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一、自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人们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或获得一定的智能和其它方面的素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自我教育包括具体的自我教育和整体的自我教育两个层次。具体的自我教育也叫被动的、局部性的自我教育,指在某种具体的教育推动之下所形成的某种具体问题上的自我教育。整体的自我教育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思想基础上或者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有计划的自觉主动的自我教育、自我要求、自我修养、自我锻炼和自我成长。只有形成这种主动性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
1、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主人”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客观上要求人们有强烈的个性意识、自主自立的精神、旺盛的事业心和成就欲、以及勇于承担风险的胆略等。自我教育较大程度上确立了教育客体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发展他们的和谐而又丰富的个性纳入教育目标,能够使他们以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迎接挑战。同时,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要求彼此独立的商品所有者和购买者以平等的身分互相对待,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讲民主、讲平等、尊重教育对象。自我教育能够调动和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因素,实行主客体互动,在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关系,有利于受教育者增强“主人”意识,发挥他们在素质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2、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强化素质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人是有主动性、创造性、社会性的个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即有血有肉,有感觉和思维,有感情和爱。因此自我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将成为对自己发展的自主选择。全面素质的发展是自我发展的基础,而自我发展则是全面发展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只有当个人对自己的发展的规律和所需要的条件的规律全面把握,进而能够运用这些规律来为自我发展服务,才能实现对全面发展的必然性的认识和掌握。如果只有高校、社会、家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设计,而缺少大学生本人对素质的自我培养、自我提高意识,素质教育将会显得被动应付,主体淡化,贫乏无力。因此,素质教育要把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根据自我意识、自我教育及能力发展的规律性,有目的地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自我教育的可行性——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大学生处于人的心理上的“断乳期”、自我发现期。这一时期,一方面大学生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急剧增强,竭力要求他人和社会把他们当作成人看待。强烈要求独立自主,处处要表现自己,表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加之精力旺盛,热情奔放,求新好胜,这是大学生奋发向上,拼搏成才所必须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更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相对独立性,愿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自我认识上,大学生更具有主动性,自我评价更切合实际;在自我设计上,大学生成才愿望更加迫切,成才途径上更具有独立性;在自我控制上,大学生更希望自立,自控能力更强。这些都表明,外在的强化作用趋于减弱,来自大学生本身的内在的控制作用日益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一时期是培养和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应因势利导,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活动,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在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地把握自我.提高全面素质。
4、自我教育的科学性——建立素质教育的内化机制。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所谓内化,就是个体把外界一定的影响纳入到自身的体系之中,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并具有自主性,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措施等,对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属于外因,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则是内因的表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内化为人的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素质教育的影响只有被大学生个体的选择系统选中,并给以同化和领悟之后,才能变成个体素质。在这个过程中,素质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主要在于唤起和推动自我教育。素质教育的效能完全取决于这种内化的功能和机制。取决于对自我教育的推动力。凡不能有效推动自我教育的任何素质教育的活动、方式、方法。不管它表面上如何时髦,讲起来如何动听,都只能是徒有形式。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二、自我教育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又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自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决定自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弄清这一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为素质教育输送动力源泉。素质教育中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就是尊重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主体性,注意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大学生在这种较为主动、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各种学习的需要,促使大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当通过自我教育促进了自己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时,这种成就感又会产生新的刺激因素。如此循环往复,成才的“动力”不减,大学生素质发展就一步步地向前迈进。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认同素质教育目标,将素质教育目标内化为自身的目标系统,产生激励力量,从而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2、为素质教育赋予创造精神。人的创造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挫折和压抑的能力,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教育既有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大学生创造精神的力量。当代大学生希望改变陈规旧律,敢想、敢说、敢于探索和创造。这种创造心理常常带有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素质教育中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味着尊重他们在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把一切创造潜能都能释放出来,使每个大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最充分地展示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在这种优良的创造环境中发展,能够激发求知求新的兴趣,培养创造的情感,及时捕捉创造的灵感,从而克服影响创造心理发展的消极的个性和习惯,把自己的潜能都开发出来,成为有独创性的人才。
3、为素质教育提供塑造取向。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智力的发展以及抱负水平的稳定,大学生能比较正确地分析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将道德规范与自我品德作比较,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进行对照,对自己提出要求和目标,并注意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价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的符合度在逐渐提高。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增强。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够深入挖掘并发挥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使大学生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根据社会的历史发展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在操作、实践、创造内容、兴趣、特长、艺术选修课程等方面进行正确地选择,设计自身成才规格。同时,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个人原先的人生追求、知识及能力结构等方面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进而能主动自觉地对自身进行调整和校正,按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重塑自己的人生信念、道德情感、知识结构,尽快使自己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的身体、心理、文化品德等方面的质量水平,逐步形成发展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的基础。
三、以素质教育为取向,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
1、能力是培养自我教育的基石。自我教育与自我教育能力联系紧密。自我教育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条件,同时又产生发展于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因此,在素质教育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注意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并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第一,立足于正确认识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激励能力是自我教育的动力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自我教育的范导基础。一方面。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但自我评价不明确。经常处于自相矛盾的状态。因而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起点和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激励能力。大多数大学生有较大的进步动力。但松口气、图安逸的思想或将成才目标停留在个人奋斗上的不良倾向也存在。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生活与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在自我执行行动的意志指向上,冲动性逐渐减少,自觉性与自我控制行动的能力逐步增强,但缺乏一定的自制力,情绪化的倾向较明显。认识这一规律性,可以使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掌握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科学方法。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每个人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开展引导工作,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学习态度等,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由于每个人所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因而思想道德境界的高低也就不同。对自我教育要求的迫切性也就不一样。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开发,应该有不同层次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善于选择时机,就是启发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掌握自我教育方法.要注意抓住时机,当大学生迫切需要帮助、指导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诱导,他们就会顺利接受这些方法并很快运用到自身的实践中去。掌握时机就要了解大学生的需要,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指导,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进行活动。掌握时机还要审时度势,与客观形势相适应。当客观形势对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有利时,要及时开展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