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潮
2725400000010

第10章 报告文学(5)

武威城曾是“市廛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货稠”的商业都埠,商贾云集,好不繁荣。如今的武威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城市商贸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新景象。市内上规模的大型集贸市场,如东关农贸市场、天马市场、西凉市场、凉州市场、北关市场、再就业市场、北关蔬菜批发市场、南北关建材市场都以各自的优势谱写着一曲曲华章。大型封闭式市场浙江大厦、义务商贸城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超市、连锁店在城区街头纷纷亮相,各类商场星罗棋布,通信市场具有了一定规模,北大街已成为手机一条街。这些都为城市经济的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城区的市场年成交额不下11亿元,其中仅最具影响的两个市场,即西凉市场设置摊位1201个,市场年成交额为1.7亿元,北关蔬菜批发市场设置摊位1302个,市场年成交额为1.3亿元,二者共计市场年成交额达3亿元。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也呈良好势头,形成了以酿造、淀粉、建材、制药、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拥有皇台、荣华、武酒、武纺、陇海、金蛙等大型骨干企业10多家,创造出了不少名牌产品,凉州皇台系列酒、凉都系列酒、“莫高”系列葡萄酒、“西凉”系列啤酒、“云晓”熏醋、“祁连山”亚麻纱、“荣华”玉米淀粉均在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皇台”股票和“荣华”股票相继上市,为武威城市经济的腾飞和全市经济的大发展注入了活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城不同。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精神鼓舞下,武威人在城市建设上将会迈出更大的步伐,描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使武威城更具无限的青春活力,真正成为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大放异彩。

(原载2003年5月26日、6月2日《武威日报》,2003年6月14日《甘肃日报》)

“铁算盘”

——甘肃武威建材总厂财务科长、会计师王泰荣印象

隆冬的一天,我慕名到甘肃武威建材总厂采访,恰巧从厂部会议室里走出一群人,有一位中年妇女正步履蹒跚地向着三楼的楼梯攀援着,有人告诉我,她就是甘肃武威建材总厂财务科长、会计师王泰荣。

因为前两次采访都扑空了,一次到厂她到地区财政处开会去了,一次来厂别人向我诉说了她的不幸——由于受伤她在医院治疗。事情是这样的,1992年11月14日下午在下班回家的途中,她被另一位骑车人所撞,左腿当时骨折,她只好在地区医院住了一个星期的医院,之后到家疗养。疗养是疗养,但王泰荣的心里像揣了25只猫——百爪挠心,眼巴巴看着一年一度的财务决算在等着她,她是财务科长,能不急吗?在家里待了1个月,算是能凑合着走了,她就上班来了。王泰荣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也是她的一种追求。1987年3月份,她请批了28天的探亲假,到河南送回母亲,按说应该在这生她养她的地方好好转悠上一阵,松弛松弛,可她来回只用了8天时间,还有20天的探亲假放着不享受,偏又跑到厂里来上班。后来,她又患了子宫肌瘤,作了切除手术,也不过只休息了两个月,就又匆匆上了班,全身心投入了工作。

提起王泰荣,她有男儿般志在四方的雄心。

1958年,王泰荣从河南开封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河南杞县沙沃乡逍遥砦小学任教,当了两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家里的人哪里知道,这位女孩子,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自愿报了名,要支援边疆建设,并毅然选择了甘肃。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和勇气。1960年3月份,她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了,这时,她才把真言向自己的母亲吐露了出来。母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泪水哗哗从脸颊流淌下来,哽噎着说:“家里还有两个小妹子,最好还是不要去了。”王泰荣听了心里也觉得不是个滋味。但难受归难受,她还是毅然来到甘肃,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

她把青春的年华献给了甘肃的大地。1960年甘肃省水利厅把她分配到皇城滩水库工作了1年。1962年她又到永昌县金川峡水库搞财务,总共去了好几家水库,既接触水利工程施工,又搞财务工作,满打满算在水利上搞了9年的财务工作,逐步有了扎实过硬的财务基础。1968年她又踏进了甘肃武威建筑材料总厂(原武威地区水泥制品厂)的大门,当“铁算盘”至今。

把她称为“铁算盘”并不为过,她确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铁算盘”。多年来,厂里的一次次财务物价大检查,都没有查出厂里有违犯财经纪律的行为和问题。厂里从1978年起,连年被地市财政税务系统评为执行财经纪律的先进集体。1992年由国家财政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人员荣誉证书》中称:“王泰荣同志从事财会工作30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她的确是这样,应该受到这样的高度评价。

