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今世果报 敦煌壁画因缘故事(敦煌文化丛书)
2705200000032

第32章 敦煌石窟中的因缘故事画概述(2)

此故事画绘在南壁上层,一组飞天画之下,从东到西,以横卷连环画展开故事情节。官兵征战,强盗被俘;国王审讯,施以酷刑;放逐深山,强盗悲嚎;佛祖度救,香药医眼;投奔佛祖,出家剃度;佛祖说法,深山修行等7幅画面,首尾具全地描绘了整个故事。各画面之间的建筑物和山峦树木,既是画面之间的分隔界,又是联系全图景场环境的纽带。古代画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故事情节的发展统一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时空环境之中。

此故事画的艺术特点如下:

(1)剪裁精当,主题突出。画师并没有平铺直叙地表现全部故事情节。而是选取了最主要的7个情节,以从动到静的描绘手法,忠实突出地表现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主题思想。画面一开始就是官兵与强盗之间你死我活的激烈交战。官兵以强大的骑兵优势得胜,俘虏了以五人代表五百人的强盗。在这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情节从动到静,逐步降调,审讯、受刑、悲哭之声消失在平静的山野之中。最后一幅画面是皈依佛门的五百强盗在清泉流淌、野兽出没、幽美平静的山林里参禅修行。

(2)南朝画风,人物清秀。此幅故事画是莫高窟北朝故事画中的一个特例,具有中原南朝山水人物画的风格特点。构图视点较高,场面较大,视野开阔。体现出了中原全景构图处理空间的优势。画中人物形象清瘦,显出”秀骨清像”的中原南朝的特点。人物造型以线描为主,敷色淡雅,抛开了西域式的晕染法。

从佛教的观点讲,这个因缘故事主要宣扬佛法无边,慈悲为怀,普度一切众生,不管你是什么人,那怕是杀人放火的强盗,只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但从另一方面却折射地反映出统治者对人民起义运动的残酷镇压和迫害。镇压和酷刑,统治者还利用佛教对反抗者进行分化瓦解,达到涣散人心、平息反抗者的目的。

北周时,莫高窟的佛教故事画已走向成熟,并达到了高峰。出现了许多鸿篇巨制的故事画,如第290窟中的《佛传》故事画,规模宏伟,画面达84幅;第428窟中的《萨缍太子舍身施虎》和《须达拿太子施象》本生故事画,画面都在20~30幅以上。这一时期,仍然是本生故事画多,因缘故事画少。但在第296窟中绘有两幅著名的因缘故事画:《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和《微妙比丘尼受难因缘》。

北周第296窟和西魏第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因缘》都是主要依据《大方便佛报恩经·慈品》,并参考了其他佛经的情节所绘制的。两幅内容相同的故事画,由两个时代绘制。因此,在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把两者作以比较,更能看出它们的时代风格。

(1)在内容情节上的异同。两幅故事画依据同一佛经绘制,因此故事画所表现的内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西魏第285窟用7个画幅描绘,北周第296窟用8个画面描绘。第285窟故事一开始就是官兵与盗贼作战的场面。第296窟增加了臣民向国王禀报强盗在边界作乱,国王向大臣发令出兵的内容。然后才是官兵与强盗作战的场面。这样一补充,故事首尾俱全。更加完整,也不显得突如奇来。

(2)在画面表现上的异同。两幅故事画都采用横卷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形式基本相同。但在具体画面的描绘上,侧重点各有不同。第285窟把重点画幅用在佛祖度救五百强盗和五百强盗皈依佛门,深山修行的描绘上。第296窟把重点画幅用在国王率兵出征;官兵战败强盗;押解强盗,胜利回师的描绘上。由于侧重点不同,有些画面基本相同,有些画面则不同。第285窟中强盗投奔佛祖,乞愿出家的画面,第296窟则没有。而第296窟中国王发令,出征行军的画面,第285窟则没有。即使内容相同的画面,画面的构图和意境也不一样。如最后一幅画面”深山修行”,第285窟是五名僧人在深山树林中,有诵经者,有参禅者。而第296窟是五名僧人在深山树林中全部参禅人定。

(3)在绘画技艺上的异同。第285窟的画面多用石青、石绿、浅蓝、朱红,诸色交汇,绘在粉白色的窟壁上,色彩显得清新爽朗,艳丽明快。绘画技艺用我国传统方法,以线造型,敷色淡雅。人物形象,面目清瘦,眉目疏朗,神情潇洒、褒衣博带,具有中原南朝人物画的特点。构图视点高,场面宏大,视野开阔。自然景色深远幽美,山峦起伏,花木相映,清泉流淌,野兽出没,是这幅故事画的优点,同时也是这幅故事画的弱点。因为图中树木高大,山峦深远,物大人小,人物淹没在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不能充分地表现特定环境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有点喧宾夺主。第296窟的画面多用黑、白、红、蓝、绿、紫色,绘在土黄色的窟壁上,色彩显得对比强烈,质朴厚重。绘画技艺,中西结合,以线描造型,用西域凸凹法晕染。人物形象,方面大耳,短颈粗腿,身体健壮,多著窄袖胡装,具有北方民族的特点。构图视点低,视野较小,自然景色描绘简炼,山峦、树林较低、人与物的比例比较协调,突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现和人物特点的刻化。这是北朝故事画向隋唐故事画过渡的一种风格特点。

