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教程
2704400000050

第50章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1)

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某些运动损伤与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特点 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发病规律、预防措施、治疗效果和康复时 间的研究,有利于改善运动条件,改进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方法,提高运动成绩,使体育 锻炼更好地起到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本章介绍几种常见的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一、挫伤

人体某部遭受钝******作用而引起该处及其深部组织的闭合性损伤,称为挫伤。

(一)原因

在足球、篮球运动中运动员相互碰撞或被对方踢伤,体操、武术运动中人体与器械撞击 或被器械击伤等。大腿前面肌肉及小腿都是容易受挫伤的部位。此时,头部和躯干部的挫伤 可并发脑组织和内脏器官的损伤。

(二)征象

单纯肌肉挫伤,轻者局部仅有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重者,可因皮下出血形成 血肿或淤斑,疼痛和功能障碍都较明显。

复杂性挫伤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损伤,如头部挫伤,轻者可发生脑震荡,严重者可颅骨骨 折或合并脑挫伤而危及运动员的生命;胸、背部挫伤可合并肋骨骨折或肺脏损伤,形成气胸 或血胸;腰、腹部挫伤可合并肾挫伤和肝、脾破裂而引起内出血和休克;****挫伤可因剧烈 疼痛而引起休克;股四头肌、腓肠肌的严重挫伤,可引起肌肉或肌腱断裂,故应根据暴力大 小和受伤部位判断伤势的轻重。

(三)处理

单纯性挫伤在局部冷敷后外敷新伤药,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头部、躯干部和****挫伤 有休克症状出现者应首先进行抗休克处理,保温、止痛、止血、矫正休克后,立即送医院治 疗,有肌肉、肌腱断裂者,应将肢体包扎固定后,送医院治疗。

(四)预防

大学生课间或课余训练和比赛时,应加强必要的保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穿戴好保护 装置,改正错误动作,严格裁判,禁止粗野动作。

二、肌肉拉伤

肌肉主动强烈的收缩或被动过度的拉长所造成的肌肉微细损伤、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断 裂,称为肌肉拉伤。

(一)原因和原理

在体育运动中,由于准备活动不当,某部肌肉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适应运动所需的状态 ;训练水平不够,肌肉的弹性和力量较差;疲劳或过度负荷,使肌肉的机能下降,力量减弱 ,协调性降低;错误的技术动作或运动时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过猛或粗暴;气温过低湿度太 大,场地或器械的质量不良等都可以引起肌肉拉伤。

在完成各种动作时,肌肉主动猛烈地收缩超过了肌肉本身的负担能力;或突然被动的过 度拉长,超过了它的伸展性,都可发生拉伤。如举重运动弯腰抓提杠铃时,骶棘肌由于强烈 收缩而拉伤;在作“压腿”、“劈叉”等练习时,突然用力过猛,可使肌肉过度被动拉长而 发生损伤。

在体育运动中,大腿后群肌肉的拉伤最为常见,近年研究资料表明,大腿前后群肌肉力 量不平衡(正常约为2:1);左右侧同名肌力量不平衡,弱侧容易受伤。多关节肌(如半腱 肌、半膜肌、股二头肌长头腱)因其运动协调能力较低,也容易发生拉伤。

大腿内收肌、腰背肌、复直肌、小腿三头肌、上臂肌都是肌肉拉伤的易发部位,与运动 技术动作有密切关系。

(二)征象

局部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发硬、痉挛,功能障碍。当受伤肌肉主动收缩或被 动拉长时疼痛加重。肌肉收缩抗阻力试验阳性,即疼痛加剧或有断裂的凹陷出现。有些伤员 伤时有闪疼、撕裂样感,肿胀明显及皮下瘀血严重,触摸局部有凹陷及一端异常隆起者,可 能为肌肉断裂。

(三)处理

肌纤维轻度拉伤及肌痉挛者,用针刺疗法会取得显著疗效。肌纤维部分断裂者,早期用 冷敷、加压包扎,还要把患肢放在使受伤肌肉松弛的位置以减轻疼痛。48小时后开始按摩, 手法要轻缓。怀疑有肌肉、肌腱完全断裂者,应在局部加压包扎,固定患肢,立即送医院确 诊,必要时还要接受手术治疗。

