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潮
2725400000015

第15章 通讯(3)

大靖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明代就成为方圆百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清代中期曾鼎盛一时。旧《县志》注:“大靖民户多于县城,地极膏腴,商务较县城为盛。”自古以来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据当地年长者介绍,1936年,就有1所个人诊所、8个中药铺和1所瑞泉书院,学生达60多名。经商者较多,四街八巷多为贸易铺子,经营各种百货。山西人、河南人也时常到此入伙经营。了解过去,采访今日,大靖的各行各业都朝气蓬勃,变化显著。全镇27975口人,总面积2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584亩。去年工农业总产值799万元,人均收入200元。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为187.9万元,年税收42.5万元。该镇文化事业比较发达,修建了一个文化中心、一处剧场和一座电影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了群众的精神需求。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17所村办小学、2所镇办中学,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全镇各村都有村办医疗诊所,群众吃药就医很方便。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镇上大搞集镇建设。1984年,铺设镇区主干柏油路2.7公里,在人流集中区域修建公厕2所,改变了过去“晴天满街土,雨天满街泥”及脏乱差的状况。1985年,筹集资金66万元,新建农贸市场一处,延伸东街500米,修建了一条商业街,占地面积12650平方米,建筑面积7320平方米,安排集体和个体商业、加工、修理及饮食服务的经营者268户。现在各行各业的经营者已发展到700多户,年营业额近400万元,纯收入达110多万元。近几年大靖供销社、县信托公司、百货公司、邮电局,先后修建了4栋综合营业楼,建筑面积4920平方米,同时,县种子公司、农副公司、农机公司、物资站、兽防站等部门的20多个单位进行了新建和翻修,农民住宅新建和翻修的约占35%以上。1986年春,新打配套机井2眼,新建蓄水池3个,延长输水管道1000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全镇现有乡镇企业86个,从业人员达2225人,去年总产值达352万多元,为古老的集镇增添了新的色彩。

(原载1988年7月9日《武威报》)

根深·叶茂·果甜

——红军走过的地方纪行之五

从古浪土门镇向西北方向行进,不到3公里就是新胜村。还未进村远远就看到这里绿树成阴,一派风光。进村以后首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渠路林田配套的建设成就。不用介绍就知道,这里的群众在六七十年代是大搞过农田基本建设的,而且以后维护得好,利用得好。经过与同村干部攀谈,我们不但被这个村的发展所吸引,而且也为这里的传说所神往。这里也是红军西征经过的地方,红军还在村里住了一夜。至今人们还流传着红军在村里的一些轶事:说红军首长在村边财神楼子上照过相、题过诗,还利用这个古老的制高点,用望远镜瞭望远方,制定了行军和作战方案等等,但这些都无所稽考,可能是人民出于对自己军队怀念的缘故吧!

事实也罢,怀念也罢,但红军的精神却在人们心里深深扎下了根。这里的人民就是听共产党的话,一心要把家乡治理好。从60年代开始,就营造防护林带,到现在累计植树28万株,改良了小气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提高粮食单产的基础上,加大经济作物比重,经济作物占到耕地面积的30%,经济作物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40%,1986年人均纯收入410元,达到全镇最高水平。在多种经营里果园占居首位。他们从1964年就着手发展林果业,现在已有果园563亩,其中一半果树已到盛产期,1987年生产各种果子5万公斤,古浪有名的金冠苹果、红元帅和黄元帅就出产在这里。除销售鲜果外,村里还办起了食品加工厂,进行加工增值,去年生产水果罐头2万多瓶。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人们把智力投资摆在重要地位,截至目前,这个村已出了研究生3名,本科生10名,大、中专生40名,成了出人才的“风水”宝地。

“苟富贵,毋相忘。”这是古代农民起义者相约的一句誓言,但是几千年来没有做到过,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才实践着这一誓言。沟南村民小组共产党员胡廷福当过大队干部,脑子活、办法多,三中全会以后日子过得很不错。但是他看到从小同他在一起放羊拾柴的崔文秀劳力少、生活困难时,主动同崔文秀联合搞起了粮油加工厂。在胡廷福的帮助下,崔文秀6年收入1.5万元,去年盖了8间新房,今年又给儿子娶了媳妇。据说胡廷福的爷爷就收留过一个受伤的女红军战士,热爱红军、热爱共产党是这个村的传统。在这里党员的威信是比较高的,许多人都积极要求入党,仅今年申请入党的就有5人,这些也许就是新胜村兴盛的主要原因吧!

