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闲话
2705000000004

第4章

西域地方,虽非全部在赤俄支配下,然大部分近年更成英、苏努力角逐地。以******被张学良监禁之西安为起点,即昔之长安,至兰州为甘肃总督衙门所在地。再经甘州、肃州达安西,是一贯天山山脉北侧之天山北路,自安西至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伊犁,均有远离中国本土之塞外感,越有名阿尔泰伊山脉,便达西伯利亚。与西伯利亚何处联络虽不可知,当在土耳古希伊铁路附近,其处今已属赤色范围,故西域地方,古今皆可谓成问题之地。

与天山北路相对,有天山南路,为沙漠地,沿天山山脉之泰利姆(即塔里木)流域至喀什噶尔。喀什噶尔乃西面关门,其间沙漠如大海,是俗呼************(East Tukistan)或中国土耳其斯坦,中央亚细亚之代表干燥地带,从中国之行政区划言,为新疆省,而喀什噶尔,似海路中之新加坡,为涵有各种民族、语言之人种展览会场。

天山南北两路有人所惯听之地名,欧洲人则呼作绢街道或绢大路。往昔罗马极爱中国绢,故称中国为“绢之国”,大量绢丝或丝织品,由大队商人由骆驼搬运往来,即此街道。由喀什噶尔越世界屋顶泊米尔高原[即帕米尔高原],向伊伦[即伊朗]而渡欧洲。一方当然更至印度等地。今中国绢丝输出大减,而由近东欧洲地方输入各地。据传二千年前汉武帝为改良马种,以黄金千块,向大宛国购买名马汗血,即由此输入,并由此兴远征之师,达其目的。盖欲讨宿敌匈奴,马为第一武器,非改良不可。马在当时,似今汽车,又似战车。然纵集合多数蒙种马,仍未能服匈奴,而因此东西文化交流,亦然尚未发达之当时,概从此路往返,故不单为通商,思想因此得交流。大宛国即今Fekghama地方。

此虽一二千年前古话,然近埋于沙中之绢街道,又现新脚步,所谓纵贯中央亚细亚之大铁道计划,即思用铁道使绢街道复活,以火车联络东西洋。十年前,我国政府曾委托瑞典大探险家地理学者海台因氏[即斯文?赫定]实地调查,计划建全长约万粁[即1000米]之大铁道,若此计划成功,则其价值更在西伯利亚铁路以上,实与为世界交通一大革命。

闲话过远,今回基点安西。从安西向西,约三四日路程即敦煌,亦本文之主。敦煌郊外,有唐时所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之玉门遗址,有送别诗:“西出阳关无故人”之阳关遗址。玉门关外即塞外,亦可说即外国,而敦煌为双方接壤地,西域与相对文明国家印度、阿剌伯、罗马等交通,因在海路未发达时,故不得不取此路,今此地虽已成仅二三千年之乡村,然在二千年前汉时,则其盛况可从《史记》或《汉书》中想象之。敦煌二字名称,有非常兴旺意味,其外方乃沙漠之都沙州及以瓜为名之瓜洲[州],因此关系,敦煌确成东西文明之接合点,汉武帝时遣使张骞至西域,可说探险西域之元祖。

昔之敦煌与日本究有何关系,虽无明证,然若正仓院御库中,有五十张色彩鲜明之绒毡,织有从一号至五十号号码,为天下珍宝,此种织物,即由队商堆积驼背远越沙漠,从敦煌经长安而至奈良者。又如圣德太子所用饰有毛雕之水瓶,决非日本之品,亦非中国之制,恐为比利时出产,则亦必经敦煌税关之手。奈良朝时代遗品,皆带沙漠遗韵,又如君士坦丁堡博物馆所藏古汉镜,模样相同,即由中国本土,分给日本与土耳古[即土耳其,下同]者。土耳古之古镜,亦必经此税关,传土耳古王室,不知世界之名镜,而以为箱盖,岂不可惜。

六朝时代,佛教东渐,以非常之势,振兴佛教,后来虽有****[即******教,下同]、麻尼教[即摩尼教]及基督教之一种景教,相当的输入,然在佛教东渐之际,传教者概从西域入来,至中国本土,或止于敦煌以弘教,当时西域人才辈出,翻译经典,以弘教法,佛堂之盛,亦属当然,而以敦煌为中心,更无足怪。