(四)伤后动练

部分断裂者,局部停训2~3天,健肢及其他部位可以继续活动。以后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但避免那些重复受伤的动作。一周后可逐渐增加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在作伸展练习 时以不增加伤部疼痛为度。大约10~15天后,症状基本消除,可逐渐进行正规训练。训练时 伤部必须使用保护支持带,并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肌肉、肌腱完全断裂或撕脱骨折者,应立即停止训练,完全休息,积极治疗,伤后训练 和专项训练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五)预防

注意加强屈肌和易伤部位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使屈肌和伸肌的力量达到相对平衡 ,这是防止肌肉拉伤的有效措施。同时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运动量,纠正和改进 动作和技术上的缺点等,才能达到预防的目的。

三、损伤性腱鞘炎

腱鞘又称滑液鞘,它是由双层滑膜构成的长管形纤维组织,两层之间有滑液,内层覆盖 于肌健表面,外层借助纤维组织附着在肌腱周围的韧带及骨面上,肌腱鞘的作用是减少肌腱 活动时的摩擦。人的肌腱鞘主要分布在跨越手指、手腕、踝关节等部位的肌腱上。此外,肱 二头肌长头腱也有腱鞘存在。

由于肌肉反复收缩牵拉肌腱,腱鞘受到过度摩擦或挤压而发生损伤引起腱鞘炎。于是腱 鞘水肿、变性、增厚,甚至发生软骨性变,致使管腔狭窄,肌腱受到绞勒成葫芦状膨大。这 个肌腱膨大的部分要通过狭窄的管腔会发生困难;在外力帮助下,肌腱膨大部分强行挤过狭 窄带,就会发生弹响,称为狭窄性腱鞘炎。腱鞘炎易发部位有腕桡骨茎突部(拇短伸肌和拇 长展肌总腱鞘)、手掌的掌指关节部(拇长屈肌和屈指肌腱鞘)、内踝后方(坶长屈肌或胫 后肌腱鞘)、外踝后方(腓骨长、短肌总腱鞘),以及肩前部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等。

(一)原因和原理

其发生多与运动项目特点和训练组织不当使局部组织劳损有着密切关系。如:举重运动 员举杠铃锁腕和小口径步枪射击时的托枪动作,都有手背伸并向桡侧倾斜,使拇短伸肌与拇 长展肌腱在桡骨茎突部弯曲约105°,并在狭窄的沟内来回滑动,不断摩擦,从而引起桡骨 茎突部腱鞘炎;中国式摔跤和常练鞍马的运动员,训练时手指常处在用力抓持状态,使手指 屈肌腱来回摩擦和受到掌骨头的挤压而产生屈指肌腱鞘炎;在体操运动中吊环、单杠、双杠 、高低杠的转肩动作;举重运动中的抓举,以及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的高位扣球等,都有 肩关节长期超范围的转肩活动或臂上举后又突然向后伸,使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结节间沟内 不断抽动或横向滑动,加上训练安排不当,局部负担过重,致使该肌腱的腱鞘受到反复摩擦 而产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

此外,田径运动中经常用足尖跑跳的运动员,容易发生腓骨长短肌、胫骨后肌、□长屈 肌腱腱鞘炎;竞走运动员训练或比赛时,因足跟先着地,则可发生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 腱腱鞘炎。

(二)征象

所有损伤性腱鞘炎的症状基本相似,只是发生的部位不同,主要有以下征象。

1.疼痛和压痛:在急性期更为明显,如桡骨茎突部腱鞘炎,则在桡骨茎突部有疼痛和 压痛,疼痛有时向同侧肩、肘部和全手放射,局部皮下可触及——腱鞘肥厚发硬肿块及摩擦 音;手指屈肌腱腱鞘炎,则在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掌侧部有疼痛和压痛,其疼痛可向同侧腕 部放射,但病程长者疼痛可消失,仅遗留弹响现象;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在肩关节前 部肱骨结节间沟处有明显疼痛和压痛,上臂外展上举作反弓动作时疼痛加剧,其疼痛可向上 臂的前方和三角肌下放射,踝部腱鞘炎,由于病变的部位不同,其疼痛和压痛的表现各异, 如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腱腱鞘炎,表现为踝前部疼痛和压痛;腓骨长、短肌腱腱鞘炎为外踝 后部疼痛和压痛;胫骨后肌、长屈肌、趾长屈肌腱腱鞘炎,则为内踝后部疼痛和压痛。

