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潮
2725400000033

第33章 散文(1)

又一种乐趣

剪辑报刊文章是我的一种嗜好,又是一种乐趣。那些优秀的文章,在我面前展示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好文章读完了,爱不释手,不由得握起剪刀,在囫囫囵囵的报刊上剜窟窿。一剪剪下去,心爱的铅字便据为己有,一张张一块块贴到剪辑簿上,这样才觉着永远留在了我的手上,饥渴的心田里将汩汩流进知识的甘泉。

在我的剪刀下,那一篇篇情切切、意绵绵的散文,激浊扬清、石破天惊的评论,傲世之风骨、喻世之情愫的杂文,还有那充满强烈生活气息、紧扣时代主旋律的通讯,都成了“猎物”。见了好文章不剪辑,心中总发痒痒,好像拣了两块金子又丢了似的,只好动手剪贴。剪着剪着,自然感到了其中的乐趣,如同下象棋、打台球,确为生活的调节剂。久而久之,我的剪贴簿里五花八门、异彩纷呈,人物风情、旖旎风光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变成了小小的文字库。

集邮爱好者能在方寸天地领略世界名山大川、学习名人英豪的风范,集好了还能获取一笔不小的收入。而我不图求取利,只希冀在剪贴簿里学到优美的语言文字、高超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总之想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一有空闲,我便馋滴滴反复浏览、咀嚼剪贴簿里的各类文章。这些文章都篇幅短小、内容翔实,读来轻松愉快,而且费时不多,很有节奏感。有时工作累了,躺在床上只瞧瞧这些剪辑文章的标题,也觉得赏心悦目,如同消遣,倦意顿失。

(原载《武威日报》)

天马神迹尽风流

马蹄寺,迷人的名字,吸引着天下无数游客总要千里迢迢献上一片痴情。酷热的夏日,我也涉足于这片令世人向往的地方。

张掖马蹄寺是镶嵌于祁连山深处的一块瑰宝。这里天气变幻莫测,常常数日云雾缭绕、山岚弥漫,给不少游客留下了奇妙的印象。我们到此真够幸运,经过几日琼浆玉液的洗浴,天空放晴,马蹄寺撩开了她轻舒缓卷的面纱,袒露着丰满的身躯。登临寺前,虽不见雕栋画梁、庙宇楼塔,但几个巨大的石窟伟踞于淡红色的峭壁上,周围林壑优美,独具胜景。踏进神秘的马蹄殿,深深的马蹄印令人神往。相传是格萨尔王的坐骑蹄印迹,又称“天马神迹”。马蹄寺因此而得名。藏佛殿中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勾魂摄魄、神态各异,引得无数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最为奇妙的是登临“三十三天”。沿着曲径的石洞往上爬,登到最高处,仿佛置身天间,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其乐融融。

马蹄寺迷人,与之毗邻的莲花沟更迷人。湛蓝的苍穹下碧满翠盈,躬身采撷几朵马莲花,嗅着淡淡的馨香,怡然自得。仰卧在一尘不染的马莲草丛里,须臾投人静谧的空间,一切尘世俗念荡然无存。踩着软绵绵的草地进入林中,宛如到了生命的源头,松涛声轻悠悠阵阵入耳,激起了我发自内心的呼唤,声音穿透密林、飘向山头、跌落草原,久久回荡。抬头凝视沟的尽头,从山崖上飘下一缕银丝,带着欢乐,载着盛情,从眼前的河中淙淙流过。掬一捧清甜的河水痛饮,爽快至极!瞧那一个个少女,疑是惊鸿天外来,着装时髦,玉手牵缰,骑着高头大马,在这草滩、林中、山地尽情地神游。

莲花沟风景宜人,裕固族姑娘歌声醉人。寻着隐约的歌声,来到草地帐篷前,热情好客的主人捧着洁白的哈达向客人献上,裕固族姑娘唱起敬酒歌邀我们进帐。她们面带热情的微笑,将那热腾腾的手抓羊肉、香喷喷的酥油奶茶和一杯杯青稞美酒呈到我们面前。

“裕固族姑娘歌儿多……盛情的草原将你留……”阵阵欢歌笑语传来,整个莲花沟都醉了。

(原载《武威日报》)

