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卮子面又称“捏卮子”,而且一般都在夜间制作。主人家前几日就开始请村里的一些手巧心细的姑娘,到了确定的日子,一二十名姑娘坐在主人家的热炕头,每人面前一个大盘子,顺序将无数1平方厘米大小的面张一个个麻利地拿在手上,巧妙的双手分别握着小面张的对角一拧一挤就捏成了一个卮子。姑娘们既比速度,又比质量,讲究捏得越小越好。功夫不大每个姑娘的盘子里就捏满了小巧玲珑的卮子,而且全放到门外去冻,数九寒天很快就可冻结。这样天天夜里弄到外面冻,直至冻干为止。冻干的卮子拿到手上分明是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初见卮子的人还一时猜不透是怎么做的,感到新奇。竖起来看它俨然蘑菇,倒着看又像两个筷头大的窝窝。
吃卮子面少不了羯羊肉,把羯羊肉切成卮子大小差不多的肉蛋蛋,同葱丝、豆腐、粉条等放到锅里炒上一阵加水待滚,将干瘪瘪的卮子沿着锅中央加入,加到卮子高出水面1~2厘米为宜,做熟的卮子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形态。吃上一碗做熟的卮子面,香得让人难忘。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听说吃卮子面就高兴得连蹦带跳、连咽口水。
现在卮子面不仅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又成为一些地方的稀罕商品。(卮,是古代盛酒的器具,文中所介绍的面的形状像卮,故称)
(原载《武威日报》)
吃一顿扁豆饭
时间久了,饭的各种花样力所能及的都调剂得差不多了,口味也换了又换,又该吃顿什么饭呢?犯愁中顿生一念,何不吃一顿扁豆饭!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在家里,每逢腊月初八,无论如何也要把一天当中的第一顿饭做成扁豆饭,就算是腊八粥吧。此风俗在家乡一直流传至今。不过如今扁豆饭也非逢“腊八”才吃,平日里吃上一顿,感到十分新鲜,独具风味。
扁豆饭的做法很简单,当然少不了扁豆子。先把适量的扁豆子淘净了放到锅里煮至四五成熟,除去余水,加上葱花、蔬菜和调料,用清油爆炒一阵,再添上水,煮成稀糊糊的豆粥后,下进做好的面条即可。这种面条要擀得稍硬一些,并切成一条条斜条。切斜面条挺讲究的:把面张切成3寸宽的小面张,再一张张摞起来,沿着面张刀刀斜着切,这样切出来,便同一般的面条有了区别,这就叫“斜面条”。
扁豆饭做成后,看起来混混沌沌,所以家乡的人风趣地称之为“糊涂饭”。
(原载《武威日报》)
甜津津的葫芦疙瘩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也是土种葫芦成熟的时节。什么水葫芦、铁葫芦,煮着吃各具特色。尤其是铁葫芦,皮质坚硬,肉厚爽甜,干沙噎人,百吃不厌。不光是煮着吃,葫芦自古以来就可烹肴馔。今天介绍的是极为方便的食物——甜津津的葫芦疙瘩。
葫芦疙瘩,并非顾名思义地将葫芦切成疙瘩煮着吃,而是在葫芦粥里下上一种特制的面做成的饭。其做法是:将铁葫芦去皮留肉,切碎爆炒后下到锅里去煮。同时加上调料及食盐,加适量水蒸煮成似粥的葫芦汤,再将面下进去。这种面的做法是,在擀成的面张上均匀地抹上清油,再撒上一定数量的干香豆粉末子,使香豆粉和清油掺匀了,然后将面张卷起来,切成小面卷分别揉拉成指头粗细的面棒棒,再把面棒棒切成小拇指头蛋那么大的面疙瘩,下入煮好的葫芦汤里煮熟即可。
甜津津的葫芦疙瘩,食而难忘!
(原载《武威日报》)
拧面筋又滑
拧面,是古浪乡村的又一传统面食。有时吃起拉条子来,不禁想起筋细细、滑蹿蹿的拧面。
拧面,非一般面粉能制,须精细白面。而且,面粉在加工中要格外留心,麦子湿度不适中,在磨的过程中面粉失了筋性,就做不出高质量的拧面。再者做拧面同做牛肉面一样,做者手上要有一定的功夫,不然同样做不出拧面。记得小时候过年时家里总要请来一位同村制拧面的高手来做。每到这时,村里的高手还被人请不过来哩!