北周第296窟中的《微妙比尼受难因缘》是莫高窟最生动的因缘故事画之一。此故事画是依据《贤愚因缘经》中《微妙比丘尼品》绘制的。故事的大意是说:一个已经出家的老比丘尼(尼姑)现身说法,向一群刚出家不久的贵妇人讲述了自己前世造孽,今世报应,屡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的经过:微妙曾经是一位生长在高贵种姓婆罗门家中的美貌女子。成年后嫁给一个门当户对、又聪明多才的婆罗门青年。当他们生下第一个孩子时,父母相继去世。生第二个孩子时,与丈夫同回娘家。在回家的路上,中途产子,血腥味引来了毒蛇,蜇死了丈夫。微妙悲痛难忍,身背大孩子,怀抱婴儿回娘家。河水猛涨,挡住去路。微妙把大孩子放在河边,先抱婴儿过河。放下婴儿来背大孩子时,孩子自扑河中,被大水冲走。微妙失去了大孩子,回头又去抱婴儿时,婴儿已被饿狼吞食。一刻之间,两个孩子全失,微妙悲痛昏绝。苏醒后,无奈孤身投奔娘家。半途中遇到父母的好友说:“娘家失火,全家烧死,无一生还。父母好友收养了走投无路的微妙。后来,经友人介绍,微妙嫁给一个恶棍酒徒。一夜,酒徒酗酒回家,微妙因生产不能前去开门。酒徒久呼不见人来开门,破门而入,撕打刚生下小孩的微妙。并生煎刚生的婴儿逼迫共食。微妙不堪忍受虐待,乘酒徒入睡逃出家门。在路中墓园边歇息时,遇到一位为新丧妻子上坟哀悼的长者子。微妙感其对亡妻的情诚,相识结为夫妻。新婚七日,丈夫暴病而死。按国法民俗,微妙被活埋殉葬。盗墓贼半夜来掘墓,微妙没死获救。贼头子见微妙美貌,强迫为妻。不久盗墓贼又犯新案,判为死刑。按国法民俗,微妙再次殉葬。不料半夜野狼来刨新坟,微妙再次生还。历经劫难,微妙不知怎么生活,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为微妙受戒,收为弟子,并向微妙讲述了前世因缘:“你的前世曾是一个富贵长者的大夫人。因你不生育,长者又娶了一个小妾。小妾年轻美貌,长者宠爱,不久生下一个男儿。你心生嫉妒,害怕小妾儿子长大后,继承家业。因而心生恶念,用铁针刺入婴儿脑门中,婴儿不几天死去。小妾怀疑是你所为,前去质问,你不承认,并赌咒发誓:’若杀你子,使我来世,夫为蛇蜇;所生之子,水漂狼食;自啖其子,自见生埋;父母大小,失火而死……’你现世改嫁三次,活埋两次,所受众苦,就是你前世赌咒发誓的全部报应。”

此故事画绘于第296窟窟顶藻井西北披。从西披到北披,全长312公分,高42公分,画面分上下两层,故事从微妙前世害死婴儿,指天发誓,到微妙现世受尽苦难,种种报应,投向佛门,佛祖收为弟子,受戒说法为止,共绘24幅画面。首尾俱全地描绘了故事的全部情节。

此故事画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情景交融、构图完整。全图共绘大小人物77个,房屋14座、墓园1处、坟墓2座,河流1条和众多山峦树林,穿插组成。景物既是故事环境的陪衬,又是画面与画面间的分隔界。自然景物不像北魏前期的故事画,可有可无,而已成为表现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中宁静幽美的环境描绘,同悲剧性的故事人物情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图完整,描绘细致,是北周故事画的杰作。同时也是莫高窟最完整、最生动、最典型的连环画式因果报应的佛教故事画之一。在莫高窟仅此一幅。

从佛教的教义上讲,这是一幅典型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因缘故事画。但从微妙一生丧夫失子,家破人亡,三次改嫁,两次被活埋的悲惨苦难中,折射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种姓农奴社会制度下,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任人宰割的苦难和不幸遭遇。

(二)隋唐时期

隋代时大乘佛教思想兴起,小乘佛教思想已趋衰败。莫高窟壁画的内容也随着佛教思想的变化发生了变化。洞窟壁面主要画以佛为主的千佛图案,佛说法图和大乘佛教经典为内容的经变画。壁画中的故事画已逐渐失去了北朝时期作为主体画的地位。尽管技巧纯熟,形式完善,构图优美,但在形式多样、突出主题方面,已不如北朝时期的生动活泼、引人人胜。绘制的位置亦不在洞窟的主要壁面,大都绘在窟顶藻井四披和人字披上。绘制的内容几乎全是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画很少,表现形式全为连环画。隋代本生、因缘故事画的衰落,正是强调以”苦谛”修行的小乘派思想走向衰落的反映。

