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国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门户,随后各国列强蜂拥而至,在强占租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同时,还纷纷派人来寻宝探险,从而使中国的文化遗产也进入了一个大量外流的灾难期。
1856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既毁坏了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也毁了文源阁的《四库全书》,劫走了残余的部分《永乐大典》和园中的珍宝。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掠走了清宫廷中珍藏的书画等珍贵的艺术品。除了这两次大规模的强盗式的抢劫外,一些国家的探险家、考察家还以科学考察的名义盗劫了不计其数的中国珍贵文物和艺术品。
据统计,1856年至1932年间,俄、英、德、瑞典、法、日、美诸国曾来我国西北地区考察、探险66次,每次考察都会多少不等的盗劫、骗购一些中国的古迹文物。在各国的考察、探险中,以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本大谷光瑞考察团、俄人鄂登堡和美国人华尔纳对敦煌遗书、文物的盗劫、破坏最为严重,给中国古代文化造成的损失也最大。因此,我们就以这些考察、探险对敦煌遗书、文物的盗劫、破坏为案例,通过这只麻雀的解剖,来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物外流的历史背景及具体情况。
敦煌文物的发现,是我国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不幸的是,敦煌文物发现于帝国主义正在加紧侵略中国的时代,许多文物被帝国主义国家的所谓“学者”、“考察团”劫去,部分为国内官僚地主及私人收藏,造成了我国文化事业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早在1930年,爱国学者陈寅恪先生就沉痛地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密藏于私家。”
敦煌文物外流,是中国文物外流的一个缩影。当然,敦煌是丝绸路上的一颗明珠,敦煌文物是整个丝路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分析、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我们在某些部分的探讨中,可能会涉及敦煌以外的一些地区。
但愿通过我们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明了敦煌遗书的发现,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及时问,丝路文物被盗的历史背景,各国组织考察团的背景、条件,各国考察团对敦煌文物的劫夺破坏,各国的收藏及研究情况等等,进而对敦煌学和丝路文化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