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信故里
2723600000125

第125章 高令重修韩公祠

西充西去五里许有座木角庙(今西充木角乡境内),庙中塑供唐朝文学家韩愈像,四时祭祀,称为韩公祠。据《西充县志·寺观》篇记载:“木角庙,治西五里,祀韩文公,岁时祷雨立应,明孝廉庞学魁建。同治十三年重建,知县高培谷为记。”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县令。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赦还后,历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书谏阻宪宗迎佛骨,帝怒,欲杀之。宰相裴度等大臣,竭力劝谏与营救,贬为潮州刺史。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晋升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著有文集传世。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竭力反对六朝以来,繁缛铺陈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他和柳宗元(唐代杰出文学家)二人,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韩柳。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韩愈之文:“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诡然而蛟龙翔,蔚然而虎凤跃。”他在我国文坛上,无论是生前或死后,声望都很高,深受学者们的推崇和敬仰。韩愈的侄儿韩湘子,跟随吕洞宾学道成了神仙(八仙之一),韩愈不知道他成了仙。有一天,韩湘子来看望他,韩愈劝诫说:“市肆贱类营衣食,尚有一事长处,你放荡不羁,不务正业,意作何物?”韩湘子说:“我有一艺,恨叔不知,能随意变化,遂给所须。”韩愈说:“变给我看吧。”韩湘子立刻为他变出一瓶好酒,并从瓶中取出一株绿色牡丹花来,花瓣上还有一副对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读后不解。韩湘子说:“日后自然明白。”不久,韩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事,帝怒,贬知潮州。他在上任途中遇到大雪,举步艰难,忽见韩湘子冒雪跑来,说道:“叔还记得前次花瓣上的诗句吗?这里就是蓝关啊!”韩愈听后,恍然大悟。韩湘子将韩愈护送到驿馆,说道:“叔叔不久就会回京,不但无恙,还会升官。保重身体,后会有期。”

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贵州贵筑县人高培谷,任西充县知县,顺乎民意,重修韩公祠,并作《重修韩文公祠记》,文曰:“邑故有木角庙,其祀韩文公,莫知其所自也。闻之角宿主木为蛟,又龙之角上有尺木者最神,似木角之名为蛟龙立也。蛟龙能兴云雨,其以旱祷之,固宜兹。胡为木角其名,而文公其祀乎?顾记曰有其举之,则莫敢废庙之建也。在康熙时由来旧矣,往者岁大旱,前令黄君(西充知县黄起元)乞泽于庙,果获霖焉。官民欣然,以是议重修,方议而黄君以期及瓜去(期满离任)。予适来承,既闻邑人述公(韩愈)之神,乃喟然曰:‘有是哉!神之灵爽,固不可以拘墟论也。昔苏子瞻(苏轼)尝称公,神在天上如水在地中,无所不到。以是观之,公未到充(西充),而能福我充民,谓非其神之无所不到也乎。夫公之精诚,能于生前开衡麓之云,则其能于没后,为天下之雨宜也。公之奇用,能驱冥顽之鳄鱼以远徙(韩愈任潮州刺史时,鳄鱼为患,曾作《祭鳄鱼文》投于水,鳄鱼远遁),则其能驱灵变之蛟龙,以救民宜也。迹虽近幻,理可顺推,捍灾御患则祀之,有功德于民则祀之。斯亦何妨木角其名,而文公其祀哉。乃董率高材生王荩臣、庞谦、鸠工庀材。旧者新之,颓者起之,轮奂改观,俎豆毕具。别以钱百余贯付诸商民,岁取息,为公苹藻之荐(祭祀的费用),于以成黄君之志,而妥公之灵于兹土,公其庶永为充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