(原载1988年7月13日《武威报》)

访土门卫生院

——红军走过的地方纪行之六

古浪县土门镇最早叫哨马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红军西征时在土门休整。据说当时红军在大庙里召开群众大会,作了政治宣传,还在罗汉楼子上架设过电话机。这次我们采访,绕过繁华的集镇去寻觅大庙,然而大庙已荡然无存,只有巍峨的罗汉楼子岿然独立,似在铭证青史。大庙遗址上正是现在的土门中心卫生院。我们怀着对红军先烈的感怀之情,访问了这个卫生院。

一进大门就看见修建整齐的门诊部和住院部,院子里干干净净,窗明壁粉、清爽宜人。卫生院负责同志一边带领我们参观,一边介绍医院的情况。土门卫生院服务半径大,担负着湖边、岘子、永丰和土门三乡一镇的医疗工作。刚解放时,土门卫生所只有3个医生。30多年来,尤其从1966年以来,在省、地、县支持下,卫生院的建设得到迅速发展。现在已拥有医疗用房1600多平米,设简易病床36张。分设两个门诊部和住院部。住院部基本做到了医护分工明确。现有医护人员21名,其中主治医2名。已能从内科、儿科、普外科、骨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和中医科等多方面开展治疗。在医技方面,放射科和化验室已能进行常规检测。另外,他们还担负着对各村卫生所的指导、管理工作。基本上解决了这个地区缺医少药的困难。

几年来他们还结合农村卫生工作的实际,开展了“三优一满意”活动,以红军精神加强对职工的医德医风教育。院长胡廷贵就是开展“三优一满意”活动的带头人。他今年46岁,是从兰州医学院毕业的。他不但医术精良,而且态度和蔼、热情可亲,患者都喜欢请他看病。他做计划生育手术上万例,做普外手术上千例,从未发生过事故。他还在业务上不断提高、大胆创新。1980年一个青年农民几度休克,经诊断是狭窄型肠梗阻,但也不能排除坏死型胰腺炎的可能。假若是坏死型胰腺炎怎么办?在土门卫生院做这样的手术还没有先例。如果把病人送到别处治疗,由于路途遥远,有很大危险。在这需要迅速抉择的时刻,在患者家属和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他决定手术。在手术治疗中发现果然是坏死型胰腺炎,他严格按照所学的知识大胆治疗,终于取得理想的效果。

采访结束时已到上午10点多钟,正是患者就诊高峰时期,人来人往。来者充满希望,往者流露出满意的神情。当年红军流过血的边陲古庙,而今已成保障人民康乐的卫生院。时过境迁,天壤殊异,真可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原载1988年7月16日《武威报》)

万人坑前话古浪

——红军走过的地方纪行之七

在杨柳吐绿、碧草滴翠的仲夏时节,我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线、追寻着英烈的名字来到了古浪县城阳洼山下的万人坑前。那里的黄土下掩埋着数千西征红军的忠骨。

1936年11月6日,西路军总部将部队分为三个纵队,向西挺进。当时的九军为第二纵队,向古浪方向前进。11月12日,我九军二十五师进入古浪城。次日,敌马华荣部1000多人攻城失败,马华荣受伤率残部逃向张义堡。11月18日,敌马步芳的援军步骑3000多人从青海出发,经乌鞘岭绕道萱麻河、柳条河、西山堡进攻古浪城,都被我军击退。第二天,敌军集中迫击炮,向九军阵地轰击,使其顿成火海。九军最好的重机枪排约30多人驻在城内火神庙的门楼子上,最后弹尽火猛,30多位英雄壮烈牺牲。19日战斗最为激烈时,有三架敌机助战,我军隐蔽,敌人乘机突破防线,于是短兵相接,红军伤亡惨重,尸体堆在一个壕沟里。第二年春天,当地老百姓人抬车拉将烈士的躯体掩埋在一个大坑里。这就是有名的万人坑。

万人坑看上去只是一个黄土坑,但就在这个黄土坑前,曾有多少人默哀,曾有多少人流泪,也曾有多少人感慨万分。当年目睹了万人坑掩埋红军尸体的史生龙就是这样一个人。史生龙今年65岁,家住古浪镇峡峰村。他说:那年红九军激战古浪城,敌人点着了孟家油坊,兰州来的一位姓许的裁缝被乱刀剁死,敌人冲进我家后,对准我父亲的耳朵根就是一枪,母亲的脚被砍伤,我的胸部被猛刺两刀,至今伤痕还在。

每逢清明时节,古浪的干部、农民、学生络绎不绝来到万人坑前,听史生龙讲过去红军的故事,回忆风云激荡的岁月。老史从50年代当大队支书到1985年,在万人坑前讲述传统教育30多次,无数青年人知道了红军西征的悲壮业绩,激发了爱国热情。

