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采盐业
吐蕃时期,盐不但是吐蕃人生活中所必须的调味品,而且也是向外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如吐蕃统一前的女国,“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高原本身产盐丰富,有许多盐湖,有天然盐块可供开采,故吐蕃的采盐业和产盐量是比较可观的。
《蛮书》中记载有吐蕃人的制盐术,据载:“昆明城有盘池,比陷吐蕃,蕃中不解煮法,以卤咸池水沃柴上,以火焚柴成炭,即于灰上掠取盐也。”
显然作者认为吐蕃的制盐术不甚高明,吐蕃在高原本土,采的是盐湖中凝结的天然盐。
8.其他手工业
《旧唐书·吐蕃传》载松赞干布时期“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纸、墨之匠,并许焉”。可知唐朝的造纸、造墨技术也传到了吐蕃。自通弥桑布扎创造藏文起,在吐蕃王国藏文的使用日益普及,而对纸张、墨汁的需求量亦不断增长,仅吐蕃中后期翻译的佛经,就需要大最的纸和墨汁,供人们抄经使用。敦煌藏经洞所出《敦煌诸寺丁壮车牛役簿》中就有纸匠的记载,这些纸匠为吐蕃统治下的十三座重要寺院和吐蕃政府机构制造用纸。绘画用的各种颜料,也需要专门技术和专业人员来制造。
木器业,即用木料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木碗等,另外吐蕃尚有制油业等手工业,但因文献记载简略,难以一一论述。
吐蕃建国后,整个高原纳入统一轨道,更容易吸收周边的文化和技术,内地、天竺、西域等地的生产技术不断传入吐蕃,并大大促进吐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就是一个标志,这跟吐蕃统一前的藏族社会而言是具有划时代性的。由于社会生产的需要,社会分工更趋于精细,手工业者的队伍得到壮大,许多行业有了专门的匠人。虽然他们的地位低下,但生产技术有明显的提高,吐蕃时期无疑是藏族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
六、商业
吐蕃跃居亚洲中部,东临经济繁荣的唐帝国,东北为游牧民族生活的蒙古高原,北方是五彩缤纷的西域大舞台,西接阿拉伯帝国,南方是次大陆文明古国天竺,四境与当时世界上发达的地区相接。而吐蕃的武力曾一度进入或控制过其四邻的部分地区,吐蕃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可同多个地区进行商业贸易。
吐蕃境内的贸易路线纵横交错,在东部,丝绸之路中的青海道(古吐谷浑道),就是从陇右沿湟水到达西宁,绕青海湖从海西柴达木入西域,从祁连山口进入河西,反之吐蕃人从此道往陇右和河西诸诚贸易。吐蕃中叶后,直接统治河西、陇右、西域等地,吐蕃占据丝绸之路主干线达七八十年之久,东西贸易的大权掌握在吐蕃人手中。西北线,途经拉达克,北上达于阗、喀什、龟兹、北庭及河中府,另经小勃律、护密和巴达克山,往东可达安西四镇等地,往西北直抵粟特(萨马尔罕等地),通过此道可与阿拉伯联系,并可到达天竺西北部。“(当时)所有天竺的产品皆输入吐蕃,再从吐蕃输出到******各国……博洛尔(Blur)门藏,是吐蕃的一个省,与博洛乐(小勃律)边境相接。当地人主要是商人,住在帐篷与毡房中。”
南线翻越喜马拉雅山口从泥婆罗进入天竺,东南线可途经康区东部通往四川,经横断山脉的河谷地带,入南诏。
另丝绸之路中有“吐蕃道”,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后,唐蕃关系和好,有许多唐朝的求法僧人经吐蕃、泥婆罗直入天竺,当时有慧轮、道希、玄方、道方、道生、玄会、玄照等人,走过“吐蕃—泥婆罗道”,玄照还曾蒙文成公主送往北天竺。
后来此道逐渐衰落。
吐蕃向外输出的商品主要以畜产品和土特产为主,吐蕃的牲畜大量向外出口,唐蕃边界就有马市贸易,如《新唐书·吐蕃传》载:“吐蕃又请交马于赤岭,互市于甘松岭。”《唐蕃会盟碑》上也曾提到马市贸易,蕃马也是吐蕃向唐求婚、祝贺等时贡献的礼物之一。吐蕃的绵羊曾大群大群赶往南诏贸易,《蛮书》云:“大雪山,在永昌西北……往往有吐蕃至赕货易,云此山有路,去赞普牙帐不远。”
《蛮书》又载永昌城“西北去广荡城六十日程,广荡城接吐蕃界。”
同书卷七大羊条云:“铁桥接吐蕃界,三千、二千口将来博易。”可知绵羊是吐蕃的大宗出口商品,输往外地的商品尚有牦牛尾、天然矿物盐、硼砂、沙金、银子、各种药材、宝石、玉石等物品,还有我们在上面提到吐蕃著名的金银器,以及毛纺织品等。