水蓬情

连绵的霏霏细雨,把我的家乡古浪的大地洒得湿漉漉滋润润。阵阵秋风裹着浓烈的色彩,染出了一个绚丽嫣红的世界。我们乘车穿过黄花滩,那盈盈实实、密密匝匝的水蓬草,像一幅巨大的紫红色的幕布舒展地铺向天际。

就在这红妆艳抹的黄花滩上,朵朵白云似的羊儿在咩咩地欢叫,悠然地饱尝着大自然恩赐的富庶。放眼远眺,那滩上的缕缕青烟袅袅扶摇,微风一吹轻纱般雾漫云飞,朦朦胧胧,变幻莫测。车厢里偶尔飘进一丝烟味儿,香喷喷的。原来这是人们正在用水蓬草烧蓬灰呢!不由得勾起了我的许多记忆!

水蓬草,大西北极普通的一种草。秋天,其长势茂盛,含水量高,晶莹剔透,故人们俗称“水蓬”。它有顽强的生命力,秋雨一淋,不过几天便会在光秃秃的山坡和戈壁滩上长出嫩芽芽。如果是夏天长出的,还会结出饱满而繁多的像罂粟籽一样的籽粒。

记得儿时,家乡缺水少雨,粮食连年没收成。为了糊口,乡里人每年初秋时,家家户户就着手拾掇水蓬草。每到这时,我也跟着哥哥们上山坡、进荒地去铲水蓬草。一天下午运气好,碰到了一处水蓬草茂密的地段,哥哥们一口气铲到星星全了才回家。一连铲上几日,再将水蓬拉来晾干,摞成一个个大垛,便进行打碾。之后把其籽粒装进芨芨筐里一遍接一遍地用清水冲淘数次(这是为了消碱去咸)。晒干后放到锅里炒熟,再磨成细面当主食。这绿油油、细腻腻的面叫“六谷”炒面,吃起来略有香味,但远不及五谷炒面,若加点糖精再吃,则顿感食欲大增。我们离不开水蓬草,更离不开“六谷”炒面。有一年冬天,我家的几个水蓬垛垛一夜之间被狂风恶飙吹得无影无踪。全家人面面相觑,眼睛都湿润了。那时家里没粮吃,手头更拮据,只好用水蓬草泡的水洗衣服、洗被褥。用它洗过的衣物一尘不染,这是它含碱量大的缘故。

我到初中读书时,家乡的人依旧收割水蓬草,不过它已不再是“糊口粮”了,而是把它粉碎了当猪饲料。岁月递嬗,沧海桑田,今非昔比,如今家乡家家不缺粮,户户有票子,人们吃着白生生的面条、香喷喷的长面,还觉着味道不够,和面时少不了要勾兑上些蓬灰水,这样做成的长面叫“灰面”,黄灿灿、滑润润、柔而精,别有一番风味。因此,家乡的人近几年每逢秋季,总要用水蓬烧蓬灰,烧好后除留些自家用外,其余的都拿到都市去卖,做着赚钱的好生意!

哦,难忘的水蓬草,难舍的水蓬情!

(原载《武威日报》)

中秋恋

又临一个浓酽酽的中秋节,西瓜、苹果、葡萄,还有橘子的醇香,一缕缕飘溢在大街小巷,人们喜滋滋地买了“红玛瑙”,又购“黄元帅”,都想过个欢乐的团圆节。

中秋之夜,在我们心灵的屏幕上显现的首先是赏月。我在桌上有序地摆放好苹果梨、西瓜、葡萄、月饼,等待着那个华光如练、清辉洒满乾坤的时刻,但偏偏天上布满了云翳,未能如愿以偿。遗憾中我的思绪便飘落到昔日故乡的中秋节,那才有滋有味,不由得情思阵阵涌上心头。

