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2705900000055

第55章 素质教育的保证(1)

——重建科学的评估体系

一、科学的评估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证

高等院校的职责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可以说,高等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更高层次上、更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包括对大学生社会意识、集体观念、科学精神、思想品德、气质修养、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内在品质的塑造。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不能单靠专业教学来完成,也不能简单地以为有了思想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我们就能迎来一个充分重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在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方面需要我们真正确立起以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努力营造素质教育的氛围,另一方面还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建立起适应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运行机制,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政策导向和可靠的制度保证。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估体系的意义。

1、科学的评估体系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必须依靠科学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来引导和规范,缺乏制度保证和科学的评价,必然是纸上谈兵。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困扰,严重制约了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使教育教学在培养目标上呈现出了严重的不均衡态势。其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必须看到,我国现行的升学和质量评估体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才选拔方式、选拔标准的单一性使得高等教育的模式和功能都向单一化的方向畸形发展。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作为“知识的殿堂”的高等学校也就格外受到青睐。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一时间成为了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职责。在高等学校中确实存在放松对大学生思想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陶冶的不良倾向。与此同时,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去的一些政治思想教育理论和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事倍功半,功效不高,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道德素养下降。高校现行的就业分配制度、办学能力的评价、社会影响的认定也都是以“硬指标”——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是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在核心刊物发表文章的数量、硕士导师、博士导师的数量来确定,这无疑也促使了大学生和高校在知识的追求上片面化,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因此,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估体系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2、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才的熔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不仅是“专才”,更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人的发展的理想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规定:一是指人的身心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挥;二是指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三是指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社会需求是调整高校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在培养目标上背离社会需求,高校的发展和生存也将出现严重的危机。当前,在适应社会需求上,大学生们已经走在了高校管理者的前面,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外掀起了计算机热、社会实践热、勤工助学热……这些热潮无疑对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其中隐含的正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完善自我的良好动因和在自身素质提高上的自觉行动。透过热潮,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在追求知识和技能上的功利性和片面性。事实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满,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缺乏专业知识,而是缺乏将知识转化为成果的能力或缺乏敬业精神;一些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不适应,主要的也不是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欠缺,而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差,归根到底是综合素质的欠缺。我们不能被动地应付或任其发展,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的提高。这种引导也需要我们建立起对大学生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估体系。

3、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促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果必将会大大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工作不仅不能被削弱,而且还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推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搞一些社会活动和文体活动,关键在于教师要把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要解决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导向问题。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也不例外,离开了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就失去了主要的阵地。课堂教学要改变以教师满堂灌输和讲授为主的形式,把对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认真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素质教育有了可靠的载体,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长期形成的教学模式必须依靠新的以推行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评估系统来改变,通过评估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纳入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评估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变也就一定会极大地促进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对素质教育的评估自然也就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它不仅应包括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评估,更应包括对教学的评估,对受教育者——学生素质的评估,评估的全面实施才能真正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全面开展。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全面的体系,其评估也必须是综合的、全面的,不仅应包括对评估院校办学能力的评价,还应包括对评估院校办学环境的评价;不仅应包括评估个体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还应包括对思想修养、道德修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评价。

推行素质教育作为社会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大的社会环境,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和支持,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措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评估自然也需要与之相呼应的运行机制。首先它必须与适当的用人机制结合起来,要改变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大学生分配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念。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和选拔应以其综合素质的评价为准,不能简单地以专业课成绩来论高低,“优生优分”,“优”决不能仅仅指智育水平。其次,它必须与大学生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改革现行的评优评奖方式,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当前完成这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认清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上树立全方位的转轨意识,努力营造素质教育的氛围,并确立起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估体系,依靠行政手段来规范和保证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轨道上运行。

二、评估角色错位、指标体系不科学——当前评估工作的主要问题

素质教育的实施既是高等学校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对高等学校的严峻挑战。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会越来越大,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一方面,高等学校必须抓住机遇。正确定位,明确目的,把握重点,落实自主权,用好自主权,办出特色。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政府教育部门逐步从繁重的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管理方式逐步从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角色定位从主导者转为监督者。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评估作为政府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管理、促进高校发展的手段之一,其功能与作用已逐步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认可和接受。它将成为指导高等学校提高办学质量、面对社会自主办学、办出特色的有力的调控杠杆。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分批开展了高等教育的评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评估计划安排,颁布了一些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如“新办院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综合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高校办学水平评估,博士、硕士授予权点的评估等等。这些评估对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评估计划和指标体系中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