吐蕃输往阿拉伯等地的最佳商品是麝香,甚至经过天竺、中亚、阿拉伯商人传到西欧,吐蕃的麝香在当时已名扬四海。麝香是具有多种神效作用的宝贵良药和高级香料,被人们视为稀世之宝。阿拉伯史家马苏第在《黄金草原》一书中对吐蕃的麝香赞不绝口,作者写到:“吐蕃麝香的优势是无可争议的,其原因有二:首先,吐蕃麂以熏衣香草和其他香料植物为食,而汉地的麂则啃吃不到吐蕃香草那样香的野草。其次,吐蕃人不冒险地把囊袋中的麝香取出,只是使之保留自然状态,而汉人则将其取了出来并欺诈性地从中加入血或使用另外一种伪造掺假的做法。”
作者还饶有趣味地介绍了吐蕃人猎取麝香的方法。由于吐蕃麝香质量佳,产量高,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颇受青睐,故有学者把青藏高原上的商道美其名为“麝香之路”。麝香也许是吐蕃传得最远的商品。另外输往天竺等地商品还有盐、绵羊等。
从外地输入吐蕃的物品也是五花八门,唐朝输往吐蕃的最重要的商品是丝绸,其次是纸张、墨汁、茶叶、工艺品等。李泌曾提到:“今吐蕃久居原、会之间,以牛运粮,粮尽,牛无所用,请发左藏恶缯染为彩缬,因党项以市之,每头不过二三匹,计十八万匹可致六万余头。”
这种故意用伪劣商品进行交换,并不光彩,但却反映出唐蕃间的贸易量是很大的。从当时的记载可知,唐蕃贸易中茶叶的分量并不大。从西亚、天竺输入吐蕃的物品有丝绸、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玉石、香料、佛教用品等。斯坦因在《古代中亚文化遗迹》一书中曾说:在吐蕃发现的遗物中,有很多具有花纹的丝织品,花纹中有些是印的,有些是织的,花纹图案的变化很多,这一点可以表示吐蕃商业的地位,吐蕃附近及其它许多地方在波斯萨珊王朝的时候,大概是中国与西亚之间的贸易重点。
表明吐蕃一度成为东西间交往的桥梁。近年来,在青海海西都兰的吐蕃墓出土的丝织品中的锦、绫、绢类,大多与产自中原地区的丝织品相同,也有产自中亚一带的含绶鸟锦。
吐蕃西面的大食发行银币、金币,东面的唐朝则发行铜币,发行货币的历史都很悠久。从目前所知的吐蕃史料中很难找到有关吐蕃货币的记载,有的藏文史书中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礼物是许多金币,但汉文史书中所载为黄金五千两,这显然无法证明吐蕃有货币的存在。吐蕃的贸易交换中最为重要的媒介物是银子,银子行使着货币的职能。银子在吐蕃十分流通,从法律文献可知,赔款、罚款、奖赏皆用银子,甚至人的命价也用银子计算,银子一般以两计。吐蕃同中亚、阿拉伯帝国的东部和天竺的贸易中,主要使用银子进行。除银子外,吐蕃盛产沙金,大宗交易上也使用沙金。吐蕃国内原始的物物交换方式十分盛行,如木简载:“尚经商赚赢利,以盐换酥油。”
七、交通
交通系统是统一政权赖以生存的首要设施,它是政治控制、军事行动所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也是发展商业贸易的重要条件之一。
青藏高原上纵横布满了无数个雄伟起伏的大山脉,深深的谷底又奔涌着亚洲著名的河流;高海拔地区则是银色的世界,亘古不化的冰川白雪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高原上还分布着大面积的荒漠、沼泽地,这一切使高原景色壮丽万千,但对于生存在这一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却给他们的相互间的交往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诸多不变。即使在今天,交通状况仍很不理想,许多地区,今人望而止步。吐蕃王国却井井有条地统治着青藏高原这个地理条件极其复杂的辽阔区域,并且争胜于高原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件奇迹,而吐蕃四通八达的驿站显然为维护其政权的运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吐蕃建立有完善的驿站制度,从吐蕃中心拉萨向四周辐射,《新唐书·吐蕃传》云“百里一驿,有急兵,驿人臆前加银鹘,甚急,鹘益多。”《旧唐书·吐蕃传》载:“西去蕃之列官约四驿,每驿约二百余里。”而《新唐书·地理志》更详细记载了从赤岭往西至吐蕃中心地带的沿途驿站,此道今所谓“唐蕃古道”,兹录如下:又西二十里至赤岭,其西吐蕃,有开元中分界碑。
