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2701600000017

第17章 讲求智慧的男子(1)

男子气概包括,也需要一定的智慧,有思想的人很少不同意这个看法的。但是,男子气概与智慧之间的联系不容易把握,激发了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进行的活跃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智慧是什么意思呢?是抽象的、纯智力的学术激情吗?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哲学家们庞大的冥想型哲学思辩和形而上的说教吗?是自然科学家们为越来越清晰地了解这个宇宙而进行的探索,是纯数学美丽的复杂,是逻辑学家珠宝商一样的准确度吗?或者,智慧是不是某种更深遂,更广博的东西?

本章的读物从各个角度检讨智慧的问题。记住这一点也许有所帮助:“智慧”这个词所指的是一种品德,不同于像“聪明”或“精明”这样有智力内涵的词。亚里斯多德说,年轻人可以成为聪明的形而上学者,或成为一名数学家,但他们缺少对于世界的足够多的经验而在公共事务、家庭关系和道德行为中显出智慧来。智慧跟聪明或有头脑不同,它暗示人的性情,这样的人经过时间的检验,受过时间的磨难,经受过逆境的打击,但也因为经验而得到真知灼见,因此而变得坚强。亚里斯多德的结论是,幸福的最佳配方包括思辩能力与积极品德的平衡,他的这一说教织就了一根金线,贯穿于各个时期就男子气概的意义而进行的各种思考。

我们在本章探索的正是这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智慧:在处理与身边其他人的事务中显示出智慧来是什么意思?一个人开始自我意识和精神进化的内心之旅,思考一生的艰难困苦与失望、运气逆转与回报时是什么意思?

加图观察到,有智慧的人向愚蠢的人学习的东西,远远超过愚蠢的人向有智慧的人学习到的东西,因为有智慧的人避免愚蠢者的错误,而愚蠢的人很少从聪明人的例子当中受益。聪明与愚蠢者之间这种明显的差别在我们的民主时代并没有重要的席位,但是,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却会得到反复验证。我们知道是聪明人的那些人,他们会从生活能够提供的各个来源吸取经验教训:他们的长者,他们的同事,他们的家庭和亲人——总起来说,他们会从例子当中学习。有智慧的人谨慎小心,深思熟虑,凡事不妄下断言,并不拿所有事情信以为然。在他的品德当中,有一种思想开放的执着,还有超越当前状态中传统智慧的观察能力。如梭罗所说的:“最聪明的人从不说教,他没有什么图谋,苍天之下他看不到椽子,更看不到蜘蛛网。那是明净的天空。”智慧更多与学习的欲望相关,而跟对自己的判断力盲目的信任无关。有智慧的人从来不拿自己的看法与确定的、不易改变的真理混为一团。从这个意义上看,智慧与智力上的克制有内在的关系。托马斯·杰佛逊写道(回应苏格拉底的观点):有智慧的人最清楚自己有哪些弱点和毛病,因为他明白自己所知甚少。

——

善于处事的智慧男子

智慧哪里寻?

摘自戴奥真尼斯·雷厄第鸟斯《哲学家的生活》

格里拉斯之子色诺芬是雅典公民,属于厄奇亚人。他是个相貌堂堂的男子,但又具备非同寻常的克制能力。有故事说,有一次,苏格拉底在狭巷与他相遇,并伸出拐杖挡住他的去路,问他去哪里可以买到不同的食品。色诺芬说了,苏格拉底又提出一个问题,说:“人去哪里可以成为良善和值得尊敬的人?”色诺芬大感困惑,答不出来。苏格拉底便说:“随我来,学习去吧。”色诺芬就这么成了苏格拉底的学生。

——

我儿,你当受劝戒!

摘自《传道书》(11:9—12:14)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所以你当从心中除掉愁烦,从肉体克去邪恶,因为一生的开端和幼年之时,都是虚空的。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再者,传道者因有智慧,仍将知识教训众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陈说许多箴言。传道者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

智慧人的言语好像刺棍;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都是一个牧者所赐的。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

——

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

摘自托马斯·布尔芬奇《布尔芬奇神话》

这是个古老的传说,讲代达罗斯与他飞得太高的儿子伊卡洛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带来巨大的回报,但除非有所节制,否则会带来毁灭。

