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理论教程
2704400000021

第21章 社会适应与健康(1)

第一课 自然环境与健康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一泛指名词。环者绕,围绕;境者疆,疆土。当今对环境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提法多种。人们生活在地球表面,每时每刻都要吸入新鲜空气,要喝洁净的水,还需要吃一 定数量的粮食、蔬菜、肉类等。这些食物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的,而人类的食物大都是 动物和植物,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同样需要空气、阳光、水和土壤。由此看来,所谓环境就 是作用于人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与力量的总和。当然环境在时间上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在空间上是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而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的 环境是指“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可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 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主要有空气、土壤、生物、岩石、阳光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如城市、村镇、农田 等。它是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

2.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人类和各种生物都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化学元素。人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中各种化学元 素的平均含量相适应。研究结果发现,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和环境中的元素( 磷、钾、钙、钠、铁、铜、锌、碘等)含量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类不能脱离客观环境生存,人类必须在环境中不断地进化和发展。

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体总是从内部调节自己,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 ,环境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与人体中的化学物质保持动态平衡,才使人得以正常生长、发育。 如果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或某种自然条件(温度、湿度、风速等)发生改变,而且变化是在一 定的限度之内,人体可以通过内部的自我调节系统来适应这些变化,不致发生疾病。但这些 变化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便难以适应而导致发病。发病的种类由于受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 而有所不同。

(1)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凡干扰、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活动的声音,统 称噪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交通运输工具、机器、娱乐的音响设备、贸易集市的叫卖声, 都是噪声的来源。而交通噪声是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噪声源。据有关部门统计,1990年 我国汽车有500万辆,在31个大城市的91.2%公路干线上,交通噪声超过70分贝(dB),噪 声超过75分贝的城市约占50%;有30%的职工长期在有害健康的噪声条件下工作;有40%的 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环境中生活(噪声标准规定,居民区白天噪声不超过45分贝,夜晚不超 过35分贝)。可见噪声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公害之一。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听力损伤及其连锁反应,有急、慢性(轻重)之分。危害 轻者表现为听觉疲劳,重者出现噪声性耳聋,原因是耳蜗的螺旋器发生退行性变化,毛细胞 退化或消失。噪声还可使人们的精神紧张,干扰思维,扰乱生活和工作秩序,降低劳动生产 率和学习成绩。值得重视的是,噪声对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往往产生不良影响。噪声还可 造成神经衰弱,脑电图改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血管紧张症,内分泌功能失调等。

(2)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影响环境的正常组合和性质发生改变所产生的某 种有害于人类健康的物质叫污染环境物或环境污染物。目前污染环境物的来源主要有三:即 生产性污染物、生活性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

生产性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工业生产中人工制取的化合物,目前已超过500万种 。其中有害化合物的年产量达400万吨。这些有毒物质进入环境后,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着人 类的健康和生存。诸如杀虫剂DDT、多氯联苯(PCB)等均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富集于人体和 生物体内,产生近期、远期或潜在性危害,甚至殃及子孙后代。

污染环境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危害也非常大,它可以侵袭人体的各 个器官,引发各种慢性病和癌症。现以污染环境物中最常见的化学污染物为例,大致描述其 在人体中的作用过程。

①毒物的侵入和吸收:环境中的化学污染毒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人体,也可 经过皮肤或其他途径进入人体内。空气中的气态毒物或悬浮的颗粒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由于呼吸道的各部分结构不同,对毒物的吸收和反应也不同。肺泡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总面 积很大(大约90平方米),故毒物由肺泡吸收速度特别快,仅次于静脉注射。大气中的悬浮 颗粒物能否进入肺泡是与颗粒的大小及水溶性有关。直径不超过3微米的悬浮颗粒物能进入 肺泡,而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大部分黏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壁上。水溶性较大的 气态毒物,如氯气、二氧化硫为上呼吸道黏膜所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很少进入肺泡,而水 溶性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则绝大部分能到达肺泡。

水和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粮食、蔬菜、水果等)经消化道进入人 体。

②毒物的分布和蓄积:毒物经过上述途径吸收之后,由血液分布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 毒物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情况不同,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其量随着环境污染进入人体内 的量而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叫蓄积。如铅蓄积在骨内,DDT蓄积在脂肪组织内。蓄积到一定 量便会使机体发生中毒现象。

③毒物的生物转化:环境毒物进入人体之后,除极小部分以原形排出外,其余的毒物都 要经过体内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使毒物发生改变,这称为生物转化。肝、肾和胃肠组织 等都具有使毒物发生生物转化的作用,其中以肝的作用最强。生物转化可使有毒物质的毒性 降低,起到解毒作用;也可使某些低毒物质转化为高毒物质,如1605农药在体内经过氧化成 为1600,毒性增大。

④毒物的排泄:毒物主要经过泌尿系统、消化道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毒物可随汗液 、乳汁、唾液等排出,也有的可在皮肤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到达毛发,脱离机体。有的毒物通 过胎盘进人胎儿的血液中,影响胎儿的发育,造成先天性中毒或畸胎。

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作用于人群时,由于年龄、性别、敏感性、抗体抵抗力、精神状态 等差别,故在同一环境中人群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如有的人无任何反应,有的人有轻微的 反应,有的人有明显的临床反应,甚至发生死亡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金字塔”式分 布(见图5—1)。

二、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1.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环 境中原有的成分或形态发生变异,环境质量下降,扰乱并破坏生态系统及其平衡,造成对人 体健康直接或间接乃至潜在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 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质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 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产 生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环境污染的产生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当某种 能造成污染的物质的浓度或其总量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危害作用。

