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吐蕃史稿
2704300000014

第14章 赤德祖赞时期的吐蕃(1)

自噶氏家族消失于吐蕃的政治舞台后,赤都松赞普大权在握,他办事果断沉稳,然而他的统治生涯却充满艰辛。因钦陵自杀,赞婆等降唐,吐蕃失去优秀的军事统帅,人才凋落,几次对外战争都遭到失败,吐蕃对外扩张的节奏缓慢了许多。公元700年(唐久视元年),吐蕃大将莽布支攻凉州(甘肃武威市),唐曾让赞婆住凉州洪源谷,吐蕃这次出兵也有讨伐噶氏之意。吐蕃军队中因许多贵族子弟参战,衣甲鲜明,但莽布支不习军事,在洪源谷被唐将唐休打败,唐休斩吐蕃副将二人、首二千五百级。

公元702年(长安二年),赤都松亲率万余人攻悉州(四川黑水县东南),被都督陈大慈击退。赤都松转而采取和平外交,公元703年(长安三年),向唐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为礼求婚,武则天答应了吐蕃之请。此年,赤都松亲征蛮地(云南境内)取胜。公元704年(长安四年)蛮地等处发生叛乱,赞普亲率军征讨,不幸卒于军中,时年29岁,赤都松英年早逝。王位由赤德祖赞继承,吐蕃历史跨入了赤德祖赞时代。

一、太后摄政和金城公主入蕃

公元704年春赤德祖赞生,秋天父王赤都松去世,不到一岁的王子被立为赞普。芒松芒赞的妻子,赤都松的母亲赤玛类扶持着其孙,《大事记年》从公元700年起就有太后赤玛类居于何地的记载,如公元702年条:“母后驻于温江朵,议事会亦在温江朵召开,颁布木牍大法。”

赤都松时期赤玛类已经参与政事,赤德祖赞年纪幼冲,吐蕃王朝的大权掌握在太后赤玛类手中,这位吐蕃史上惟一当政的女性,决定着吐蕃王国的命运。赤都松为平息叛乱而去世,时吐蕃国内危机四伏,内外交困。公元705年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发动叛乱,赤玛类当机立断派出军队杀诸叛臣于那拉山顶。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属国泥婆罗境内也发生类似的动荡,一位担任泥婆罗国王的吐蕃王族成员(《大事记年》称其为“赞普兄”)被迫引退。赤玛类任命莽布支拉松为大相,不久这位大相犯罪又被罢免,又任命韦乞力徐尚年为大相。可是另一个属国悉立境内也发生反叛事件,关于悉立,《册府元龟》(卷960外臣部土风六)载:“悉立国在吐蕃西南,户五万,胜兵五万人。其地有城邑村落,咸依谷间。……羁事吐蕃,自古未通中国。”太后当政,赞普年幼,再加剪除噶氏家族时,吐蕃大伤元气,缺乏军政人才,政权不稳固,属部的反叛在所难免。公元706年大臣洛·都舒受到惩罚,此时吐蕃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显得很激烈。赤玛类稳固内部的同时,向唐派出使者求婚,继续奉行赤都松时期的联姻政策,此年唐中宗下诏以自己的养女即雍王守礼的女儿年仅14岁的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公元709年(景龙三年)吐蕃平定了悉立的反叛,俘虏了悉立国王。因吐蕃的政局基本上稳定,遂于此年派遣瑟瑟告身的大臣尚赞咄、尚钦藏等千余人的庞大迎亲队伍向长安进发。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唐派左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唐中宗和群臣亲送至始平县(陕西兴平县),改始平县为金城县,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中宗对吐蕃使者泪流满面地说金城公主年幼,为国家大计,今割慈远嫁,不忍离去。并让群臣作诗以别,其中刘宪写道:“外馆逾河右,行营指路歧。和亲悲远嫁,忍泪泣将离。旌旆羌风引,轩车风月随。那堪马上曲,时向管中吹。”

唐朝君臣吟诗作别,使整个场面显示出悲哀的情调。按《大事记年》,这时吐蕃的赞普赤德祖赞仅七岁,吐蕃却在冠冕堂皇的礼节中为他迎娶大唐的公主,联姻的政治意义昭然若揭。唐朝人似乎不了解吐蕃的真实情况,《旧唐书·吐蕃传》载赤德祖赞是七岁登位的,至此已经十四岁了,因而很可能吐蕃人向唐朝有意隐瞒了赞普的年龄。吐蕃人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大唐的公主,以此联姻的声誉缓和国内的紧张局势,转移人们的视线。而唐朝出嫁一位女子来达到安边息战,“则边土宁宴,兵役用息”,何乐而不为!故和亲诗中赞“谋臣计画多”。

金城公主的嫁妆甚丰,“赐锦缯别数万,杂伎诸工悉从,给龟兹乐”。公主到吐蕃后,“自筑城以居”,公主单独居住,似乎也说明赤德祖赞尚未到成婚的年龄。金城公主的远嫁是唐蕃关系史上的一件盛事,是双方友好的象征,当然这更符合两族人民希望和平生活的心愿。据《唐大诏令集》(第42卷),公元711年(睿宗景云二年),唐朝向吐蕃派出使节,向金城公主通告,唐睿宗正式决定把她过继为女儿。