2.肿胀:急性期局部肿胀明显,病程长者则肿胀减轻或消失,仅遗有腱鞘增厚发硬现 象。

3.功能障碍:急性期由于局部炎性病变,活动时疼痛加剧而引起;慢性期则因腱鞘增 厚管腔狭窄,使活动不便所致。

(三)处理

急性期局部应休息或制动,积极治疗,以免发展为慢性。对一般患者则应减少局部的活 动,适当改变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提高疗效。一般应在活动时局部无疼痛的情况下, 才能从事原项目的正规训练。

同时可采用局部热敷或中药熏洗,并配合按摩和关节的屈伸活动,每日1~2次,效果较 好。取阿是穴作针刺或艾灸,也有一定疗效。慢性期痛点局限,用强的松龙鞘内注射,效果 显著。对病程长腱鞘增厚,交锁严重或软骨变性,可酌情采用手术疗法。

(四)预防

合理安排训练,防止局部过度负荷,运动前后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和局部放松运动,同时 配合运动后按摩和热敷,对预防有积极作用。

四、疲劳性骨膜炎

疲劳性骨膜炎易发于初参加训练或训练量突然猛增的人,多发生在胫、腓骨、跖骨和尺 骨、桡骨。

(一)原因和原理

在田径运动中,由于训练方法不当,跑跳练习过于集中,如在一段时间内过多的采用跨 步跑、后蹬跑、高抬腿跑或“蛙跳”等练习,加上跑跳的动作不正确,落地时不会缓冲,使 屈肌群过度疲劳;或场地过硬,使小腿受到较大的反作用力,就会使胫骨、腓骨或跖骨发生 疲劳性骨膜炎。

在体操运动中前臂过多支撑和旋转(如跳马、鞍马等),自行车运动中道路不平产生的 颠簸振动,都可使桡骨或尺骨发生疲劳性骨膜炎。

多数学者认为,疲劳性骨膜炎的发生,是由于肌肉附着部的骨膜长期受到牵扯、肌张力 过强,使该部骨膜组织松弛或分离,骨膜淤血、水肿,血管扩张,血球溢出,造成骨膜下出 血,成为骨膜炎。如出血未被吸收,则机化形成纤维组织,进而钙质沉淀,形成异位性骨化 。故长期慢性患者,能在患处摸到粗糙不平或硬性结节。还有的学者认为,在跑跳或支撑动 作时,身体的重力与地面或支撑面的反作用力焦点,主要集中在骨弯曲部的凸面(如胫骨前 面),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反复作用,引起凸面的应力性损伤。

骨膜炎是对运动量过大的一种不适应反应,因此,炎症早期调整运动量,减少局部负荷 ,适当治疗,使炎症消散,组织修复,由不适应转为新的适应,随之提高负荷能力;如果处 理不及时,病情会进一步恶化,造成疲劳性骨折。

(二)征象

1.疼痛:轻者在训练后局部出现疼痛,尤以大运动量训练后疼痛加剧;重者行走或不 运动时均痛。个别患者夜间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牵扯痛,严重的有刺痛和烧灼痛。

2.肿胀:局部软组织有轻度凹陷性水肿。

3.压痛:在骨面上能摸到压痛点,有的较局限,有的较分散。

4.后蹬或支撑痛:胫腓骨骨膜炎患者有后蹬痛;发生在尺骨、桡骨骨膜炎患者有支撑 痛。

5.局部灼热:早期可有皮肤发红,触之有轻微灼热感。

6.X线检查:早期骨膜无明显改变,逐步出现骨膜增生,骨皮质边缘粗糙、增厚成层状 。如出现骨质稀疏、骨纹理紊乱,如溶雪样,则可能发生疲劳性骨折。

(三)处理

早期或症状轻者,局部可用弹性绷带包扎,适当减少局部负荷,继续从事运动。随着负 荷能力的提高,经2~3周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症状严重的患者,除减少局部负荷(如跳跃、支撑等)外,还要外敷新伤药或用温水浸 浴,配合按摩治疗。也有人用紫外线照射患处,以加速异位性骨化。疼痛剧烈者在休息时要 抬高患肢。待症状缓解后,逐步增加局部负荷,但仍应避免作单一的长时间的跳跃或支撑动 作。

