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2705900000009

第9章 中国的教育现状呼唤素质教育(2)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先天不足

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经济,极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将目标瞄准21世纪,看好下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树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想,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

然而,我国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怎样的呢?一位外籍华人教授曾评价说:不少中国留学生ABC(外语)好、XYZ(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了解《大学》、《中庸》。对自己的地理、历史、文化一无所知的人,怎可能有感情、有责任地为祖国服务和献身呢?华中理工大学曾经对全校3511名新入校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进行了首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总平均分为63.9分,其中,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平均分竟不及格。而且,大学生忽视的不仅仅是语文,而是整个文史哲,是一个人的综合人文素质,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实,不只理工科学生如此,文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不容乐观。某师范大学对全校一年级新生作了一次语文入学检测,原打算对成绩在80分以上者可免修大学语文课,结果一千多名新生中能达到这一要求者仅有六七人,学校只好决定全修大学语文。大学生中,写错别字、文理不通的现象比比皆是,还有人因文字能力差而通过不了硕士论文答辩。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我国中小学长期“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旧的教育模式产生的必然结果。解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沿袭的是苏联的教育模式,这种专才教育模式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狭窄,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另外,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实行的“应试教育”以及中学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造成了大学生的先天性知识结构缺陷。而大学的专才教育,又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人文基础。其结果不仅使学生缺乏对国情的了解,也缺乏应有的做人的基本知识和社会责任感。所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三、全面发展呼唤“通才教育”和人文教育

所谓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在这些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它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对于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积极作用。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开阔学生的思路。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历史、国情,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正是从这种意义上。人文科学可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境界,教导如何做人,塑造具有健全品格的社会人。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综合素质教育已列入许多发达国家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认为,21世纪的年轻一代不仅要有广阔的胸怀,要知天下大事,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应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会议提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专家们在提出加强通识教育的同时。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

人文科学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综观古今中外,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柱,就很难有很大的成就。我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注重道德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人,教育人正确对待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格完善的理想人生目标。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四、推进高教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别无选择

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里亚德博士曾提出,未来的人应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一是学术性的,一是职业性的,一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我们将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时代的召唤呢?要使我国高等教育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结构模式,目前迫切需要不断深化高教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如何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如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如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逐步形成一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建立一个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现实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面向新世纪的抉择。

当前,经过探索,我们提出了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思路,并形成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是先导”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作为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开始进行高校专业设置的重大调整,以拓宽专业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我国把怎样一个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的战略性措施。全国高等学校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北京大学近年来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路,努力为培养基础宽厚、学科交叉的复合人才创造条件,设置了辅修专业和第二学士专业,开设了文理科学生自选课。清华大学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在全校开设人文选修课,并规定学生在泛读人文社科书籍基础上,读10本中外文化经典著作。华中理工大学在全校开设了近100门人文科学选修课,近年来举办人文讲座200多期,听众逾6万人次。未来社会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许多教育者和有识之士的共识。21世纪将是意识形态纷争、文化冲突迭起的时代。把深层次的文化构建与爱国主义教育统一起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固民族之本、扬民族之威的精神纽带。我们把校正大学生的人生方向作为学校人才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要让大学生在广泛汲取人文知识的同时,在理想、信仰、情趣诸方面,受到人文精神尤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进而使爱国思想得到升华,让大学生从祖先辉煌的历史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施的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大学毕业生知识面不宽,缺乏人文素质、艺术素质以及科学素质的缺点,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十分必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重点,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其途径是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辅之以生动的专题讲座、丰富的校园文化、广泛的社会实践和有效的心理咨询,使学生通过接受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达到“知”和“行”的统一。

21世纪正急速地向我们走来,谁先争取了主动,谁就取得了发展机会。许多有识之士预言。教育教学改革,将是我国高等教育迎接21世纪的关键,也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入场券”,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将是大学生步入新世纪的“教育通行证”。

中国的教育现状呼唤素质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呼唤素质教育!

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