特修斯借助阿里阿德涅的线团得以逃出的迷宫为代达罗斯所建,他是最有才智的技工。那个建筑物里有无数曲里拐弯的通道和路口,彼此嵌套,看上去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地方,如同曼伊安德河。曼伊安德河在流向大海的途中一会儿往下流,一会儿往回流,能自己转来转去的。代达罗斯为米诺斯王修建了这个迷宫,但后来又在米诺斯王跟前失宠,因此被关进囚塔里了。他想办法逃出了监狱,但无法由海路逃出那个岛,因米诺斯王对所有船只严加看管,不经严格搜查,任何船只都不得出海。“米诺斯可以控制住海洋与陆地,”代达罗斯说,“但他无法控制住任何一片天空。我要从天上逃走。”因此,他开始为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制造翅膀。他把羽毛绑在一起,先用细毛,再用粗毛,使翅膀的表面越来越大。粗毛用绳索绑住,细毛用蜡封牢,一对翅膀做得轻轻的,跟鸟的翅膀一样弯曲着。儿子伊卡洛斯站在旁边看着,有时候跑去收捡被风吹跑的羽毛,然后递过蜡,用自己的手把羽毛粘上去,这样就妨碍了他父亲的工作。最后,工作忙完了,这位技工试了试自己的翅膀,发现自己向上飞动起来,悬在空中,之后就在被翅膀拍打的空气中站稳了身体。接下来,他用同样的方法把儿子装备起来,告诉他如何飞行,就如同鸟儿在空中教幼鸟从高高的鸟巢飞往空中一样。飞行准备停当之后,他说:“伊卡洛斯,我儿,我告诉你只可飞到适当的高度,如果你飞得太低,湿气会阻碍你的翅膀,但如果飞得太高,热气会熔化翅膀。你要跟在我的身边,这样你才会安全。”他对儿子说了这些话,然后就在自己肩上装好翅膀,父亲的脸上因泪水而****,手也在颤抖。他跟儿子吻别,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一次。然后,他就扇着翅膀飞起来,喊儿子跟上他,并回头看看儿子是否正确使用翅膀。他们在天上飞动的时候,农夫们都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看他们。牧羊童也靠在自己的物件上看他们。他们为自己看到的情景而惊讶,以为他们是神灵,所以能劈开空气而飞行。

他们在天空里飞翔,左边经过了萨摩斯和德罗斯,右边经过了勒宾索斯。伊卡索斯飞得兴起,竟远离他父亲的指引直飞天上,就好像要飞到苍天里去一样。因靠灼热的太阳太近,结果绑住羽毛的蜡给熔化了,翅膀就掉了下去。他双臂乱抓,但羽毛再也支撑不起空气了。虽然他张大嘴朝父亲的方向呼喊,但还是沉入了大海蓝色的海水里,那一片大海从此以后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父亲哭喊:“伊卡洛斯,伊卡洛斯,你在哪里?”最后,他终于看到羽毛在海面浮动,因此痛苦地责备自己技艺不精,他将孩子的尸体埋藏了,将那片地称为伊卡洛斯,以纪念自己的孩子。代达罗斯安全到达西西里,他在那里建了一座神庙给阿波罗,然后挂起了自己的翅膀,作为献给这位神灵的供奉。

——

学习的价值

摘自弗朗西斯·培根《文论》

学习可怡情,为人增添光彩,可增强能力。学习之所以怡情,主要在于丰富个人生活,在于人隐退之后的乐趣;为人增添光彩者,乃因学习叫人谈吐不凡;学习可增强能力,是因它利于判断和处置事务。专攻一术者可逐一处理具体事务,甚或予以判别,但谈到总体的指导、一般事务的组织与安排,好的主意却总是来自学识广博的人。在学习上花费太多时间是懒惰,过于依仗学习为自己增添光彩是虚饰,仅凭所学而作出判断属于迂腐。学习令性情得完美,也因经验而完善:天生的能力跟天生的植物一样需要时时修整,需要通过学习加以调节;学习本身容易流于空泛,除非受到经验的约束。攻于心术者藐视学习,天真的人热爱学习,聪明的人利用学习,因学习本身并不能教人用途,不用学习,而且超过学习之上的智慧是观察所得。读书不要为了与人抵触,也不为反驳别人;学习不是为了相信,亦不为拿一切所读之物信以为真,不是为了找人说话,显示雄辩的本事,而是为了衡量事物,为了多加考虑。有些书浅尝辄止,另外一些书要和盘吞下,少数书必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也就是说,有些书只需要读其部分;另外一些书读是要读,但不能太过好奇;还有一些书必须通读,认真和仔细地读。有些人还可以由人代读,并让旁人从中录下摘要,但这样的书必须是不太重要的论点,是一些简陋的书,否则,有些经过提取的书就如同常见的蒸馏水,是些浮华不实的东西。读书令人完美,协商令人敏捷,写作令人精确。因此,若要显出通晓自己并不知道的事情,人若不写,他就需要极好的记忆,不经常与人协商,就需要超人的机智,不读书,他就需要特别狡猾。读史叫人智慧,读诗使人机智,数学让人细致,自然哲学让人深沉,寓言使人严肃,逻辑与修辞令人善辩。学习会表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中。不仅如此,没有什么比时学时不学更能阻碍和妨害人的智慧的。是否进行合适的锻炼与人体的疾病有关。打保龄球益于****和肾,射击益于肺与胸,慢步益于胃,骑马益于头,如此等等。因此,如果神志恍惚,人应该学习数学,因为演算的时候如若走神,他就必须从头再来;如果人的头脑不灵敏,无法进行区分或找到差别,那就让他学习烦琐哲学家,因为这些人喜欢吹毛求疵。如果他遇事不能果决,拿一件事情去证实和说明另一件事,那就让他研究律师的案例。因此,头脑的每一种缺陷都有特别的补救。

