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吐蕃史稿
2704300000015

第15章 赤德祖赞时期的吐蕃(2)

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威名甚盛被任命为吐蕃大相,河西节这次会盟,唐朝一方的盟文内容是:“维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壬申,舅甥修其旧好,同为一家。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已后,景龙二年,重为婚媾熏金城公主因兹降蕃。自此以来,万事休帖。间者边吏不谨,互有侵轶,越在遐荒,因之隔阂。今遵永旧,咸与维新,帝式藏用,不违厥旨。因以示赤岭之外,其所定边界,一依旧定。为封守,为罗斥候,通关梁。大矣哉,皇天无私,惟圣作。故违圣者逆也,所以降雷霆之威;率圣者顺也,所以渐云雨之施。休咎之理,顺逆之由,若斯之明矣。昔先帝含弘,爱主从聘,所以一内外之礼,等华夷之观,通朝觐之往来,成舅甥之宴好,则我先帝之德,不可忘也。顷者,瓜州之役,宥而不讨者,盖舍之先迷,而归之畜复,夫恃安则逸,逸则弃礼,弃礼则忘信,忘信者暴蔑之心生也。故春秋时人,忘盟誓之典,有如曰,有如河。我之今曰,罔不稽古,幽蕃臣魁渠,实曰警戒,无或背淳德,习凶梗,侵扰我河湟,窥视我亭障;无或恣业,惊驰咆哮,剽掠我牛马,蹂践我农穑。汉家军领亦不得兵马相侵,我家用不掩袭尔城守,覆坠尔师徒,雍塞尔道路,烟灭尔部落。不以兵强而害义,不以为利而弃言,则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信也。司隔慎盟群祀,莫不听命,然后定正朔,宜百福,偕尔命祚,泱泱乎仁寿之风矣。休哉!法尚一正,无二正之极,尔惟代好,弥永年,忠于人则信于神,俾我唐受天疆之福。尔亦荷有永之谋,用怀尔远人,不宝尔远物,至圣之仁也。铭曰:‘言念旧好,义不忒兮。道路无壅,烽遂息兮,指河为誓,子孙仁兮。有渝甚诚,神明殛兮!’载《全唐文》卷990“定蕃汉两界碑”。

度使萧嵩使用反间计,造谣悉诺逻恭禄与唐朝潜通,赤德祖赞赞普不明真相,杀悉诺逻恭禄。赤德祖赞无故诛杀名将,造成吐蕃史上的一大冤案。悉诺逻恭禄冤死,吐蕃军队又缺乏机智多谋的将才。而唐朝为了对付吐蕃,不断增加兵力以加强防守。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729年(开元十七年)吐蕃发动几次攻势,都遭到失败,唐朝军队乘胜攻克吐蕃的大漠门城、石堡城,焚毁骆驼桥,拓境千余里。吐蕃在河南的势力受到打击,赤德祖赞遂派人与唐议和。唐朝也因连年用兵,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百姓贫困,故同意与吐蕃议和,派皇甫惟明等入蕃商谈。赤德祖赞见到唐使极为高兴,当即派吐蕃著名的外交使臣名悉猎使唐,赤德祖赞将战争的罪名归到双方的边将身上,而表示自己有和好的诚意,提出唐蕃义同一家。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经过磋商,双方在赤岭立碑,刻盟约其上,规定以赤岭(青海湟源日月山)为界,互不侵犯,友好相处。并告诉双方的边将要遵守盟约。

经赤岭之盟,河湟一带的战争暂时趋于平息。但并未带来永久的和平,原因是一部分边将总是寻找机会发动战争,迎合君王的好胜心,以此获取财富和功名。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向吐蕃守将乞力徐提出现今两国和好,如同一家,何必在边境置兵,妨碍百姓的生产,不如双方都罢去边守。

乞力徐言:“公忠诚,无不可,恐朝廷未皆信,脱掩吾不备,其可悔?”

崔希逸再三请求,乞力徐方表同意,二人杀白狗为盟。自此吐蕃放松警惕,青海湖一带牛羊被野,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崔希逸的部将孙诲却上奏朝廷说吐蕃无备,可发兵袭击。玄宗派内给事中赵惠琮审察事宜,赵惠琮等矫诏崔希逸发兵。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崔希逸袭击青海湖周围的吐蕃牛羊,乞力徐只身逃走,战火重新点燃。赵、孙等人受到玄宗的厚赏。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吐蕃进攻河西,被崔希逸击退。唐军还攻下吐蕃新城,改名威戎军(青海门源县),不久崔希逸因受良心谴责郁郁而终。此时赤岭的石碑亦被唐军推翻。阴历7月,唐鄯州都督杜希望夺取吐蕃河桥,在河旁筑盐泉城(青海循化县),吐蕃三万人马前来攻打,未能取得成功,唐于盐泉置镇西军。公元739年,战火纷纭之际,极力维持唐蕃和好的金城公主去世。