如经一般处理后,局部症状无改善甚至加剧者,应摄X光片确诊是否疲劳骨折。

(四)预防

训练中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突然连续加大运动量,避免长时间过分集中的跑、跳 、后蹬、支撑等练习。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训练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训练后可采用自我按 摩或其他放松练习,避免在过硬的场地上做过多的跑、跳、后蹬等练习。

五、脑震荡

脑震荡是颅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急性闭合性损伤。一般系指头部遭受暴力作用后,脑的 神经组织被震荡而引起大脑暂时的意识和机能障碍。其病理解剖和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器质 性病变。但脑震荡亦可与其他颅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挫伤、颅骨骨折等)合并存在,故 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原因

头部遭钝******打击所致。如骑摩托车高速行驶摔倒,头部被撞击;足球运动中两人头 部相撞或被球击中头部。此外,从高处摔下臀部着地,其反作用力亦可传递到头部引起脑震 荡。

(二)征象

头部有外伤史。伤后即刻出现轻度的短时间意识障碍,最多不超过半小时。昏迷时全身 肌肉松弛无力,面色苍白,皮肤、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瞳孔散大,脉搏细弱,呼吸表浅。清 醒后伤员对受伤经过和临近受伤前一段时间的事不能回忆,但对往事能清楚记忆,这种现象 称为“逆行性遗忘”。且常伴有头痛、头昏、耳鸣、心悸、失眠等。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 、心烦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并可因头部活动或情绪紧张而加重。以上症状大多于数日后逐 渐减轻或消失。

(三)处理

首先进行急救。立即让伤员平卧,保持安静,防寒或防暑,不可随意搬动和让伤员坐或 站立。昏迷不醒者,可掐人中穴或嗅以氨水使之苏醒。

由于脑震荡可与颅内血肿或脑挫伤等并存。因此,伤员经过急救处理后,应卧床静息, 严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其他颅脑病变。

对脑震荡的治疗,一般嘱患者短期(一、两周)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和良好的睡眠环境 ,消除思想顾虑,脑力即可恢复。此外,还可给予适当药物对症治疗,如头痛者,可用去痛 片;恶心、呕吐者可给予氯丙嗪;心情烦躁,忧虑失眠者,可服用安定,亦可配合针灸、按 摩、中药、气功、太极拳等手段治疗。

在休息观察期间,禁止参加任何训练和比赛,直到头昏、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自我感 觉良好,方可逐渐恢复训练和比赛。但在恢复训练的最初阶段,要注意观察动作的协调性以 及反应和接受能力,询问其自我感觉,如有不适立即停止训练,继续休息治疗。

如发现患者有以下症状之一者,提示可能有严重的颅脑损伤,应立即送医院处理。

1.昏迷时间在五分钟以上;

2.耳、口、鼻流脑脊液或血液;

3.清醒后头昏、恶心、呕吐剧烈;

4.两瞳孔不对称或变形;

5.清醒后有颈项强直或出现第二次昏迷。

护送时患者平卧,头侧用衣物等固定,避免摇晃,震动,以免加重病情。

休息治疗期间,不能参加任何训练和比赛,否则会引起后遗症,对训练带来更多的麻烦 。

脑震荡患者疗养后,症状基本消失,能否参加训练或比赛,可按下述方法检查评定:

1.让患者作指一鼻试验:患者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子,然后指检查者的指头,检查者的 指头不断移动位置。如指一鼻动作敏捷、正确无误,表示协调性良好。

2.让患者取站立位,双足并拢,两上肢向前平举90°,双眼闭合。如姿势稳定,不摇 晃,甚至踮起足尖也能站稳者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