晋之法显三藏,入印求经,即经敦煌,出敦煌一步,即洛泊[罗布泊]大沙漠,其中有恶鬼热风,《法显记》中载有“空无飞鸟,地无走兽,无遮目之物,以死人之枯骨为标识而前进,第十七日,渐至鄯善(今Miran)而达楼兰。”尝长安出发同行十七人,而达求法取经归国目的只法显一人。玄奘三藏,亦从安西出发,作十七年大旅行,归国上表皇帝,得受如凯旋将军之欢迎,马尔珂朴洛氏[今通译作马可?波罗]亦经此地,其有名日记中写沙漠事较详。敦煌风俗、洛泊沙漠,此法显盖形容无遗之沙漠之幽灵,使虚空中充满某种乐器之音,时如战鼓,时如剑戟,音响凄凄,队商被迷,或于夜间闻队商群进之声,黎明观时,则寂无一人,描写非常恐怖。总之步入敦煌,或由敦煌向西域,皆须渡此有关性命之沙漠,不独法显玄奘古时所谈如此,即十九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关于欧洲探险家,亦如是说,如伦敦新闻社特派员夫来民峨氏。在其所著极有趣味旅行日记《鞑靼》中,记自兰州向西宁,稍南出青海而至喀什噶尔,越世界之屋顶泊米尔高原,经几多冒险始达印度。

敦煌东南三里,有鸣沙山,人步其上,即发不可思议之声音。

山之东麓,似蜂巢者,乃祀佛之大小洞窟,二层或三层并列,似岩窟之公寓,即所谓千佛洞。雷音寺,或即千佛洞之总称,或为其中主要者。总之西域方面,即不似印度亚奇荣达等窟院之为僧尼道场,又不似大同石窟于灵龛雕佛像,是饰以塑像之佛,并于壁面画庄严,到处如是之千佛洞,金碧灿烂,外国探险来此者,无不感叹宣传,中国地理书《西域水道[记]》早已介绍。

主人从身旁书架上,取出袖珍本大小十余册,展其一册,鸣沙山东南,有赤水之党河,山则在敦煌县城东南四十里,名沙角山或神沙山,乃积沙所成,峰峦危峭,嶒岩颓落四面皆沙陇,脊如刀刃,登之即鸣,随虽颓落,立时风吹,可复旧观,不可思议,故称鸣沙,山东麓有雷音寺,倚寺为宇,山则沙石相错,坚凝似铁,高下凿龛,以千百计,年祀邈远,经历兵燹,沙压倾圮,梯级多断,而佛相庄严斑烂[斓],金碧灿然盈目,故史称千佛岩。今之莫高窟前侧,立有[武]周之[注:《李君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云创于前秦。彼士赵吉,乾隆癸卯[校者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从岩畔沙中,掘得断碑,有文,秦之建元二年,沙门乐僧,为没于沙之李君立碑,重修以成乐僧之功德,如是诵读,则敦煌郊外之鸣沙山山腹所造之千佛洞莫高窟之碑,大体已明了,此为本文预备知识,此《西域水道记》由清代编辑,是良好之书籍,令人钦佩,余时取读,每兴旅行中国深处之感。

所谓中国土耳其斯坦,通称中央亚细亚,是西域之一部,现新疆省为少雨之沙漠地带,二千年古代文化[遗]迹埋在沙漠下,欧洲诸国,注意而发掘,开始于前世纪之末今世纪初,形成诸国之争霸战,每年在其地之某地必有欧洲一、二国探险家于其地锄掘,英之排伐大尉[疑是鲍尔大尉],由印度政厅命令,调查新疆之库车,从古代遗迹中获得书于桦皮上梵文贝叶形古经,携归印度,由印度名学者海伦氏鉴定确为古代珍宝,遂引起欧洲之东洋学界兴趣,此乃1890年事。

法人在库车之反对方面,泰利姆[今通译为塔里木]流域之南方和阗,又发现古梵经,云系更古的《法句经》之一部,于是发掘热度更盛。俄国命令驻在喀什噶尔领事托洛斯氏[即彼得罗夫斯基],购买古贝叶或写经之发掘品,英亦命该地领事马加托耐氏[即马继业]收买,一时成为英俄法对中央亚细亚发掘品之竞争蒐集。

土人亦颇狡猾,每以赝品出售,因之结局亦不太佳,先由俄国克来孟兹氏,组织学术探险队[1890—?],于1998在高昌故地,即吐鲁番,开始发掘,由俄之主唱而产生中央亚细亚学术探险国际联盟,各国竞向该地派遣探险队,英斯坦因氏是第一回探险,以和阗为中心,德国搿流思佛台尔教授第一回探险,主体在库车与吐鲁番,第二回罗珂克[通译作勒柯克]教授,第三回搿流思佛台教授及俄国奥台勃罗克教授之探险,皆由[有]相当成绩,并各有报告书,斯坦因氏自1906年至1908年作三年间之大探险。总之西域之敦煌,由此引起欧洲人之注意与兴趣,埋于地下而本国人不知之珍贵,由于欧人之手,自由掘出搬运,而形成分割中国文化之气运。

今请展开地图,一览斯坦因氏所摄千佛洞远景,再述关于敦煌之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