自振武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栅,九十里至莫离驿。又经公主佛堂、大非川二百八十里至那录驿,吐浑界也。又经暖泉、烈谟海,四百四十里渡黄河,又四百七十里至众龙驿。又渡西月河,二百一十里至多弥国西界。又经牦牛河度藤桥,百里至列驿。又经食堂、吐蕃村、截支桥,两石南北相当,又经截支川,四百四十里至婆驿。乃度大月河罗桥,经潭池、鱼池,五百三十里至悉诺罗驿。又经乞量宁水桥,又经大速水桥,三百二十里至鹘莽驿,唐使入蕃,公主每使人迎劳于此。又经鹘莽峡十余里,两山相金山,上有小桥,三瀑水注如泻缶,其下如烟雾,百里至野马驿。经吐蕃垦田,又经乐桥汤,四百里至合川驿。又经恕谌海,百三十里至蛤不烂驿,旁有三罗骨山,积雪不消。又六十里至突录济驿,唐使至,赞普每遣使慰劳于此。又经柳谷莽布支庄,有温汤,涌高二丈,气如烟云,可以熟米。又经汤罗叶遗山及赞普祭神所,二百五十里至农歌驿。逻些在东南,距农哥二百里,唐使至,吐蕃宰相每遣使迎候于此。又经盐池、暖泉、江布灵河,百一十里渡姜济河,经吐蕃垦田,二百六十里至卒歌驿。及渡臧河,经佛堂,百八十里至勃令驿鸿胪馆,至赞普牙帐,其西南拔布海。
这段文字中记述有吐蕃的驿站十四个,基本上给我们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每驿间隔的距离不等,有些相距较远,可能其间尚有一些小驿站,作者所录属于招待使者规格较高的驿站。
凡吐蕃统治地区都有驿站的设置,吐蕃简牍上多有所载:“贪通向甲垅以上及突厥君门以下之驿吏悉诺等禀报:请求继续担任甲吾地方之译吏。”“鲁则泉之驿吏藏白梅,炊事人庐白布。”
“在新巴尔本……此侧……增设一所驿站……颁令于部落。”
吐蕃的驿站有着严密的管理制度,驿站设有驿丞、书吏等官员和服务人员,提供来往使者、官员等的马匹、口粮、住宿等,并传递有关政令、军令等方面的文书。敦煌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驿传文书,使我们对吐蕃的驿传制度有了进一步了解,文书从蛇年冬10月19日自温江岛宫盖印发出,送往瓜州军镇,另有带给当地官员的书信和物品。规定行经牧区时,贝玛驿站以东供应口粮面粉一合,酥油一两;行经农区时,麦秀驿站以东供应面粉四掬,酥油一两。要求“昼行五站,夜行四站,按规定一昼夜应行九站前往瓜州”。“所携加急信件宜妥加保管,驿站人员不得疏忽,逐站依次送行。不论昼夜,各驿站均应有专人加盖印章为证,按规定时限直接送达,不得枉道稽延;若加紧信件枉道延误而未如期送达,将予各驿站失职之驿丞、书吏、信札护送人以严惩。”
这样一站接一站,像接力赛一样,准确无误,使信件按时送到。木简中亦载:“从和阗驿站发给鄯善岸本书信:一天一夜要行五个驿站,此木牍迅速紧急送往高齐巴。木牍不能按时到达或有失误,依法惩办。”
“火速分驿站传送塘报,按顺序先后,不可错乱,若仍送不完,另派他人接替。”
可见失职人员要受到严厉的制裁。
吐蕃传递文书军令的人员有一系列名称:信使、急使、探马、驿人、飞鸟使、护送骑士、传令使、使者、急脚、行人、送信使、急件等。关于飞鸟使,在汉文史书中也有记载,《新唐书·吐蕃传》云:“语方已,会飞鸟使者,召其军还,遂引去。飞鸟,犹传骑也。”《册府元龟》亦云:“其驿以铁箭为契,其箭长七寸,若急驿,脯前加著一银鹘,更急,其鹘至十二三。”
因信使携带银鹘而取名飞鸟使。
奔驰的驿骑传递着王国下达的诏书指令、信函、军情等,有些写在木简上传递,如“塘报驿传之背子,约有满满十七背”。“从甲玛往悉那都交付之塘报驿传大小木牍……”。
最高决策机构的政令准确地传达给远隔千万里的地方官员、军事统帅,同样各地和邻国的信息情报,源源不断地通过驿站飞速地传到王国的心脏,从而大大缩短了吐蕃中央与各地在空间上的距离。
建立驿站的同时,必须改变交通设施,使沿途畅通无阻,为此吐蕃修筑道路,“度悉结罗岭,凿石通车,逆金城公主道也”。
而最显著的是吐蕃在许多河流上架设桥梁,据上引《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可知唐蕃古道的河流上都建造有桥梁,吐蕃还在黄河上建造过多座桥梁。吐蕃桥梁的种类有藤桥、铁桥、木桥等,吐蕃通往中亚的婆夷河桥,是吐蕃人用一年时间建成的藤桥。吐蕃为了经营云南地区,打通西洱诸蛮,在漾水、濞水上以铁索架桥,即吐蕃铁桥,极负盛名。吐蕃很重视桥梁的建设,而这一座座桥梁使吐蕃人得以冲破自然阻隔,争胜于域外。
吐蕃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马、高原之舟——牦牛、沙漠之舟———骆驼,还有毛驴、绵羊、皮舟等。
总之,吐蕃出色的驿站系统,使政令畅通,方便和保证了军队的行动,给商队和行人提供了便利,极大地加强了吐蕃与外地的交往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