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日常学习、校园生活、社会实践以及外出旅游等活动中,常常有安全隐患,也 会发生或遇见一些意外和急症,需要进行预防和现场处理。发生安全事故及急症往往来不及 就医,如果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急救常识,既可预防、避免事故的发生,也可对突发事故 就地迅速进行自救或互救。减少损失,减轻病情,预防合并症的发生,挽救病人的生命,同 时也为病人转送医院进一步救治打好基础。相反,如果没有掌握安全与急救的基本知识,安 全隐患及事故就可能增多,遇见事故或急症往往束手无策,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现场处理 和抢救,贻误抢救良机,病患者就有可能发生不测,甚至危及生命,造成重大事故和损失。 因此,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安全与急救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课 日常安全常识
一、触电
触电(包括雷电击伤)又称电损伤,是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损伤甚至死亡的意 外事故。电流的强弱,触电时间的长短对于身体的损伤非常重要。因此,合理的预防和及时 有效地抢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电流通过人体所造成的损害
1.产生心室纤维颤动而导致心搏骤停。
2.引起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和心血管中枢麻痹而导致呼吸、心跳停止。
3.引起肌肉猛烈收缩使人体弹离电源而自高处跌落摔伤,也可能使人体贴住电源而不 能脱离。
4.造成电击处皮肤损伤。
(二)征象
轻者可有心慌、面色苍白、头晕无力,局部皮肤烧灼痛,但稍事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重 者可有抽搐、面色青紫、四肢厥冷、心律失常、休克或呼吸心跳停止,电击处可呈组织红肿 、坏死甚至炭化。
(三)触电的抢救
触电后的现场抢救非常重要,首先要尽快切断电源。如果闸盒很近,须立即断开;如果 一时找不到闸盒可用干燥的木棍、竹竿、椅子把、塑料棍等,将电线拨离触电的人体,千万 不要用金属或潮湿的东西去接触伤员,以免自己也触电。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东西,或者 伤员的手死死地抓住电线,可用电工绝缘钳或带木把的斧子,将电线剪断或砍断,有时触电 的伤员跌倒在潮湿的地方,救护的人要注意穿上胶鞋或站在干木板或凳子上,因为金属、水 和潮湿的东西,都是导电的。
对脱离电源后的触电者,若呼吸已经停止而心脏仍有搏动,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若触 电者神志昏迷,心跳停止,应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即使在送医院途中也不能间断。对于 从高处摔下的触电者,要注意辨别有无骨折、内脏破裂、颅脑外伤等合并症,在搬运过程中 须加小心,避免加重损伤。
(四)预防
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用电,现在大学校园及家庭用电设备日益增多, 大学生应严格遵守学校“用电安全规则”等规章制度。在宿舍等处切勿乱拉乱接电线、开关 、插座,不使用电炉,不能违章带电作业,负载过高断闸时不能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不能在电线上晾晒衣物,以确保用电安全。
二、中暑
(一)中暑原因
中暑是指发生在高温环境中的一种急性疾病,可分为热射病和日射病。热射病是由于长 时间在高温而又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出汗过多,身体丢失过多的盐分所致。日射病则是由于夏 季在强烈的日光下照射过久,特别是阳光直射头部,使脑膜和大脑充血、水肿和脑组织损伤 而发病。
(二)征象