公元712年太后赤玛类去世,她平息了吐蕃一系列的****,同唐朝联姻,友好相处,保住了她孙子的王位,使吐蕃趋于安宁,赤玛类是吐蕃历史上一位颇有建树的女性。这年给赞普上尊号“赤德祖赞”,原名野祖茹。

二、内政建设

赤玛类去世,小赞普还尚未长大成人,吐蕃朝纲由大相乞力徐等人主持,对吐蕃的内政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公元713年(玄宗开元元年)划定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这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提高了牲畜安全过冬的能力。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放逐仲巴岛彭工,公元717年(开元五年)又放逐了车骑长尚赤聂年洛,对不忠之臣给予严厉打击,当然这也可能属于贵族间的权利或派系斗争。这年又清查了“岸本”所属户口册。公元718年(开元六年)于塔波境立红册木牍制。吐蕃早期由于纸张缺乏,有关重要的档案,如户籍、兵丁名册、税收、账目等均载于木简上,作为征调、收税等之依据,甚至吐蕃末期也大量使用木简。据《大事记年》赤德祖赞时吐蕃各处纷纷建立红册木牍制,旨在加强赋税的征收,劳役兵丁的征调,也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公元721年(开元九年),大论乞力徐与尚赞哇热、绮力布藏诺匝三人身死,韦·绮力心儿藏热被任命为大相,建立岸地及大河上下全部大红册木牍。公元722年(开元十年),清查统计宫廷费用之盈亏数字。公元723年(开元十年),赞普驻于泥婆罗,罢岸本朗·卓聂赞恭禄和森科·没陵赞蒙穷二人。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赞普巡视北方,并行猎,以猎取野牦牛为乐。至此我们可以感到这位赞普已逐渐成熟,开始能行使他的权力了。

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大相绮力心儿藏热去世,赤德祖赞流放了森科·门穷,任命埃·芒夏木达则布为大相。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将八名岸本减裁成四名,限定岸本的职权范围,简便了某些臃肿的官僚机构。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赤德祖赞巡视青海吐谷浑地区,据《大事记年》,赞普对大部分吐谷浑人行赏。赤德祖赞的宫帐移到吐谷浑地区,恐与唐蕃战争有关,也可见赞普宫帐移动的范围之大。吐蕃的公主曾下嫁吐谷浑王,此时的吐谷浑王正是吐蕃公主所生,所以称为外甥吐谷浑王。刚上任不久的大相去世,赤德祖赞任命韦·悉诺逻恭禄为大相,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悉诺逻恭禄获罪,汉文史书中说这是因唐朝施反间计所致。任命没庐·穷桑倭儿芒为大相。

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清查吐蕃本土四如的绝嗣户数,这也显示了吐蕃王朝已有较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征集吐谷浑的青壮兵丁。

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赞普巡视“毕”地。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赞普又以政务出巡边防,目的都在于加强对边境属部的管理。

公元742年(玄宗天宝元年),罢许布孔松之官职,令朗·卓孔赞接任。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清点各地方军丁白册,并将赞普诏令从红册木牍移到黄纸册上。造纸术在松赞干布时期,从唐朝传到了吐蕃,《大事记年》的这条记载,是目前我们见到的吐蕃使用纸张的最早记载。

公元745年(天宝四年),罢尚哲恭和森哥·彭拉结两位大臣之职。

公元746年(天宝五年),下令对东岱(千户)中垦荒之差民另行对待,并下诏令,严告各官员减免平民欠交的赋税。

公元747年(天宝天年),制定划分农牧区的各项制度。

赤德祖赞度过重重难关,终于稳固了王室的地位,行使了赞普的权力。他的一系列成功的内政建设,使吐蕃王国更向强盛迈进。

三、东部的战争与和平

吐蕃的东部今甘、青一带是吐蕃与唐朝交战最为频繁的地区。对吐蕃来说,有其地理上的便利,攻可进,退可守。对唐而言河西走廊是其经营和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历来又以河西走廊来隔断羌胡间的联系。至唐时河西大道上各族商旅不绝,来来往往,形成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时期。吐蕃一旦占领河西,则不仅威胁唐在西域的统治,还可获得丰厚的商旅税收。因而河湟、河西一带吐蕃与唐朝间历来连年征战,赤德祖赞时期也是战争与和平相伴随,战火从未熄灭。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吐蕃贿赂护送金城公主的使者、鄯州都督杨矩,以作为公主汤沐邑之名求取河西九曲。杨矩遂上奏,唐朝同意将九曲地划给吐蕃。九曲之地水甘草良,是天然牧场,吐蕃于此设洪济(青海贵德县西)、大漠门(青海共和县东南)等城守卫,此地成为吐蕃东进的根据地。