家乡过中秋节,蒸月饼就够气派的。八月十五前三四天,家家户户忙着做发面蒸月饼,每家一蒸便是六七个车轱辘大的月饼。这样大的月饼,非一般炉灶能蒸,必须用大灶、大锅、大蒸笼。于是友好的邻居们几家子合着蒸。一伙婆姨们凑在一块,烧火的、擀面的、造型的,各显其能,红红火火。她们在擀好的面张上抹上一层清油,再分张撒上红花粉、香豆粉、姜黄粉、玫瑰粉,再用胡麻炒碾的黑油摊匀,然后将上料的面张依次摞起来,外表苫上一块白面张,做成圆形或方形,上笼去蒸。一个蒸笼里只放一个月饼。蒸时火候和上笼很重要,把不好这两关是蒸不出好月饼的。刚出笼的月饼三四寸厚,又白又暄。趁着热势,在月饼表皮拓上红色的小花。切开的月饼层次分明,五颜六色,代表着一个丰收、殷实的秋天。蒸月饼时往往少不了蒸一些“莲花”和一个“圆月”,“圆月”里做一尊神象,周围置有“小鸟”、“小老虎”等飞禽走兽,小巧玲珑,栩栩如生。

中秋之夜献月饼更有一番情趣。月上柳梢时,各家的院里都放着一张桌子,上面献着一个大圆月饼,其顶部表皮剜下一个小圆,这叫剜月,并在月饼上面放上蒸好的“圆月”。月饼周围再摆放“莲花”及果类,把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剜成八牙瓣,切为两半置在月饼前面,象征着红艳艳的八月。所献的西瓜都是农家人挑了又挑、拣了又拣并及早存放的。这些都一一摆放好,向着明亮圆润的月亮献上一阵子,人们俗称“献月”。这时全家人都尽情地观赏皎洁的月亮,欢乐地沉浸在月色中,然后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分享月饼、西瓜。更有趣的是,献月时一些刚过门的新媳妇和少妇早早藏到别人家的院内,趁主人不注意便忸忸怩怩地“偷”走“圆月”,这又称为“偷月”。其实是事先同主人家约好了的。据说“偷”吃了“圆月”就能生儿育女,当然这只是她们的一种虔诚和希冀罢了。

家乡的月儿分外明、分外圆,家乡的月饼格外大、格外香,我永远难以忘怀。

(原载《武威日报》)

迎来好日子

******一首欢畅的《好日子》,扣人心弦,百听不厌。《好日子》之所以能够撩拨人心,是因为这首歌道出了华夏儿女的肺腑之言。好日子,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美好祝愿。回眸改革开放20年,最深刻的变化就是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好日子的内涵非常丰富,从大的方面来看,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家兴旺。从小的方面来看,老百姓顺应市场经济潮流,生活富裕奔小康,人民幸福。我生在农村、长在乡里,看到了农民如今的好日子,不禁想起党的富民政策的巨大优越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的家乡同样实行大集体,大锅饭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队几十户几百口人几百亩地,一年下来无法保证口粮,不少人家常常寅吃卯粮。好在党和国家几乎每年都要发几个月的救济粮或供给几个月的返销粮(也叫供应粮),当然也不可能全部发放或供够。尽管如此,除工干家庭(指有工人或干部的家庭)外,不少家庭还是没有钱买返销粮,只好到外地借粮。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村里谁家若有“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中的一转或一响,就“鹤立鸡群”,谁家的生活就算是好生活。

20年改革开放,20年发展变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巨大威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像火山一样进发。同样几十户几百口人几百亩地的一个小组(原生产队),如今户户仓里有了粮,白米细面变主食,高粱、玉米成饲料。家家手里有了钱,“三转一响”早已不是梦想,三轮子、四轮子、播种机、收割机进了农家,电冰箱、影碟机、摩托车、大彩电置于寻常人家。用的时髦,穿的时尚,吃的讲究,乡里人同城里人一样潇洒,生活同城里人一样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今儿个咱老百姓,真呀个真高兴!”老百姓高兴的是有了一个好的富民政策,老百姓高兴的是真正迎来了好日子。

(原载《武威日报》)

感受杏花楼

(一)

作为一名消费者,要说见过、进过的大酒店、大酒楼,无论怎样装饰、装潢,差不多都大同小异,大不了就是富丽堂皇、整洁亮丽。然而,坐落在武威市东大街的杏花楼大酒店的装饰却棋高一筹,耐人寻味。

走进杏花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楼门旁镶嵌在玻璃窗中的一个大鱼缸,只见鱼儿快活地自由跳跃,从这些小生命的无限活力足以说明杏花楼大酒店的勃勃生机。看了之后,心中突然有一种喜悦!