——

幸福与否,取决于自身的造化

摘自约翰·洛克《教育随想》

身体健康,头脑清晰,这是对此生幸福状态简短而又丰富的描述。具备两者的人,他没有什么再去奢望的了,而缺乏其中之一者,凡事很少有长于人处。幸福与否,大部分取决于自身的造化。头脑不能指引正确方向的人,永远无法坚守正道,身体赢弱、举步维艰的人又难有长足的进步。我承认有很多人得自然造化之益,身心健康,从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他们凭借天生的才干,可从摇篮顺顺当当地一直走向最好的结果,因为天生健康的优势,他们能够创造奇迹。但是,这样的例子毕竟在少数,我可以说,在我们遇到的人当中,他们之所以是现在的样子,不管是好是坏,有用无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的结果。人跟人不同,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在幼年,极小和差不多无法感受到的印象都会有非常重要和持久的影响。譬如在河的源头,稍加人工的变造,灵活的河水就会流入不同的渠道里,结果几条渠道取了极不相同的流向,因为这小小的导向是在河源开始的地方进行的,它们就产生了相当不同的趋向,结果最终流到了彼此相距甚远的一些地方。

有意管教孩子的人,当在孩子小的时候施教,确保他们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如果过了儿童期你才想到要让儿子听你的话,那一定要在他能够被制服,并明白他处于谁的权力控制之下的时候尽早确立父亲的权威。如果希望孩子敬畏你,应该在他幼年的时候就造成这样的印象。当他接近成年的时候,你应当让他对你产生亲密感,但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却应该让他臣服于你,长大成人以后再让他成为你可爱的朋友。因为我觉得,他们极有可能因为小时候的待遇而摆错关系,他们小的时候可以纵情,可以随便,但他们长大了就应该分开一些,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随便和放纵对儿童无益。由于他们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因此就需要有所约束,严加管教。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推理能力可以指导自己,再板起面孔一脸严肃就只能是错误的待人方法,除非你心里想着在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烦你,让他们在心里咒你:“你什么时候死啊,父亲?”

儿童天生的才智和体质必须辅以适当的教育。我们不能奢望完全改变他们原来的禀性,也不能把天性活泼的孩子弄得一脸阴沉,耽于玄思,也不可把天性忧郁的孩子弄成嬉戏欢闹的样子,否则都会有害于他们。上帝像盖章一样赋予每个人不同的性情,性情可以跟身体外形一样稍加修补,但不能够完全改变,或者变成相反的样子。因此,专心孩子的人应该好好研究他们的天性与自然倾向,通过经常性的尝试看看他们容易走什么样的路,什么东西对他们的心思,天生的长项在哪里,如何加以改进,适合于做什么。他应该考虑他们需要什么,看看能不能通过勤奋加以弥补,能否通过实践贯穿其中,或者看看到底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能够做的一切,或者应该努力的目标,就是最大程度利用自然造就的结果,防止这样一种天成之物最容易滑人的恶习和行为不端,并让他得到能够得到的所有优势。一个人天生的才智应该得到尽情发挥,如果想把另一种天赋强加在他头上,那不过是徒劳无益。凡以这种方式强加于人的东西,多半极不合适,常常还吃力不讨好,落得个牵强和做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