1985年,为了上水磨石生产线,厂里从东北朝阳重型机器厂订了设备,按照合同日期,对方没有及时送来设备,延期两三个月,严重影响了正常投产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作为财务科长、会计师,王泰荣为了维护本厂的利益,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她及时索赔,追回经济损失2万余元,深得全厂职工的拥戴。多年来,她严把“财会”关,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需要花的钱一分也不多扣。用于生产经营的正常开支,她笔笔审计,来自社会的种种“摊派”,她慎重地会同厂领导多方“谢绝”,从未轻易地推诿或草率地放过。在她的严格把关下,全厂从未发生过一次财经违纪现象,从未滥发过奖金和奖品,更没购买过一次“社会集团”性物品,她充分发挥着一个财会人员应有的模范作用。

王泰荣是一厂的财务科长,不仅仅要把关,关键在管理好现有资金的基础上,帮助厂长理好财,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其发挥更大的效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她的主持下,厂财务制度一年比一年健全,由原来的一级核算发展到现在的三级核算。从1985年起,全厂各车间、科室的经费实行大包干,对节约资金分成分配,仅此举就节约资金21万元。由于这项制度的全面实施,1985年以来共节约原辅材料价值30万元。王泰荣还积极向厂长提合理化建议,建议各种支出资金改原来的多头批示为厂长一支笔审批,这条建议被厂长采纳后,有力地堵塞了不少漏洞。协助领导,精明理财,这是王泰荣一贯坚持的态度。她在本企业近年的多项技措项目中,为厂领导当了参谋和好助手,年复一年地为厂领导计划资金使用的轻重缓急而献策。她并未因是一个女同志和分理财务的专业而受限,而是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动其“婆婆嘴”、“媳妇腿”,当好厂里的红管家。

在采访中,王泰荣很自信,所有的财务报表、原始凭证都由她亲自审阅,发现问题,随时纠正。同时她也很自豪,每年经手的收支资金就不下1700万元,这么大的一个厂如果在“掌柜的”手里没几个钱,那意味着什么,这样的财务科长还有什么当头。因此,她不仅仅是想管理好资金,她还有一颗厂衰我耻的责任感,积极为全厂的经济发展和事业兴旺出点子、想办法。

1992年,王泰荣及时组织资金,为厂里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这一年为了使流动资金不影响原材料的购进和开发新项目专项资金筹集,她曾先后向银行贷款20万元,为新项目专项贷款30万元,并与厂里的供销科相配合,积极回收外欠贷款,从而保证了资金的周转和生产的顺利进行。1986年度,在改造大口径排水管由离心法生产为国内先进的“悬辊法”工艺生产的工程项目中,她千方百计地挖掘企业自由资金,在节减投资贷款及筹措资金等方面提措施、查资料、算细账、出点子。在1985年的预应力电杆改造工程中,由于她精打细算,适时杜绝一些不尽科学合理的开支,使整个工程未突破投资原计划,节约资金近3万元,由于此项技措工程的圆满实施,企业不仅实现其产品换代升级,提高了质量(达到省第二名)的目的,而且收到了几年****节约钢材490余吨(价值达53万元)的经济效益。1990年,厂里的1000米土围墙倒塌了,按说也不是她工作分内的事,但她还是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合计着怎么维修好墙。想来想去,她终于想出一个好点子,建议厂里利用废料砌墙,即将废料打成砖,然后砌起来。这个建议太妙了,被厂里很快采纳,仅这一项就为厂里节约了资金3万余元。厂里由于受到这一启发,大搞修旧利废,将大量的废料生产成比较规格的方砖,先后生产了20万块方砖,职工家属院落的地面全部用这种砖铺垫,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条件,节约了一大笔资金。

王泰荣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把金色的年华献给了甘肃,她把聪明才智贡献在了武威,她的事迹为全厂职工所称颂。当笔者问及后来她娘对她的态度是啥样的,她笑着说:“俺娘夸我有出息。”

(原载《新的崛起》)

他从江南水乡来

——记甘肃武威建材总厂总工程师王同昌

他怀着一颗赤诚的心,离开了江南水乡,毅然投入大西北的怀抱,开始了人生的征程,誓将青春的烈焰熊熊地燃烧在这片黄土地上。然而他却遭受了不白之冤,受到了沉重打击。后来他以超人的毅力又从原地站立了起来,真正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采访手记

他就是王同昌,被武威建筑材料总厂职工视为宝贝疙瘩的高级工程师。

他那花白了的稠密的头发,映衬着一张红润润的脸,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俨然一副知识分子的派头。在他的身上闪现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内在气质和外部表情,一接触便知他是一位追求事业的人。

1993年12月9日下午5时许,笔者第三次迈进他的办公室,他依然爬在那块1.18平方米的图板上。只见斜阳的光辉从窗外透进,抹在他的花发上,格外晶亮。他在伏案描绘着更加辉煌的蓝图。

笔者凑近他的案头,一张绘制精细的图纸上面,清晰地留下了他智慧的轨迹,以及足以能表达智慧的绘图笔、丁字尺、三棱比例尺、三角板、计算机、各种圆规等制图工具,这使我肃然起敬,并为他感到骄傲!

