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是一场修行
2717800000017

第17章 修炼智慧,命运随时可能改写(1)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没有错,错误的是许多人将“知识”误认为是学历,从而造成了对这句话错误的理解。重要的不是学历,而是学习的能力。一个人只有拥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能力,进而取得成功。若一个人只知道学习,就会成为“学而不思则殆”的书呆子。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一位独裁者问雇佣军头领:“只要说出你最喜欢、最需要的武器,我都能给你找来。”

雇佣军头领回答说:“我需要的你永远也找不来,因为我需要的是智慧!”

智慧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但是智慧无法用钱买到,它不是物质。想要获得智慧,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新生的过程,在不断学习和思考中,人们不断摒弃自己思想和知识中的杂质,留下精华。

不要说自己不是天才,所以才没有别人那般非凡的能力。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天才,之所以有些人会比你更有能力,是因为别人比你更爱学习,更会学习。任何一个人都是通过学习不断蜕变,获得新生,走向成功的。“活到老学到老”,才能终生进步,不会被社会的不断变化所抛弃,学习就像是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社会是进步的,知识也是不断变化的,自己不学习,停留在原有的知识上,意味着你已经落后了。知识就像是机器一样,也是有折旧的,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知识,更是日到月异的变化。哈佛大学做过一项研究:美国全部财产的80%被少数的20%的人拥有,剩下20%的财产却被大多数的80%的人拥有。如果将美国的财产集中起来,再按人口平均分配,那么不出5年,仍然会出现这样二八分配的现象。也就是说,这20%的人的成果并非是偶然,而是因为他们始终都保持着赚钱的意识,思考赚钱的方法,所以他们能够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

甲骨文公司老总埃里森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次,哈佛大学邀请埃里森去演讲,埃里森在开场时只讲了三句话,第一句是:“坐在这里的学生们,今天我很悲哀地告诉你们,你们完了!”第二句是:“你们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镀上了哈佛这层金罢了。”第三句是:“如果你们认为自己有了这层金就很了不起,那么你们彻底完了。”接着他又说:“我这样说是因为比尔·盖茨、我,还有戴尔,我们三个人都不是大学毕业,但是我们却是在你们以后工作中发给你们薪水的人!”

埃里森想告诉大家的是希望学生们不要骄傲自满,而不是要他们退学去创业。因为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自己还有一次机会,一定会回到校园继续学习。知识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关键是你是否掌握了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你学到的知识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能不能派上用场,这才是埃里森讲这些话的真正含义。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并没有错,但是这句话的成立是要有前提的,是要人们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一个人高分低能,头脑中装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却不会利用,那么这个人的知识就像是废纸一张,对他毫无用途。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郁郁不得志的现状,就必须培养自己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正确选择知识、吸收知识能力。

亚洲首富李嘉诚先生曾经说:“知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盛和一个民族实力的提升。”对此他还提出了著名的论断:知识改变命运。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的知识多,谁能获得的财富就越多。这里所说的知识并非单指书本上的死知识,更多的是指做人做事的知识、为人处世的知识、如何融入社会的知识等。大学毕业并不代表学习的结束,反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如果人们在前一二十年被迫接受自己不想接受的教育,那么从大学出来,人们就像是获得新生一样,可以重新选择自己想学的知识。这时人们要把握住机会,掌握属于自己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累计更多的资本。从这一点上看来,人是要做一辈子“学生”,学习一辈子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们或许可以这样定义充实的人:充实的人就是头脑充满了知识和思想,满腹经纶的人。学校的知识固然是人们头脑中知识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人们认为这些知识就能够让一个人充实,那么就大错特错了。仅仅因为从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是一个充实的人。学无止境,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在人们的生活中更是应该遵循的一个道理。学习并不是单指在学校中所接受的知识,更多的是人们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吸收,不断充实自己,得到更多的知识。