唐代时以大乘佛教经典为主的各种经变画已走向成熟,洞窟四壁几乎全被大型经变画所占据,独立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便消失了。代之而兴起的是装饰性片断单幅佛传故事画、经变画式的譬喻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这时的故事画已不是莫高窟壁画的主体,而是经变画的附属品。

所谓经变式故事画,就是这一故事是某一佛经的主要内容,或是某一佛经中的一品,因此在绘制大型经变画时,就把这一故事情节画在了经变画中。经变故事画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把故事直接画在大型经变之中,表现佛经的某一品,例如《法华经变》就把火宅喻、化城喻、宝珠喻等七大譬喻故事绘在经变画之中。另一种是把故事画画成连环画,配在大型经变画的两侧或下部,成为经变画的组成部分。例如《观无量寿佛经变》两侧或下部画《未生怨》和《十六观》的故事作为经变画的组成部分。

唐代最著名的经变画式的因缘故事画是画在《观无量寿佛经变》中的《未生怨》。此故事是《观无量寿佛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因果报应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印度摩揭陀国频沙王年迈无子,请来相师占卜。相师说:“山中有一修仙道人命终后就会投胎为你的太子。”频沙王求子心切,派人断绝水食,饿死了道人。道人死后,国王却没有得子。相师说:“他又投生为大王花园的一只白兔。”频沙王又派人射死白兔。白兔死后,王后果然怀孕,后生一太子,起名阿阁世。王子长大之后,听信朋友调达的恶语挑拨,举兵政变,篡了王位。将父王囚禁七重深牢,断绝食物,要活活饿死。王后以探监为名,身抹蜜面,供给国王食用。经过三七二十一天,国王不死。阿阇世王子得知是王后所为,心起恶念,钉死父王后,欲杀王后。在大臣的劝阻下,才舍母命。王后韦提希夫人身囚深宫,每日向佛遥礼祈福。释迦牟尼得知后,和弟子目连、阿难从空中降落深宫,为韦提希夫人讲说前世因缘、后世果报。韦提希夫人悟解后,决心离开现世污土,希求往生西方净土。佛祖又为韦提希夫人宣讲了往生西方净土要修三福、十六观的法门。后来韦提希夫人同五百侍女死后一起进人西方佛国净土。

《观无量寿佛经》是大乘佛教净土宗奉行的主要经典,亦是中国朝野流传奉行最广泛的佛教经典之一。莫高窟从初唐到五代,400年间共绘制《观无量寿佛经》为内容的大型经变画八十余幅,其中绝大多数经变中绘有《未生怨》的故事。但《观无寿佛经变》从初创到成熟的各个时期,《未生怨》的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4种:

(1)连环画式。像北朝时期的横卷连环画式佛教故事一样,按其故事内容,从头到尾,依次展开,描绘了此故事。如初唐第431窟中的《观无量寿佛经变》。

(2)凹字构图式。经变图的上部和中央画西方三圣说法图。围绕说法图两侧和下部画此故事和《十六观》。如盛唐第217窟中的《观无量寿佛经变》。

(3)中堂条幅式。此种形式类似中国古代传统画的布局。把西方三圣说法图和西方净土胜景绘成大幅中堂画。把此故事和《十六观》绘成竖轴条式连环画,配在中堂画的两边。如盛唐320窟中的《观无量寿佛经变》。

(4)屏风画式。把西方三圣说法图和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绘成横长方形。在西方净土世界下面,以屏风画的形式绘此故事和《十六观》。如中唐第237窟中的《观无量寿佛经变》。

这4种形式中,绘制最多的是中堂条幅式。在盛唐时,已经成为《观无量寿佛经变》的固定模式。

莫高窟第320窟(盛唐)通壁大型《观无量寿佛经变》画中的《未生怨》,是敦煌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构图形式:立轴式连环画条幅,由下而上,分绘故事的7个情节:(1)阿阁世王子发动政变,武士把守城门,门旁横列戈戟。(2)阿阁世子逮捕父王,士兵将老王囚入深宫。(3)王后韦提希夫人探视国王,身藏手捧装有食水的璎珞。(4)阿阁世王子审讯狱卒:“老王为何不死?”狱卒向阿阁世王子报告王后探监之事。(5)阿阁世王子欲杀母后,两位大臣劝阻。(6)韦提希夫人囚人深宫,每日遥礼佛祖。佛祖得知,同弟子到深宫说法。(7)佛祖说法完毕,回到灵鹫山。7幅画面组合为一幅完整的条幅,各情节之间,均以建筑物和树木花草相隔,在完整统一的场景中,以顺序由下而上展开故事情节,连续性很强。从整体看是一幅画,从细部看是连在一起的7幅画。这种构图形式,既服从于整体经变画,又把故事独立出来,方便于观众观看,使信佛观众从故事中受到宗教启示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