞植树造林。至现在12个林场共植乔木110多万株,灌木30多万株,其中椽材17万株,檩材以上的18万株,发展果园1100亩,近几年林业总收入达100多万元,现有林木总值约232万元。用林业收入向教育投资15.6万元,为村办企业投资近7万元,架设农电线路和照明线路22公里,共花6.8万元。“绿色银行”的开发,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全村12名民办教师、23名电工和护林人员、5名村干部的工资全部从林业收入中开支,每年都在1.8万元以上。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级服务功能得到发挥,去年春播时,大伙购买化肥不方便,村里主动拿出2.2万元统一买来化肥,解了燃眉之急。同时村上还买了一台10行播种机,挨家逐户作示范,使大家认识了机播的好处,今年机播在全村大面积推开。

(原载1990年10月6日《武威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

凉州熏醋厂进行股份制改组

我区首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企业——甘肃凉州熏醋厂,今年以来积极进行股份制改组,将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由国家、法人和内部职工持股的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甘肃凉州益民有限责任公司即将挂牌成立。

甘肃凉州熏醋厂是1981年始建的全民所有制酿造、食品加工企业,现有职工182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36.6万元,1993年完成产值313.1万元,销售收入279万元,利润9.36万元。为了引导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今年年初,地、市确定在凉州熏醋厂进行企业改制试点,将这个厂改组为股份制企业。试点工作由地市体改委、武威市经委、凉州熏醋厂组成筹备工作组,共同研究指导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针,以国家体改委下发的《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及有关配套文件为依据,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相衔接,在确保国有资产完整、统一的前提下,通过广泛吸纳多个投资主体出资入股,并将部分国有资产折股出售给企业内部职工,将国有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转换企业经营机制。3月份以来,该厂依据国家体改委制定的《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公司法》,联系企业实际,经与有关部门协商论证,制定了《凉州熏醋厂股份制改组试点方案》,组织全厂职工认真学习《公司法》和《劳动法》,宣传职工、动员职工提高思想认识,为建立新的企业机制打好基础。为了明晰国有产权,凉州熏醋厂委托甘肃省审计事务所对该厂全部资产从4月20日起进行了整体评估和审计,目前已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全厂有166名职工自愿入股,吸收个人股168.5万元,其中现金入股16.85万元,负债入股151.65万元;核定国家股近50万元。实行股份制改组后,由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参加的股东大会表决通过了公司《章程》,选举产生了董事会及监事会,并选举凉州熏醋厂厂长郭旭光为甘肃凉州益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原载1994年8月27日《武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