对于社会人来讲,想要学习的方面首先要和自己的工作挂钩,也就是说首先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扎实;其次要学习和自己行业有所联系的周边领域,只有通过这样系统的学习,面对自己工作的时候,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最后应该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不要说这些学习项目太多,自己做不来,实际上这些学习是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专业方面的学习和有关行业领域的学习,在人们日常工作中就能够学习到。在工作中,有很多自己的前辈和自己能够请教的人,如果人们能够利用好工作时间,那么很快就能在工作中掌握行业核心技能,成为职业能手。人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在阅读的同时自己实际操练实践,学习并运用学到的知识。

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对知识渴求的大脑,只有拥有这样的大脑,才能让自己每天都在更新,而不是让自己像一个闲人一样,成为家庭、社会、国家的“米虫”;一个单位最需要的是学习型的领导,只有这样的领导才能不断检查出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学习将问题解决,使企业不仅做到防患于未然,更能做到走在同行企业中的前列;一个国家更是需要学习型的人来做国家的“规划师”,只有这样的“规划师”才能确保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竭泽而渔,留给后代一个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

唐代翰林院棋待诏王积薪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棋王,但是没人知道身为棋王的他,在学艺有成之后,也曾有过一段自大自满的日子。王积薪在学完棋艺后,曾经认为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开始变得骄傲自满起来,再也不看任何棋书。有一次,他游览京城,夜宿一家旅店。晚上熄灯后,听到隔壁的店主招呼她的儿媳妇说:“儿媳,这么好的夜晚,咱们也睡不着,不如下盘棋消遣一下吧。”儿媳回答:“好啊。”于是她们二人开始下棋,王积薪在她们隔壁,听老妇人说:“我在第几道第几行下子。”妇女接着说:“我在第几道第几行下子。”两个人每人各说了好几十道之后,老妇人说:“儿媳,这局你输了。”媳妇说:“婆婆,这局我输了。”王积薪暗自记下她们下棋的步骤,第二天按照二人所说那般,摆下了这盘棋。王积薪仔细观察这盘棋,才发现这两个妇人下子用意之深、布局之精妙,如果是自己绝对在她们面前走不下十五子,这令王积薪自叹弗如。至此王积薪感悟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只有学习能够让人们不断进步,而不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只有学习能令人们的生活充实,年老后不会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而悔恨。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结交什么样的人

孔圣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真正的君子和谐但不会苟同,势利小人苟同而不会和谐。”“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由上面的话可以看到,即使是古人,在交友问题上和现代人的想法是一致的: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让自己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只有和优秀的人交往,才能令自己更加优秀,正如中国那句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想要优秀的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就要有眼力。古人云:“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也就是说,聪明人从来都是先认准人再结交朋友,愚者常常是先结交朋友再选择人。所以聪明的人很少因为交朋友给自己带来麻烦,而愚者往往因为所结交的朋友带给自己很多怨恨。

孟郊在一首诗《审交》中写道:“……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君子芳桂性,春浓寒更繁;小人槿花放,朝在夕不存。……惟当金石交,可与贤达论。”大意是指:如果和不可交之人结交,到了中途,就会生出诽谤之事,令自己遭人议论。而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是陈年佳酿一样,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但是饮之却更觉芳香。与小人结交就像是槿花开放一般,早上开花晚上便已凋谢。只有那些可以和自己肝胆相照的人,才是有资格谈经论道的人。这首诗清楚地点明了:结交一个好朋友可以令自己获益良多,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品格德行,还能够结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而结交到一个坏朋友,不仅会受到这个坏朋友的污染,还会让自己遭到其他人的排斥。

人们想要提高自己,必须多结交积极上进、有真才实学、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只有多和他们接触,自己才能越来越进步,越来越优秀。历史上不乏因为善于结交好朋友,而让自己功成名就的例子。胡雪岩就是凭借善于结交朋友,才从一个钱庄学徒,逐步成长为操纵江浙商业,身价高达2000万两白银的清朝首富。