就在那块图板上,他亲自为厂里设计了无筋砼承插管、φ150~3002100钢筋砼离心管(井管)、φ400~6004000钢筋砼离心管、φ800~12002000钢筋砼离心管、φ350~12002000钢筋砼悬辊管、预应力钢筋砼电杆、预应力空心楼板(振动拉模工艺)、水磨石地板砖、40万平方米彩釉墙地砖等9条生产线,为该厂的振兴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主持的《悬辊法生产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项目和《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电杆生产工艺》项目分别荣获武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1989年他被厂里树为先进工作者,1990年度评为厂级劳动模范,1992年被省经贸委树为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优秀管理工作者。

有耕耘就有收获。他的这些荣耀和成果,都是用无数的艰辛劳动换来的。笔者看着他那一摞摞的获奖证书和荣誉证书,自然把视线滑落到了那一本本装订整齐的图簿上,一掂量每本图簿都有好几斤重,他平生设计的图纸加起来不下三四百斤。据不完全统计,王同昌为武威建材总厂设计下的机械图纸一共有4466张,仅1993年新上项目彩釉地砖生产线的图纸就有249张,有的设备一台就要描绘二三百张图纸。

瞧着这一个个证书,摸着这一本本图簿,他的脸色更加红润了,双颊上露出了缕缕笑意。他在人生的旅途中,一次次地成功了,而“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黄土地上写韶华

他一生中总是忙忙碌碌,工作时间采访他,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在一个寒冷的夜晚,笔者在他的住处采访了他。

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他在甘肃也待了30多年了,但他心里永远也忘不了家乡以及家乡的亲人。兄弟三人,属他最小,还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他们的生活都比王同昌强。在言谈中,王总感叹地说:“母亲已92岁高龄了,年迈体衰,行动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可我远在几千里之外,无法在她老人家的膝下尽孝!”

的确这样,但他立定了志向,把心血都倾注到了武威建材总厂的建设上。记者的采访打开了他的心扉,他把思绪带到了遥远的记忆中。

1937年,他出生于浙江永康县舟山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做着要当一名工程师的梦,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学业。1955年他考入浙江电力专科学校,苦读4年,于1959年毕业后,他选定了甘肃,立志在这里干出一翻轰轰烈烈的事业。这时他22岁,正值青春的黄金季节。他是初生的牛犊,去而无憾。在甘肃省水利厅工务处报了到,从此开始了人生的征程。

在省水利厅期间,他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考入北京水电学院函授部,学习水利工程机械化施工专业,于1965年7月毕业,为他今后的工作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刚到省水利厅,他就一头扎到酒泉地区安西双塔堡水库进行机械施工,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厅里看准了他的才学,把他调回厅里专为机械工人讲课,承担了培训任务,并搞机械配套、维修、管理工作。这时,他千方百计接触机械,实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王同昌清楚地记得,当时在引洮工程的实施中,省水利厅为此特从苏联订购了两台重达42吨的x一1.25单斗挖土机,但是这样沉重的大型机器,若要整机运来,有些涵洞无法通过,所以只好拆装后运到兰州货场。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王同昌带了7名学徒赶到兰州货场,经过半个月的加班加点,凭着一股热情的干劲,凭着一双巧手,凭着无穷的智慧,把一件件七零八碎的配件,排列组合成了两台高大的机器。他的才华第一次得到了施展,心中像打了一次大战役那样过瘾、痛快和激昂。

王同昌有这么个想法,光会机械管理,光能拆了装上、装上折了,在技术上只是原地踏步,按他身上潜在的能量,远不足矣。他在寻找着每一个尽可能成功的契机,探索着每一条成功的路子。大胆的尝试,终于使他打开了机械设计的大门。第一次成功地设计了3吨单脚碾,这在甘肃水利史上也是第一次,从此,揭开了甘肃水利机械设计新的一页。省水利厅按着他的设计图加工制造了一批单脚碾,运送到全省各水利工地上,提高了土坝的碾压效率。在此之前,全省各大水利工程所用的单脚碾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至此,王同昌走上了机械设计的生涯。

雄心一片在西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