做拧面一般一次最少也要用一斗面粉。将调好的盐水用和拉条面的方法和面。为了既省力气,又使面达到高筋度,常常把面团堆放到大案板上,由两人拿着一根光滑木棍在面上反复使劲压,到了一定“火候”,再把大面团分成小面团擀成0.5厘米厚的面张,切成面条。这时制者将面条拿在手上,放到干面里一蘸,然后两手反转一拧,一把长面便拧成了“绳”,再由一只手提着面,另一只手松开,被拧的面自然拉长。这样反复上好几次,一根根粗棱棱的面条便变成了一根根细细的长面。这还不算,要将拧拉了几次的长面搭到室内一个个长木杆子上去晾。晾的过程中,这些面继续不停地慢慢往下自然拉长,不会断裂。一夜之间,这些拧面变得细又长,真像挂面。待干了后剪成一尺长的面段,捆成均匀的把把存起来慢慢吃。
逢年过节,炒几盘菜,煮熟拧面干拌着吃,其味道要比拉条子强,又筋又滑,吃不出是干面。若做上羊肉臊子汤,下上拧面吃,味道更好。
(原载《武威日报》)
炒面
炒面是一种独特的面食,古浪农村普遍喜欢这种面。
我所说的炒面并非平日里人们所吃的炒面片,而是用不同炒熟的粮食磨成的干熟面粉。自己吃过的炒面就有小麦炒面、油麦子炒面、玉米炒面、豆类炒面、青稞炒面,在生活困难时期还吃过用水蓬草籽做的“六谷”炒面。前不久,家乡的人为我捎来一点炒面,闻着香,吃着更香!
这种磨好的干熟面粉,对从未见过吃过的人来说,会觉得有些稀奇。其实,制作起来并不太麻烦。首先把选好的干净粮食放在一个比较大的锅内,用火一锅接一锅地炒至八九成熟,即为炒麦子,然后晾凉,再用磨面的方法磨成面粉。用小麦和油麦做成的炒面又白又细。制作时若用同样的办法炒熟一定辅料,同炒好的粮食一起磨好,就成了口味丰富的炒面。这些辅料有甜菜、麻子、胡萝卜、茴香、红薯等等。无论怎样加工,用油麦子做成的炒面最为上乘,其他不及。随着农村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做炒面的技术也随之提高,他们不再是炒好了小麦就去磨,而是把炒好的小麦放到水里浸淘晾干之后,按一定比例加入白砂糖再磨成炒面,味道大不一样,百吃不厌。这种面也可称之为“方便面”,人们往往在外出做工时,如放羊、耕作、拾发菜时带上几小袋炒面,肚子饿了,一口炒面一口水,或用水拌好了吃,就算一顿便饭,省时又省力。用酥油拌成的炒面那更是别具风味,是款待客人的佳品。
(原载《武威日报》)
回味无穷话“犁”面
我国的饮食文化星汉灿烂、源远流长。而我的家乡古浪的饮食又可谓异彩纷呈、独具匠心。卮子面、臊子面、拉条子、羊肉烩面片等等应有尽有,最使我贪婪的是回味无穷的“犁”面。
“犁”面须用上乘白面制作。在我过去的记忆里,这种面只在逢年过节或在古浪农村订婚嫁娶之时才能吃到,素日里很少见,主要是生活寒酸的缘故。可“犁”面在古浪农村现在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犁”面好吃,做起来也是很讲究的,非蓬灰不能制其面。用蓬灰水将面和好,擀成薄厚适中的面张,在居室的干净地面上撒上均匀的麸皮,晾上铺展的面张(记得有时一做就是几十张面,分别在好几个屋的地面上晾着),待面张晾至柔和略干的时候,拾掇起来摞到一起,放到大案板上,从面张中间切开,两半张再摞到一起,顺着面张的直径处向外一刀一刀地切去。这可得手上的真功夫,得一手压在面张上,一手提刀向前慢慢切,故人们习惯称为“犁”面。面“犁”得好的家庭妇女,刀刀有分寸,根根面一样粗,同现在机器压下的细面没什么两样,最长的面在2尺以上。这种面可做成臊子面,又可做干拌和凉面,吃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这种面做起来有难度,故在我的故乡定为新娘的“试刀面”,即新娘子过门的次日早晨,必须亲手制作此面。当到犁面这一关,亲戚朋友们便站在旁边观赏。新娘羞答答地“犁”着面,长辈们不住地叫好,而平辈客人却不住地刁难取笑,一片欢声笑语。吃过“试刀面”,客人们夸上一番新娘的手艺,方才回家。
(原载《武威日报》)
烧馍酥又香
如今的农村,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家人对饮食随之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馍馍的制作上想出了不少可贵的土办法,其中烧馍的做法很讲究,烧出的馍馍块头大、酥又香。
一种面粉,在农家人的手里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馍馍,使农家人的生活显得更有情趣。古浪一些农村的农家人制作的馍馍那才叫自然的香,烧馍的自然香就更不用说了。笔者目睹了制作烧馍的全过程。
首先要用麦草烧热土炉子。这种土炉子建在自家院落较通风、较安全的地方,用土坯建的,一般高1米、宽1.2米、长2米,上面留有烟囱,炉内分两层,上层为烧馍室,下层为加热室,中间有一张厚厚的铁板,专门用来放置烧馍。当炉内温度加热到一定程度时,停止烧火,立即在铁板上放置做好的馍馍,大一点的馍馍一次可以放置10多个,并随即将烟囱和烧火口及前面开口封住,约半个小时后馍馍就被烧烤好了。这样烧出来的馍馍黄亮黄亮的,而且受热非常均匀,一种自然淳朴的香味迎面扑来。这样烧出的馍馍要比城里销售的这个馍那个饼香多了、可口多了。做好的馍馍没有烧时,只不过也就中等碗口大、点心那么厚,可经过烧烤,面积可增加1.5倍,厚度可增加三四倍,其实这主要是因为面是发面。烧馍最讲究的是要发好面,这是个关键,面不发或发得不好,烧出的馍馍就不酥也不香。农家人制作这种馍馍一切过程都是自然的,发面从不添加化学成分,更不添加市面上所售的发酵粉,他们用的发酵粉全是自己用当年成熟的上等黄米制作而成的,俗称为“酵子”,一次制作几十个,均有小笼包子那么大,可用一年。在烧制馍馍时,提前两天就开始泡酵子、和发面。有的农家人为了让烧出的馍馍更有香味,就在和发面时按一定比例加入鸡蛋和清油,这样烧制的馍馍更有味道,吃羊肉泡馍才好哩。
古浪烧馍,愿你走出农家院,奔向大市场!