公元714年(开元二年),吐蕃大臣坌达延写信给唐朝宰相,请求唐派解琬至河源划定边界,解琬遂带神龙二年盟文前往河源定界。解琬曾上书认为吐蕃有图谋。阴历6月吐蕃派尚钦藏使唐,带去会盟的盟文,但不久会盟的协议成为泡影,也许吐蕃深感不如意。阴历8月吐蕃大将坌达延、大相乞力徐率十万众进入临洮(甘肃岷县)、兰州(甘肃兰州市)、渭州(甘肃陇西县东南)境内,大掠唐朝皇家军马。吐蕃从九曲之地攻打唐朝,挑起事端,杨矩惧而自杀。阴历10月吐蕃军队又攻入渭源(甘肃渭源县东北),唐玄宗命薛纳为陇右防御使,率大军攻打吐蕃,双方于洮河流域展开大规模会战。薛纳屯军武街(甘肃临洮县东),坌达延十万众驻扎在离武街十二里的大来谷(甘肃临洮县东南)。唐陇右群牧使王睃选勇士七百人,至吐蕃军后方五里处鸣鼓角,惊扰吐蕃军,坌达延部受到唐军前后夹击,遂败退。复又战于长城堡(甘肃临洮县北),双方鏖战,战场上尸体成堆,洮河为之不流,吐蕃损失一万七千名官兵和无数的马牛羊,最后吐蕃退却。唐朝毁去吐蕃在九曲一带建造的城堡和黄河桥。此后,九曲一带战火连绵。《通鉴》言:“(吐蕃)自是连发犯边。”唐朝为防御吐蕃在河湟地区的军事攻击,置陇右节度使(治鄯州),统辖鄯、秦、河、渭、兰、临、武、洮、岷、廓、叠、宕十二州。

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吐蕃向松州发动一次攻势,但被都督孙仁献击退。阴历8月吐蕃求和,唐朝派人给吐蕃赞普、金城公主等送去锦帛等礼物。

公元717年(开元五年),吐蕃又遣使者请和,金城公主亦上书呼吁和平,云:金城公主奴奴言:“季夏极热,伏惟皇帝兄御膳胜常。奴奴甚平安,愿皇帝兄勿忧。此间宰相向奴奴道,赞普甚欲得和好,亦宜亲署誓文。往者皇兄不许亲署誓文,奴奴降蕃,事缘和好,今乃骚动,实将不安和。矜怜奴奴远在他国,皇帝兄亲署誓文,亦非常事,即得两国久长安稳,伏惟念之!”

吐蕃东进受挫,一再提出和平要求,但处于盛世的唐朝玄宗皇帝好大喜功,唐朝边将亦不断攻掠吐蕃。此年阴历7月,陇右节度使郭知运进攻吐蕃获胜,献俘于京师,被分到诸州为编户,玄宗高兴地言道:“览今献捷,深用嘉焉。”

次年(公元718年),郭知运又率军于夜晚对九曲地方发动突然袭击,获得大量的吐蕃精甲、名马和牦牛,玄宗下诏将战利品分赐文武官员。

唐蕃战争中的受益者往往是统治阶级。阴历11月吐蕃派使者要求重新盟誓。公元719年,吐蕃又派使者要求皇帝亲署誓文,玄宗以过去有和约为理由而予拒绝,但玄宗和皇后给吐蕃君臣送去丰厚的礼品。此后几年,在河湟地区,兵革不兴,保持了一段和平时期。

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战端重起,陇右节度使王君大首先进攻吐蕃,并把俘虏送到长安献捷。公元726年(开元十五年)冬,吐蕃大将卫·悉诺逻恭禄出兵大斗拔谷(祁连山扁都口隘路),围攻甘州(甘肃张掖),焚烧村庄。王君大避吐蕃锋芒不战,时天降大雪,悉诺逻恭禄率兵撤退,从积石军(青海贵德县西)西归。

王君大派遣间谍烧毁路旁牧草,悉诺逻恭禄军至大非川欲要休整,但牧草皆尽,马死过半。而王君大率部跟踪于后,度过结冰的青海湖,向蕃军发动攻击,时蕃军主力已度过大非山,湖滨只有辎重和疲弱之士,王君大大掠而归,受到玄宗的嘉奖。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阴历9月,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再次进入河西,攻下瓜州城(甘肃安西县东南),俘虏唐刺史田元献和王君大的父亲,毁瓜州城,让僧人至凉州给王君大传话,言:

“将军常以忠勇许国,何不一战”。史载王君大“登城西望而泣,竟不敢出兵”。吐蕃军又攻常乐(甘肃安西县南)、长门军(甘肃玉门市北)、安西等地而回。悉诺逻恭禄对唐朝的情况也比较热悉,攻打瓜州一方面为了掠取唐朝储存在瓜州的转运物资,一方面为了抓住王君大之父。瓜州战役吐蕃获利很大,敦煌吐蕃文献载:那时唐廷疆域十分辽阔,北方的突厥诸部也归属唐朝,大食以下均属唐之疆土。唐廷从“兑巧(上方)”取来的众多宝物,原先储存在瓜州城,吐蕃攻占后将其全部接收,上层仕人因之得到许多财宝,属民黔首也普遍获得上好唐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