根据中暑的程度,中暑可分为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1.轻度中暑:表现为大汗、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口喝、乏力、心慌、恶心、胸 闷、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可稍高。
2.重度中暑:表现为面红、烦躁不安、高热、皮肤干热无汗、肌肉抽搐、脉搏加快、 呼吸快浅,甚至发生惊厥或昏迷。有些病人则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大量出汗、血压下降、脉 搏无力等微循环衰竭表现。
(三)处理
当发现有先兆或轻度中暑时,应将患者迅速离开高热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 衣领,并给予清凉饮料、浓茶、淡盐水和人丹、解暑片(每次1~4片)或藿香正气丸(每次 1粒)等解暑药物。
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立即移到阴凉处,让其平卧(或抬高下肢),根据不同的病情, 分别作如下处理:中暑痉挛时,牵伸痉挛肌肉使之缓解,并服用含盐清凉饮料;中暑衰竭时 ,服用含糖、盐饮料,并在四肢作重推摩、擦摩;日射病时,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中暑 高热时,应迅速降温,如用冷水或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在额、颈、腋下和腹股沟 等处放置冰袋,也可用50%酒精擦浴。
症状重或昏迷者,可针刺人中、涌泉、中冲等穴,并应迅速送医院进行抢救。
(四)预防
中暑是夏季大学生非常多见的病症,重点应放在采取预防措施上。夏季大学生要合理安 排作息时间,避免在阳光下长久曝晒,或在高温不通风的环境中停留过久。夏季外出要戴好 遮阳帽,高温作业应多喝淡盐开水以补充水分和盐分,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恶心等不适 症状,应尽早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口服解暑药品。
三、冻伤
冻伤是人体受到低温的侵袭而发生的局部或全身性的损伤。局部冻伤是指机体某一部分 暴露于严寒气候而出现局部组织的损害。全身冻伤是指机体在严寒的环境下,机体热量散失 ,而致体温过度下降,全身代谢低,引起关节、肌肉发硬等一系列变化的疾病。
在体育活动中,以轻度局部伤为常见,冻伤部位多见于手、足、耳廓、鼻尖、面颊等暴 露部位及循环末梢部位。
(一)冻伤原因
主要是寒冷刺激引起,如寒冷天气在野外活动或作业时间过长,衣服欠暖或太紧;身体 持久不动;长时间浸在冷水或冰水中(如,误人冰水或陷入积雪);在寒冷地带作战巡逻、 值勤等,都可能引起冻伤。此外,冻伤还与局部潮湿、营养欠佳、过度疲劳、饥饿、患病以 及体温调节功能差(如,婴幼儿、体弱者、老人)等因素有关。
有人观察到,若潮湿与寒冷同时存在,即使温度在18.3℃也可能发生冻伤。因此,在 初冬或早春低温(O~10℃)潮湿季节,如果运动时间过长,暴露在外的身体部分如手背、 面颊、脚趾,亦很容易冻伤。
(二)征象
1.局部冻伤
根据冻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分为一度冻伤、二度冻伤、三度冻伤。
一度冻伤常称之为冻疮,是皮肤浅层的冻伤,多发生在循环末梢的浅表部位。伤处发红 或紫红,局部发痒、发热,有轻微疼痛,一般在1~2周内消退。
二度冻伤可出现水疮,常常溃破,已累及皮肤深层,局部红肿更明显,感觉迟钝、疼痛 较剧。
三度冻伤的范围包括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甚至达到肌肉和骨骼,局部皮肤变得苍白和 青紫,逐渐出现坏死。
2.全身冻伤
受冻早期,机体表现出一系列保护性反应,神经系统兴奋,心跳、呼吸增快,血压上升 ,寒战,皮肤苍白,四肢发凉。如继续受冻机体失去代偿能力,病人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现 为极度疲倦、嗜睡,呼吸、心跳减慢,反应迟钝,关节和肌肉发硬,活动困难,如果体温继 续下降(约30℃),就会出现神志不清,血压下降,进入昏迷状态,呈冻僵状态,此时若仍 得不到救治,就会发生心房震颤,呼吸、心跳极度变慢,进而停止而导致死亡(致死体温一 般为20℃左右)。