吐蕃又攻打白水军(青海大通县西北)、安人军(青海湟源县西北)。公元741年阴历6月,据《通鉴》(卷214)说吐蕃四十万攻安人军。阴历12月,吐蕃占领达化县(青海贵德县东),屠杀无辜,又打败盖嘉运,攻下石堡城。公元742年(天宝元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打败吐蕃莽布支的三万人马。公元743年(天宝二年),皇甫惟明率军西征,攻破达化县的洪济城,接着兵临石堡城下,唐蕃展开对石堡城的争夺战。公元745年(天宝四年)吐蕃打败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于石堡城下(青海日月山附近),打死其副将诸葛利。公元747年,玄宗想让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攻石堡城。王忠嗣乃唐之名将,其父王海宾战死于洮河战役,忠嗣自幼养于宫中,年长至河西军中效力,以善战勇敢闻名。后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兼朔方、河东节度使,一人佩四将印。但他不赞成攻取石堡城,王忠嗣提出非死伤数万人不能克,认为所得不如所亡。而唐将董延光却主动请求,要攻石堡城,正合玄宗心意,玄宗让王忠嗣分兵协助。但王忠嗣不尽全力,董延光没取得成功,遂告发王忠嗣阻挠军计,玄宗贬王忠嗣为汉阳太守,由王忠嗣的部将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是突厥哥舒部人,善使枪,为王忠嗣麾下骁将。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哥舒翰筑神威军于青海,又在青海湖龙驹岛上建应龙城,有效地阻挡了吐蕃的进攻。公元749年(天宝八年),陇右节度使勇将哥舒翰率六万人马攻石堡城,石堡城三面险绝,只有一条路可通,吐蕃以数百名士兵把守,用檑木滚石阻挡唐军。哥舒翰进攻数日不克,战争进行得非常残酷,最终用数万唐兵死伤的代价才攻下石堡城,俘获吐蕃四百余人。哥舒翰又命二千人驻守龙驹岛(青海湖海心山),但冬天结冰时,被吐蕃大军围歼,唐以石堡城为振武军。自此河湟一线因哥舒翰的锐意经营使吐蕃处于守势。公元750年(元宝十九年),唐将王难得攻击吐蕃,克五桥、树敦城(青海共和县东南)。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哥舒翰出击吐蕃,唐军再次攻克吐蕃洪济、大漠门等城,占领九曲地。第二年在九曲之地,唐置洮阳、浇河二郡及神策军。高适《九曲词三首》中云:“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沙取封侯。青海至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颂扬了哥舒翰取得的胜利。

四、争夺勃律与吐蕃在中亚的活动

吐蕃的四周扩张中西域是其重要目标之一。在赤都松赞普消灭噶氏家族熏内政交困时熏同西域仍是藕断丝连。公元699年,一位吐蕃的盟友———突厥可汗到达吐蕃,第二年吐蕃又送他回故里,但因吐蕃自顾不暇,未给流亡的可汗以有力的支援。赤德祖赞时期,随着吐蕃内部的稳定,吐蕃又利用早期打下的基础和亲蕃力量,又在西域开始活跃起来。公元715年(开元三年),吐蕃与大食联合立阿了达为费尔干纳王,发兵攻打拔汗那部(古代乌孙部),拔汗那王(即原费尔干纳王)不支,向唐安西都护求救,唐朝军队向龟兹西征数千里,击败阿了达,阿了达逃入山谷。这次事件意味着沉寂多年的吐蕃又出现在中亚舞台上,而且跟大食有着某种程度的默契。吐蕃与唐的北庭都护间也有摩擦,“(开元)三年二月,郭虔为北庭都护,累破吐蕃及突厥默啜。斩获不可胜计,以其俘来献。”

默啜是后突厥汗国的可汗,又称阿波干可汗,名环。这段记述表明吐蕃与后突厥汗国间有着频繁的交往。吐蕃只要有利于自己势力的展开,就愿意跟许多西域部族结交。

八世纪初原属西突厥的突骑施逐渐强盛,在碎叶川(楚河流域)、伊丽水(伊犁河流域)分建大牙与小牙,吐蕃跟突骑施也发生密切联系。公元717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大食为谋取安西四镇,向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发动了一次攻击,但没有取得成功。公元720年,后突厥汗国的使者到过吐蕃。

我们已经提到,吐蕃主要是假道小勃律、护密等国,深入帕米尔地区。这些地区小国林立,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这些小国也是唐、吐蕃、大食等强大帝国的争夺的对象。赤德祖赞时期,吐蕃和唐对勃律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