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楼梯壁上有一幅特别惹人的画,叫《杏花图》,并配有名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画一体,诗点画意,妙哉妙哉。杏花楼王人的这种匠心独运,把嘉宾带到了一种美的文化氛围中,使饮食文化达到了更加完美的高超境界。

最令人叫绝的是杏花楼的八大厅。谈到这里,有人要问,厅及包厢之类的不是别的酒店、酒楼都有吗,还有什么新奇的?其实不然,八大厅的设计装饰各领风骚、各具特色,着实让人佩服杏花楼主人的灵感、思维。八大厅中的七大厅均设置在杏花楼二楼,其名称充分反映了杏花楼主人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大厅的名字都以武威有名的企业和有名的产品而冠名,皇台厅、凉都厅、荣华厅、西凉厅、金桥厅、拥军厅、永鑫厅和移动通信厅,把响当当的企业名和产品名冠以大厅名这就够绝的了,但杏花楼主人所要展示的意境还充分反映在各大厅里边。

皇台厅里——“举杯共饮皇台酒,西部开发显身手”;凉都厅里——“喝凉都美酒,品人生辉煌”;荣华厅里——“致力朝阳产业,共创荣华事业”;西凉厅里——“西凉啤酒,酿造健康”;金桥厅里——“一心创造好味道”;永鑫厅里——“永鑫实业,创造卓越”。一个个豪言壮语和真心承诺,都分别悬挂在各厅里边。同时,各大厅都把各企业的主要产品很讲究地摆设在厅内特别精美的橱柜里,并将反映企业风貌及产品形象的精致嵌边的大型照片挂在厅内,使广大消费者通过这些窗口了解武威及武威的经济。给人的感受是,在这里不仅仅是吃饭。而且在这种环境和意境里感到一种快慰和赏心悦目。

杏花楼能够打破以往的那种经营模式,敢于用地方有名的企业、有名的产品扩大自己的影响、树立自己的形象,又能敢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大力宣传地方企业的改革精神、创业精神,大力宣传地方名牌产品,以自己为窗口,让更多的区内外客户了解认识武威、了解认识武威的企业,使二者真正达到了和谐和统一,这不能不说是杏花楼经营策略的一大胜利。

(二)

在南方,木棉花竞相开放,标志着春天的来临;在我们大西北,酷似木棉花的杏花娇滴滴吐艳的时候,正是春风荡漾的时候。其实在我们古凉州,真正的迎春花就是杏花,一枝枝红杏正是我们所要期盼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杏花楼大酒店犹如一枝娇艳的杏花,在武威饮食行业大放异彩,尽显青春活力。走进杏花楼,春风扑面来。到杏花楼消费,最能感受到热情的是这里服务员的服务,她们都是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的,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得体的穿着,得体的举止,带给人一种好的感觉。她们落落大方,热情奔放,以优质的服务赢得顾客的好评和信赖。再加上杏花楼厅厅都装配了令人惬意的空调,使消费者感到格外舒适。

杏花楼不仅为广大顾客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了一种地方经济氛围,而且在服务上有一系列独特之处。他们除二楼的经营筹划特别独到外,一楼主营天津包子、山东灌汤包子,还有花巨资引进的在首届“金鼎杯”全国兰州牛肉拉面技术比赛获特等奖的苏氏快餐有限公司系列牛肉面。三楼是杏花楼八大厅的最大一个厅——移动通信大厅,又称“多功能厅”,承接各类酒席,可容纳300多名嘉宾。在重大节日,包括春节、“五一”节等均能照常营业,并且以优质的服务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

可以说,在杏花楼就餐、聚会,真有另一番情韵。好环境、好服务、好心情,感受就是不一样。十里问酒香,依然杏花楼。“五一”节期间正是人们到杏花楼感受、体味、享受一番的大好时机。

(三)

在武威饮食业中享有很高声誉的杏花楼大酒店,不仅为广大消费者营造了高雅、舒适、富丽堂皇的用膳环境,为亲友相约、宾朋相聚创造了和谐氛围,而且在膳食上除注重色香味外,更注重营养与食疗,这是客满杏花楼的又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