严重的冻伤恢复后,可出现胃痛、头痛等后遗症,也可能出现不可恢复的脑组织损伤。
(三)处理
1.局部冻伤
对于一度冻伤,可使患部保暖,并用40℃左右(不能超过45℃)的硼酸水或温水湿敷患 处,反复多次,直至患处复温为止。用酒精、樟脑酒精,也可用干辣椒煎水涂擦,对冻伤部 位局部按摩以后贴活血止痛膏。同时服维生素C(可减少组织的水肿),每日3次,每次20mg ,连服7天。一般很快治愈。
对于二、三度较大范围的冻伤,要尽快使伤者脱离寒冷环境,给于全身保暖,尽可能转 移到温暖的环境中,对于能进食者给予姜汤和热饮口服,对于受冻部位要用温水迅速复温, 具体方法是把冻伤的肢体和部位放人37℃~40℃温水中浸泡大约20分钟,如果在野外没有热 水,可采取把冻伤的肢体放在抢救者的腋下或心口处,以健康人的体温来复温。有条件的情 况下,应尽快送医院处理。
2.全身冻伤
迅速将冻伤者搬移到温暖室内,立即脱去(或剪掉)湿冷的衣服和鞋袜,把冻伤者裹在 被褥或毛毯里保暖。如果冻伤者体温在30℃以下时,则把病人浸入温水(35℃左右)中,逐 渐加热水升温到38℃~42℃,并保持此温度10~20分钟。在冻伤者开始寒战或肢体温暖后, 即将冻伤者移离温水,并擦干身体,裹被保暖。注意掌握好加温的速度,避免加温过快,以 防周围血管过度扩张,造成内脏血液大量流向体表而致缺血,或因较冷的外周血液突然流入 内脏,使内脏进一步降温而致死亡。如有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者边复温边进行人工呼吸和胸 外心脏挤压,送迅速并医院救治。
处理冻伤时,严禁用火烤或热水烫,切不可用雪擦或冷水浸泡。在搬移冻伤患者时,动 作要轻柔,以免折断或扭伤僵硬的肢体。
(四)预防
平时注意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增强耐寒力,如坚持冬季室外锻炼,经常进行冷水 锻炼(如用冷水洗手、洗脚、洗脸、擦身、淋浴等)。衣服、鞋袜要温暖而合适,防止过紧 而影响血液循环,保持衣服鞋袜干燥,运动后及时更换湿衣服。要加强冬季防寒保护措施, 外出时应戴手套、耳套、口罩、绒帽、绒袜子等,对易患冻疮的部位,可经常进行按摩,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膳食中适当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供给量。
四、烧烫伤
烧烫伤(包括灼伤)是由于高温或腐蚀性化学物质作用于体表组织而造成的一种损害。
(一)原因
大学生烧烫伤常见的原因有开水、蒸汽、火焰、烫粥、强酸、强碱等,烧伤不仅对局部 皮肤黏膜及邻近组织造成损害,大面积的烧烫伤还可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累及重要的器官 ,甚至发生休克及死亡。
(二)征象
烧伤的面积常用新九分法来测算,将全身面积分为11个九等分,即头、面、颈为9%, 双上肢为2×9%,躯干前后包括外阴为3×9%,双下肢包括臀部为5×9%+1。
烧伤的深度划分为三度:
一度烧伤:皮肤发红、灼痛,3~5天后自愈,不留瘢痕。
二度烧伤:浅二度伤及真皮浅层,皮肤起水疱,水肿疼痛;深二度伤及真皮深层,皮肤 苍白带灰色,间有红斑,感觉迟钝,易发生感染,常留瘢痕。
三度烧伤:皮肤全层及深部组织均被烧伤并发生凝固性坏死,伤面颜色灰白,硬韧、无 弹性、无痛觉,表面干燥无渗液。严重烧伤部位及黑色焦痂,极易感染,愈后均有瘢痕,甚 至呈挛缩畸形,影响功能活动。
(三)处理
发生烧伤后,应立即灭火,使烧伤者脱离热环境。迅速脱去着火的衣物或就地打滚将身 上的火压灭,切忌惊惶失措奔跑而使身上的火焰更旺,同时切勿叫喊造成呼吸道损伤,也不 要用手拍打衣物上的火焰而造成手的烧伤。如有条件,应立即用自来水持续冲浇烫伤部位, 可灭火止痛并减轻烧伤的损害,不要自行在烧烫伤部位涂抹香油、酱油、肥皂、药膏等,以 免造成烧伤处污染及医生清洗处理的困难。如烧烫伤部位已有水疱,应尽量保护不要使其破 裂,更不要自行把水疱剪破。因为,水疱对烧伤局部皮肤有保护作用,水疱破裂后容易造成 感染影响愈合。