勃律有大小之分,具体方位据史载:大勃律,或曰布露。直吐蕃西,与小勃律接,西邻北天竺、乌苌。地宜郁金。役属吐蕃。

小勃律去京师九千里而赢,东少南三千里距吐蕃赞普牙,东(应是西———引者)八百里属乌苌,东南三百里大勃律,南五百里固什蜜,北五百里当护密之婆勒城。王居孽多城,临娑夷水,其西山颠有大城曰迦布罗。

据慧超《往五天竺国行记》,勃律最初并不分大小,后因吐蕃兼并,勃律王迁徙而居,辖地缩小,遂称为小勃律。从上述记载可知,勃律大致在今阿富汗以东,克什米尔以北地区。小勃律是吐蕃入中亚的要道和捷径,吐蕃曾对勃律言:“我非谋尔国,假道攻四镇尔。”

吐蕃在噶氏时期一般从勃律出兵西域。唐朝为保证安西四镇的安全,也十分重视对勃律的经营,视勃律为其西门。唐玄宗时小勃律与唐的关系密切,开元初小勃律王没谨忙到过长安,唐玄宗待如儿子一般。唐于小勃律境置绥远军。小勃律亲唐自然成为吐蕃兵团进军中亚的阻挡,于是吐蕃采取军事进攻。公元722年,吐蕃军队攻入小勃律,攻克九座城池,没谨忙向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求救,张孝嵩派遣张思礼率精锐四千人支援小勃律,同没谨忙夹击吐蕃军队,蕃军败北。自此,从西面入中亚的交通被切断,吐蕃势力受阻。

然而吐蕃进入中亚的意图从未放弃,这既关系到各种政治利益,又关系到经济利益,因而不断寻找着机会,吐蕃又尝试了一下从河西回攻西域的战略。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吐蕃著名大将悉诺逻恭禄经瓜州战役后,从河西直入西域,进入塔里木盆地,阴历闰9月,同突骑施首领苏禄一道围攻安西,虽然未取得很大成功,但吐蕃兵团这次纵横西域的远征是十分壮观的。此年吐蕃还想联合突厥来击唐,但后突厥汗国的毗伽可汗(骨咄禄之子)将吐蕃送往突厥的密件交给唐朝,“吐蕃之寇瓜州也,遣毗伽书,欲与俱入寇。毗伽献其书。上嘉之。听于西受降城为互市”。此时后突厥汗国与吐蕃间的关系没有以前密切,但突骑施与吐蕃的关系仍非同寻常,公元732年(开元二十年),大食、突骑施的使者到达吐蕃。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吐蕃的一位公主卓玛类嫁给突骑施可汗苏禄。《旧唐书》亦载:“突厥及吐蕃亦嫁女与苏禄。”

唐朝以皇帝名义致书吐蕃赞普,谴责吐蕃与突骑施联姻。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突骑施进攻安西和北庭,而吐蕃借机攻打小勃律。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吐蕃论结桑东则布进军小勃律,吐蕃大军压境,小勃律国王苏失利俯首投降,吐蕃再次打开通往中亚的道路,取得重大胜利,帕米尔地区的二十余国皆臣服吐蕃。为了加强对小勃律的控制,吐蕃采取联姻,吐蕃的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

“龙年(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公主赤玛禄嫁小勃律王。”

帕米尔地区处于吐蕃势力范围之内,唐朝对吐蕃攻占小勃律一事提出抗议。吐蕃力量并未进一步深入唐朝统治的西域,是因河湟地区战争连绵不断,唐朝的攻势猛烈,吐蕃全力抵挡,使吐蕃缺少充足的时间和兵力。唐朝对吐蕃势力涌进帕米尔高原不能等闲视之,前后派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言三次征讨,均遭失败。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唐玄宗命安西副都护高仙芝(高丽人)出兵小勃律。高仙芝组织步骑万余人的精锐远征军,从安西出发,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跋涉,首先攻下吐蕃的连方堡,向小勃律发动突然袭击,俘虏国王和吐蕃公主,砍断吐蕃军前往小勃律必须通过的婆夷河藤桥,这座桥需用一年的时间方能修成。当吐蕃援军匆匆赶来时,战马嘶鸣,却只能隔河相望。高仙芝出色的远征过程在新旧唐书《高仙芝传》中给予了精彩而详细的记述。唐改小勃律国号为归仁,“置归仁军,募千人镇之”。苏失利和妻子被带到长安,唐朝授苏失利为右威卫将军。高仙芝的胜利震动了处于大国夹缝中的中亚各国,吐蕃势力受到挫折。公元750年,高仙芝又攻破亲吐蕃的曷师国,擒其国王勃特没,又擒获突骑施可汗。但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在怛罗斯河战役中被大食军队打败,使高仙芝的远征奇功打了折扣。

公元753年唐朝讨伐始终处在吐蕃统治下的大勃律。唐、吐蕃、大食争夺中亚的局面仍未改变。赤德祖赞执政时期,吐蕃一直是争夺中亚的重要力量之一,虽然遭遇过挫折,但吐蕃从未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