当今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环境问题,有的属于全球性质,如温室效 应、酸雨、核污染等。一般说,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环境污染较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严 重,城市较农村严重。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增加,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环 境迅速恶化。如中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1)人口众多,对环境的压力很大,环境极易受污染和破坏;(2)工业企业的构成中小型居多。特别是环保设施欠完善的乡镇企业、街道工业的发 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3)能源以煤为主,对环境污染危害严重;

(4)经济欠发达,在一个很长时间内,国家不能拿出很多钱来治理环境污染;(5)环保科学及居民相关文化素质相对滞后,易造成政策上的失误和一些环保措施难 以推行。

2.环境保护

由于人类不加控制和无计划的活动,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使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有害 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现代环境问题已构成影 响健康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因此,环境保护已引起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1)环境保护及其内容:环境保护,顾名思义,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 破坏,就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更好地适合 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 利因素。当前环境保护的中心问题是防止和解决工业“三废”的污染,研究和防止自然环境 恶化,改善和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概括起来包括十二个方面的内容:①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防 治;②生活“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防治;③粮食、副食品等食物污染的防治;④ 农药残毒的防治;⑤地温、地热、地面下沉的防治;⑥水土保护、土壤污染的防治;⑦噪声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⑧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建立大自然保护区;⑨植树造 林、绿化环境,净化空气;⑩加强水域管理,保护水源;(11)搞好城乡环境规划;(12) 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管理环境。

(2)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环境是为了保证人类正常生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 件不受污染和破坏,保护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将保护环境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微小气候与健康

微小气候就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局部环境,如社区、家庭、办公室、学校、教室、公共场 所的环境和质量。

图书馆、阅览室、宿舍、教室的微小气候(气温、气湿、气流、辐射等)对体温调节有 直接作用,并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心理机能。研究表明,室温在20℃~30℃时最适合脑力活 动。室温在12℃以下,又无相应的保暖措施时,久坐后会产生寒战和四肢酸痛,难以进行阅 读。反之,当室温超过32℃时也难坚持学习。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温差大,各地学校防寒、 降暑的设施的条件尚难统一要求,这就要求大学生们自己能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着, 如气温下降时避免受凉感冒。如果相对湿度大,空气潮湿,再遇高温,不利于汗液蒸发,易 致中暑。反之,若相对湿度高,又遇低温,易致冻伤。气流有利于体热的释放,对于图书馆 、宿舍、教室等公共场所的空气净化有重要作用。但较强直接气流吹拂会引起不适,冬季不 利于保暖。绿化校园,建立舒适的微小气候条件,是改善校园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

图书馆、阅览室、教室、宿舍是人员密集之处,在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里,是 易受传染的地方。应注意开窗,保持室内通风。此外,书刊、索引卡、公共使用的物品等, 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成为疾病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据报道,书刊经2年借阅后,乙型肝 炎表面抗原(HBsAg)检出率为3.3%。有些大学生在阅读时用手指蘸唾液翻页,是不卫生 和不文明的举动,而且自身也很易感染一些疾病。大学生应重视预防以书刊为传播途径的疾 病传播。

4.绿化与健康

(1)绿化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城市绿化是在城内和城外进行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等 工作。绿化对保护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①绿化能调节空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从空 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阔叶树的叶子含叶绿素多,光合作用能力更强。②绿化可以 防尘和净化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林木对大气中的粉尘污染能起到阻滞过滤的作用。因为林木 的枝叶茂盛,能够减小风速,使大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沉降地面。城市大气中普遍含有二氧 化硫,而美人蕉、月季、丁香、菊花及银杏、洋槐等能吸收它,多种此类植物既能美化环境 又能净化空气,一举两得。③绿化可以减少空气中细菌的含量:绿化地带空气中的尘埃减少 后,细菌失掉了附着物,使细菌数相对减少。而且有些植物能分泌抗生素,如橙、圆柏、黑 核桃、法国梧桐等植物,都有较强的杀菌力。④绿化可以减少噪声:成片的树木能吸收阻挡 声音,树冠越大,防止噪声的效果越好。若沿着建筑物种植繁茂的树木能使街道的噪声减少 20~25分贝。

(2)绿化能改善局部地区的微小气候:①绿化能影响太阳辐射及辐射温度。②绿化能 调节气温:植物叶子表面可蒸发水分,从而吸收大气中的热量,因此绿化好的地区夏季气温 比绿化差的地区低3℃~5℃。相反,冬季因绿化地带树枝、树干和树叶在白天吸收日光的热 量,晚间又被慢慢散出去,所以冬季绿化区比非绿化区的气温平均高0.5℃~1℃。③绿化 能影响空气的温度:植物繁茂的树叶具有极大的表面积,在其生长过程中大量的水分被蒸发 。④影响气流:当气流进入森林地带时,会受到树干、树枝和树叶的阻挡,削弱风前进的力 量,使风速减弱。

绿化面积越大,环境质量越高,微小气候越宜人。另外,植物美的外形,叶子的明暗变 幻,花朵的鲜艳色彩和花草诱人的芳香等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心情愉快。 这些都有利于健康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减少疾病和延年益寿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 结果发现绿阴下的人群其生理反应良好,表现为脉搏次数减少,皮肤温度降低,自我感觉舒 适。绿化尤其对老、弱、病、幼等抵抗力弱者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因为绿化可以起到降尘、吸收各种工业毒气、削减噪声和杀菌等作用,所以流行病学调 查资料表明,绿化质量高的地区儿童患感冒、喉炎、气管炎、眼结膜炎和沙眼人数较居住在 绿化极差的地区中的儿童患病率低。

第二课 社会环境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