对于小面积的一度烧伤,只需局部处理,应马上用冷水冲洗伤处,以迅速降温减轻疼痛 ;对于二度以上大面积烧伤,应立即送就近的医院医治,在转运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受损部位 的保护,尽可能不使创面污染;头、面、眼、耳、呼吸道和会阴等部位的烧伤,列为特殊部 位的烧伤,其伤情往往较其他部位严重,必须高度重视,慎重对待。
对于化学性物品造成的烧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以缓解对皮肤的腐蚀,如 能准确了解为何种化学品烧灼伤,现场又有条件的话,可分别予以对症处理,例如,若为酚 (石炭酸)烧伤,可用酒精冲洗;如为生石灰烧伤,可先擦去石灰粉末,再用清水冲洗;如 为磷烧伤,首先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将伤部浸泡在清水中,以避免伤处与空气接触;对于 强酸、强碱造成的烧灼伤,也必须用大量的清水反复冲洗,强酸用5%碳酸氢钠溶液湿敷或 浸泡,强碱用0.5%~5%的醋酸湿敷或浸泡,并尽快送医院治疗。
(四)预防
预防发生烧烫伤的关键在于提高安全意识,食堂、澡堂、开水房、实验室是大学生常发 生烧烫伤的地方,必须注意预防。在开水房、食堂附近不要踢球、不要骑快车、不要打闹, 以免打破碰翻其他同学的开水瓶及盛热饭的饭盒而造成烫伤;宿舍内严禁使用电炉、煤油炉 、煤气灶,以免发生事故造成烧伤;大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注意 安全,杜绝事故的发生。
五、毒蛇与毒虫咬螫伤
(一)原因
我国有蛇类100多种,其中毒蛇占1/3,在生活中被毒蛇和蜈蚣、蝎子等毒虫咬伤螫伤 常有发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内容也愈来愈丰富。特 别是假日黄金周和双休日的实施,大学生郊外活动随之增多,同样也增加了与毒蛇毒虫接触 的机会,受其伤害的可能性也在增多。
(二)征象
毒蛇的毒素分为神经毒素与血液毒素两大类,蜈蚣和蝎子的毒素属于酸性毒素,毒性也 较大。毒蛇咬人时,其毒腺中的毒液可以从蛇的牙齿注入人体。毒蛇咬伤后留下两个较深的 牙痕,是可靠的诊断依据。无毒蛇咬伤后留下的是两排较浅的细牙痕,蜈蚣、蝎子螫伤没有 牙痕。
被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神经毒素类毒蛇咬伤后局部症状不明显,其伤口不红不肿、 疼痛轻、不流血,常在半小时后出现头晕恶心、眼睑下垂、视力模糊、语言不清、呼吸困难 ,以至出现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被五步蛇、竹叶青蛇、蝮蛇等血液毒素类毒蛇咬伤后局部剧痛、肿胀明显、流血不止、 周围皮肤呈青紫色,肿胀迅速向近心端蔓延,并伴有发热、寒战、心悸、血尿等全身症状。
蜈蚣和蝎子螫伤后,局部剧烈疼痛,严重时可出现气喘、抽搐、昏迷等全身中毒症状。
(三)处理
毒蛇和毒虫咬螫伤后,毒素在3~5分钟即被吸收,因此,其急救原则是早防止毒素的扩 散和吸收,尽可能减少局部损害,急救措施采取的越早、越好。
被毒蛇咬伤后立即用带子(如布带、皮带、鞋带等)在伤口近心端绑扎,以阻止静脉血 和淋巴液回流,但必须每隔15~30分钟放松2~3分钟,以防远端肢体坏死。同时,应立即对 伤口进行处理,可用手挤压伤口使毒素排出,也可用小刀将伤口皮肤切开成“十”字形,用 口大力吸出伤口处的毒液,反复多次,边吸边吐,边用清水漱口(口腔黏膜溃破者忌吸)。 同时就近取清水、泉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如有条件可用生理盐水或0.1%********溶液反 复冲洗,若发现有毒蛇的毒牙及蝎子的毒刺残留在伤口处小心拔出。可对伤口采取局部降温 措施,将伤口浸泡在冷水中,并不断用吸奶器吸毒。也可用冷水袋或冰块冷敷伤处,可减慢 毒素的吸收速度,降低毒素中酶的活力。在采取以上就地抢救措施后,应尽快寻找蛇药口服 ,并急送附近医院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四)预防
大学生在进行野外作业和活动时,应注意采取对毒蛇、毒虫的防护措施,掌握毒蛇、毒 虫习性及活动规律,尽量不要裸露腿足,必要时可穿长筒靴。万一被毒蛇、毒虫咬伤后,切 勿惊惶失措,狂奔乱跑,应就地采取上述缚扎、吸吮、清洗伤口等抢救措施,并寻求医疗救 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