(原载《武威日报》)
软儿梨,真棒!
软儿梨,又称“软儿”。隆冬时节,在武威城区市场上或在街面巷口上,所见到的用自行车捎着筐筐的必定是卖软儿梨的农民兄弟。去年的软儿梨,从市场摆卖的情况看是丰收了,个大、肥硕、量多,而且质优、味美、价适中。
市场的开放,使各种水果纷纷涌来,外地进口的花样众多、品种繁杂,水果市场竞争激烈,无比繁荣。尽管如此,武威软儿梨这一土特产品非但在市场上没有受到丝毫冲击,相反,极具旺盛生命力,充满无限竞争力,颇受人们宠爱。如今的软儿梨更有魅力,成为武威水果市场的“骄子”,更成为人们冬季,尤其是春节时享用的佳品。
武威的软儿梨久负盛名,她与武威灿烂的饮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始终保持着自然淳朴的品质,堪称绝好的绿色果品。2003年12月16日《武威日报》的一则消息《软儿梨香农家院——新华乡软儿梨基地项目建设纪实》中称凉州区新华乡已发展软儿梨基地500亩,这更加令人欣喜。历史悠久的软儿梨将会在凉州乃至整个武威肥沃的大地上散发出更诱人的清香,为武威人民带来更多的甜美!
软儿梨能赢得人们极高的赞誉,是她与众不同的品质使然。她独特的味道及其甜美,倾倒了无数消费者,为人们所久慕。软儿梨,又称“冬果”。人们称其为冬果,并非因为它是冬季里长熟采撷的梨子。笔者从小就吃过冬果,对它非常熟知,其实它也是成熟在秋季里。与其他梨子所不同的是软儿梨刚采摘时,吃起来又脆又甜、颜色绿中泛黄。这时候的软儿梨即使很好吃,但果农也舍不得吃,而是将其储存起来。到了冬天,若天气温度仍在零摄氏度以上时,它的“体”质和“肤”色发生着变化,呈黄色并酥软了,梨内的水分也明显增加了不少,在这段时间里它仿佛在不断变化着、成熟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这是称其为冬果的一个理由。再者到了大地封冻、天气温度急剧下降时,别的储存水果都怕受冻,而软儿梨被冻成个冰蛋蛋才好哩,一来便于存放,不至于由软变烂。二来只有将软儿梨冻结,才能使其从内到外变为咖啡色,瓤儿也会变得软软的,这在将冻结的梨儿解冻后自然而知。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认为这是称其为冬果的又一理由。初冬时节也有个别农民兄弟抢先销售软儿梨,尽管颜色没有变深,也还没完变软,但有经验的人照样买,将软儿梨冻在自家冰箱里两三天后取出再食便如愿以偿了。被冻的软儿梨完全解冻后才能食之。为了加速解冻并保其味美,人们会把冻住的梨儿放在冷水中,不久可见梨儿外表出现一层冰,轻轻剥去冰壳,再放入水中,重复二三次待完全解冻时,真正的软儿梨的形象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软软的一包甜浆浆,吮吸其汁,清凉甘甜,微有醇香,沁人心脾。
冬季是人们呼吸道疾病的多发期,尤其咳嗽较为普遍,软儿梨对咳嗽有很好的疗效。一般将软儿梨与冰糖蒸炖之后食用几次,咳嗽便能缓解或停止。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认为这是称其为冬果的又一理由。但最为确切的称谓还是“软儿”,这一名称很好地反映了它的品质,名副其实,使人有一种馋涎欲滴的感觉。软儿性热而温和,吃多少都不会有任何不良反应,当你胃里发热或者饮酒过量发热时,消好一两个软儿梨一气下肚,透心凉,爽极了,舒服无比。
软儿梨市场看好,季节性也强,大批量的软儿梨的存放成了一大难题,因此,农民兄弟一般要赶在第二年春天来临前就要将头一年的软儿梨全部销售掉。谈到这里,对软儿梨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商榷:一个是对软儿梨的存放,除传统的存放方式外,还要不断探究符合大批量生产需要的存放方式,注意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个是在新的存放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究软儿梨的销售包装,使这一传统果品誉满神州;第三个方面是要适当扩大软儿梨的种植,并进行科学种植,提高产量,增加市场份额。
软儿,梨中珍品,真棒!
(原载《武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