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遭遇北盘江
2715000000046

第46章 发耳

发耳,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你会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再问,人家还是这样说。发耳是这个乡的名字,尽管没弄明白来历,但还是觉得很有趣。

发耳是水城的一个乡,全称叫发耳布依族苗族彝族乡,我在前面已经交代过,水城县北盘江两岸的十二个乡,乡名后都含有三种少数民族,这个特点不仅在水城县北盘江岸很鲜明,在贵州其它河流两岸也是少见。这里不再赘述。

发耳乡坐落在半山坡上,地势较为开阔。一进发耳,出现在眼前的首先是那几根耸立在江岸边的大烟囱,这可谓是发耳的标志性建筑,因为这工厂的烟囱太高大,太打眼了。发耳的街道很多,东西南北、错综复杂。虽然是个乡,但却像贵州一个不太发达的小县城。街道上到处是门面摊铺,发廊、餐饮店也随处可见,哪怕不是赶场天,只要你初次来到发耳,你就会以为这天正逢赶集,人来人往,闹热得很。发廊在改革开放前叫理发店,可随着社会变化,时代发展,理发店逐渐升级为发廊。功能随之也丰富起来,可以理发,也可以烫发、做花、按摩等等,在城市,发廊还会被有的人当成色情服务的代名词。总之,一个城市如果说发廊越多,至少可以体现这个城市的消费能力是强壮的,没有人消费,发廊自然无法生存。

发耳,作为一个乡,随处可见餐饮店、发廊,直接反映出发耳的经济消费能力。我想这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第一、发耳有一个大型发电厂;第二、有年产300万吨的煤业公司;第三、212省道横穿发耳,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四、是周边乡镇货物交易中心。这些优势都是发耳“发”的条件。一个地区或一个地方的发达,必然要具备三个因素,要么是交通枢纽,要么有工业企业,或者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旅游产业,这三个因素都是发展发达的主要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发展发达谈何容易。而发耳占据了两个条件,之所以这么热闹、繁盛,道理就在这里。

发耳乡总人口3万多,乡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1万多,每天包括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员,整个乡场犹如闹市,天天都像赶集。我们在镇上了解到,乡场上每天有1000多辆车出入,加上乡场上老百姓购买的6000多辆摩托车和一部分人购买的汽车,行走在乡场上的主街道上,人和人,车和车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不说拥堵,但至少不算畅通;不敢说繁华,但也可用嘈杂来比喻。

嘈杂不是贬义,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嘈杂,那就谈不上繁华。嘈杂是发耳未来繁华的前奏。

晚上,杨明文先生和赵丹秋女士把我们带到一个有些规格的地方用餐,之所以叫用餐,是因为一方面那个地方环境优雅,而且有丰盛的菜肴和美酒,一方面有发耳乡的乡官在座。大家正正规规,周吴郑王,当然叫用餐了。

坐在桌上,每个人客客气气、相互敬酒,废话没少说,但酒也没少喝。酒足饭饱离席,有人说把我们带到厂区一个宾馆去休息,我晕晕乎乎坐上车,分不清东西南北,任由小车行驶,从用餐的地方来到宾馆,轿车转来转去少说开了20分钟。一个乡场,汽车在“城区”开了二十分钟时间,虽然是一个乡,可想它的城建面积有多大。

据乡里的官员介绍,2008年,这个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093万元,工业完成66569万元,第三产业完成1031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0多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8371万元。从这些数据看,在贵州,发耳乡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牛”!

顺便再说一句:发耳不仅是北盘江两岸最富裕的乡,可能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