胡雪岩幼年家境贫寒,很小的时候就以帮人放牛为生,因此他并没有上过私塾。稍大一点儿时,为养家糊口,作为长子的胡雪岩来到钱庄当学徒。因为勤奋好学,仅仅3年学徒师满后,他便成为钱庄的正式伙计。也就是在这时候,胡雪岩迎来了他生命中第一个朋友——粮台总办王有龄。

王有龄在清道光年间就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是苦于无钱进京,因此迟迟没有官职。胡雪岩看出此人如果步入仕途,必将前途无限。胡雪岩找到王有龄,私下资助他五百两银子,叫王有龄早日进京,混个官职。后来王有龄果然当上了浙江巡抚门下的粮台总办,而王有龄功成名后,并没有忘记雪中送炭的人,一直对胡雪岩抱有知遇之恩。因此,当王有龄成为粮台总办时,他找到胡雪岩,表示如果胡雪岩想要自己开钱庄,做老板,他一定出资支持。在王有龄的支持下,胡雪岩开了钱庄“阜康”号。此后随着王有龄的官职不断高升,胡雪岩得到的照顾也越来越多,他的生意做得也越来越大,除钱庄以外,胡雪岩还开了许多店铺。

1862年,王有龄因丧失城池自刎身亡,接替他的是左宗棠。当时左宗棠的部队被严重地缺粮欠饷困扰着,整整5个月的时间里,因为缺粮,许多战士没死在沙场却被饿死。这次要去浙江接替王有龄的位置,粮饷问题依然是困扰左宗棠最大的问题。这时失去靠山的胡雪岩,马上意识到如果能够结交左宗棠,必然会造就自己人生的二次辉煌。于是,胡雪岩再次对左宗棠雪中送炭。在当时战乱之际,胡雪岩仅用3天时间筹集了10万担粮食,出色地完成了在常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左宗棠面前出色展示了自己的才能。胡雪岩成功地得到得到了左宗棠的赏识,并被左宗棠委以重任。之后,胡雪岩充分利用自己亦官亦商的身份,往返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从中获取商机。至此,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财源滚滚,一跃成为江浙首富。

不仅仅是胡雪岩这样的野心家需要结交好朋友才能帮助自己取得成功,普通人更是需要结交好朋友。哪怕你没有野心,只希望将自己的生活过好,在选择朋友上,也是需要慎重和用心的。

学无常师,多方请教

《论语·子张第十九》写道:“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任。贤者识其大者,不闲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魏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先生是从哪里学来这些学问的呢?”子贡回答说:“文王武王的大道,并没有坠落到地上,还在人间。贤德的人能够记录这些大道大的方面,无贤的人只能记录它小的一方面。没有一个人的身上不具备文王武王的大道,所以孔夫子怎么能不去学习呢,又怎么能有什么固定的老师呢?”

作为千古圣人的孔子都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认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因此孔子既能向贤者学习,又能向白丁讨教。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智慧,那些贤者可能拥有的智慧比较多一些,但这并不代表不贤者就是愚昧,没有一点儿智慧。

中国古代有一个叫伊尹的人,虽然只是一个奴隶,但他却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莘国国君不识伊尹的才能,看到伊尹会烧一手好菜,于是让他做了厨师。伊尹反而利用厨师的便利,每当莘国国君宴请客人时,从宾客的交谈中了解国家大事。

一次,商国的左相因事路过莘国,并在莘国停留数日,莘国国君热情地款待商汤左相。伊尹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发挥自己才能、实现抱负的好机会,于是借着招待左相的机会,多次和他接触。在交谈中,商汤左相发现伊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对国家政治、经济以及农业建设有独到见解。因此,左相回国后建议商王利用与莘国和亲的机会,让伊尹作为陪嫁奴隶。于是,伊尹来到商王的宫殿。但是,商王也和莘国国君一样认为一个奴隶根本不可能有多大本事,因此依然让伊尹做厨师。伊尹没有因此而颓废,他常以烹饪做比喻,向商王诉说自己在政治上的见解。伊尹在与商王相处的一年时间里,他先后向商王诉说了70多次,但是商王依然没有重视这个与众不同的奴隶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