万人坑旁边就是芳草萋萋的古浪公园,公园旁边就是如今的古浪县城。据有关方面的同志介绍:古浪史称苍松,曾有“百草丰茂、树木葱茏、水源丰富、雨量充沛”的记载。历史上的古浪曾是万树清秀的地方。后来无情岁月里的环境恶化导致了古浪的干旱。解放初期,古浪县城旧街总面积只有0.4平方公里,人口2000左右。此后20多年古浪县城建设发展缓慢。从80年代初开始,古浪县城建设伴着改革的步履而日新月异。现在城区12幢楼房中近几年兴建的就有5幢,已建成的面积达13786平方米。现有房屋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民宅7.5万平方米,人均7平方米。新铺9条油路,架设了路灯,兴建街心花园5处,街道绿化8.92公顷,绿枝随风起舞,婀娜多姿,给小城平添了几分妩媚。入夜,灯火辉煌的影剧院里传出人们的欢声笑语。这笑声如果同51年前古浪城里的悲泣声相比的话,真是两个世界两重天。

(原载1988年7月20日《武威报》)

巾帼代代出英豪

——红军走过的地方纪行之八

红军是人类中有着坚定信念和超常意志的那一部分人,这部分人中就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女性。1936年11月19日,红九军激战古浪城最为残酷的那天,红军的一个妇女大队也驻守在前文讲到的我九军重机枪排严守的火神庙的门楼子附近。重机枪排的勇士们全部壮烈牺牲后,年轻的女红军除一部分退出来外,其余全部英勇就义。

回首古浪城,多少英豪壮怀激烈。古浪激战的目击者史生龙老人深情地说:“我见到的红军妇女大队约有100多人,住在吕、伊两家院内。战后,杜家洼山脚下发现一位牺牲的女战士,原来弹尽粮绝后她抱着机枪从山上滚落而下,非常勇敢。还有一位四川来的女战士被马匪抓住后愤而自杀,她的名字叫刘志梅。”

50多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那些为劳苦大众牺牲自己生命的女英烈激励着15万新时代的古浪妇女。如今古浪的7万女劳力从事着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全县涌现出女能人350多人,在3900多名生产能手中妇女占60%,广大妇女奉献了她们的灵巧和智慧。

对于现在年轻的姑娘们来说,当年女红军战士的所作所为似乎是外婆的一个遥远的梦。然而,今天的一切就是从那梦里孕育出来的。这里不再有硝烟和枪炮的轰鸣,但依然有生活中的拼搏和事业上的奉献。

古浪干旱少雨,大部分地方的群众生活困难。生活的重担使这里的妇女多了一份辛苦。今年38岁的干城乡大旱川村妇女刘桂芬,前些年一家4口人住一间破土屋,两个碗一个烂锅就是全部家当。刘桂芬的丈夫做梦也没想到,这样一个贫苦妇女沐浴着党的富民政策的春晖,几年时间也发了起来。1983年,刘桂芬开始酿醋、养猪,当年收入500元。此后她又养羊100多只,加上养猪等多种收入,近两年全家收入在4000元以上,新房盖了七八间,做了全套家具,买了风力发电机,还帮助小叔子成家立业。最近,刘桂芬又买了20多只高山细毛羊,准备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

记者在古浪县农造厂见到了从事车工30年的党员工人聂秀英。她说她是个平平常常的人。但她在这个厂里干出了不平常的业绩,曾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在古浪这块土地上曾有大江南北的妇女献出了毕生的精力,默默贡献了她们的才智,有口皆碑的还有原一中教师冯淑瑶。当初她到古浪时还是一个没结婚的姑娘,如今已经退休了。许多她的学生的子女又是她的学生。她为人师表,高风亮节。她们的事迹比起女红军的业绩都是一样的光荣,也是一样的恢弘。

(原载1988年7月23日《武威报》)

崛起的新镇

——红军走过的地方纪行之九

垂柳袅袅、杨树葳蕤,田野一片鹅黄嫩绿。我们顶着夏日的骄阳,徜徉在茫茫的绿色里。那绿海碧波里楼房高耸、商店林立、汽笛长鸣,武南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武威城东南方。

武南新镇崛起的土地,曾是大片的乱石滩,在荒凉的原野上,农家庄院寥若晨星,比较出名的就算大河驿了。1936年,西路红军战士也曾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足迹,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追求光明的历史篇章。

古浪战役后,西路红军全体将士踏入河西走廊,涉足武南镇大河驿,打开了由马匪控制的一座粮仓,以补充给养,并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肉搏。战后当地农民陈元德发现红军的尸体堆里有一名活着的年轻女红军战士王秀英,他将这位女红军战士接回家中治好了伤,介绍她做了弟弟陈立德的妻子。解放后,王秀英,这位尸体堆里爬出来的党的优秀女儿当了村妇联主任,直到1956年才离职。老红军8年前逝世后,村里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活动。对这一切,年近6旬的大河村委副主任张文学回忆得那样仔细,谈得那样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