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树包围的庭院前,翠绿的葡萄枝蔓搭起了一顶绿色的帐篷,邱佳美的老伴正在葡萄架下打着荒枝,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因过度劳累,60多岁的邱佳美显得过于苍老,老人抽烟的动作显得十分笨拙,粗壮而僵硬的手指似乎夹不住细小的烟卷,他说,苦坏了,现在全身的骨节都痛。但谈起过去治沙的经历时,老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意。他说,自己一生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把这200多亩的沙滩改良成了土地,现在,因为身体的原因,他只种很少的一部分土地,其余的全承包给乡亲们耕种,每年的收入够他们老两口吃了。辛苦一生的老人终于品尝到了劳动的成果,更主要的是,他们为民勤留下了200多亩生机勃勃的绿色。
邱佳美说,当年的邱家大滩因为紧挨着老虎口,大风没日没夜呼呼吼着从老虎口灌进来,连个人影都看不见,就连只鸟儿都飞不过来。风一起,滩上全是小砂石,遮天蔽日,不多一会儿,一个个小沙丘滚滚而来,漫到马路上,凭你是什么,全给罩得严严实实的。那景象太可怕了。那时候平沙,永远觉得平不完铲不尽,三个人推一车沙,死沉死沉的。他的手指头也是从那时候起就没有了知觉,木了。光平沙就整整一个冬天,天冷,风冷,冷得人眉毛全被冻住了,整个僵了。苦啊!那时候,在这大滩上种草种树,还要解决电力和水源问题,东挪西借,奔走央告,先后贷了19万元。那些年债务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做梦都在还钱啊!邱佳美说:我治了多少年沙,就还了多少年债啊!
这就是民勤人,勤劳的人民,勇敢的人民,与风沙争夺天下的民勤人!
他们和风沙的搏斗,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宣称,只要有投入,就会有一种结局,那就是人进沙退!然而,勤劳的民勤人又面临一种尴尬:治沙需要水,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只能带来更大的生态灾难,同时地下水的储量也是有限的,因为风沙的肆虐,当地人民的生活本来就很艰难,他们很难********的资金与风沙搏斗;这些年随着农副产品价格的低迷,一些形成规模的治沙点沿用的以农治沙获取资金的方式正受到考验……
在返回的途中,我看到一面醒目的牌子,这是中央电视台在民勤设立的一个治沙点,央视的举动,或许是一面旗帜。在肯定民勤人治沙精神的前提下,支持和张扬这种精神更是当务之急!
四
全国劳动模范、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个人石述柱知道******总理关心民勤治沙的情况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激动地说:“总理这样关心我们,我们还有啥说的,我虽然老了,但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在有生之年,和乡亲们一起为治理我们村西的1.8万亩流沙作出新的贡献。”
我看到,总理的关怀正在转变为民勤人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而治沙英雄石述柱,无疑是民勤精神的集中体现。
石述柱记得,他19岁那年,村民王立元一家祖孙三代远走他乡。那时,连绵起伏的沙丘,借沙尘暴的肆虐,漫过沟渠,漫过田埂,向村庄一步一步推进。庄稼种不出,牲口养不活,村民只得远走他乡。不出数年,全村200来户人家,就有30多户举家迁走。
“我舍不得我的家呀!”王立元临出门时声嘶力竭的哭喊,在石述柱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王立元一步一回头,一步一流泪,此情此景,让石述柱也潸然泪下。就在这一年,石述柱主动联络宋和村的部分青年,组建起一支青年治沙队伍,开进村东已被风沙埋压了的大沙河。
石述柱治沙的一生从此开始。
“春栽夏死秋放羊,冬天架到火盆上。”这是他们刚开始治沙的真实写照。
头8年里,他们年年栽树,却年年被风沙所吞噬。一些人开始动摇了,然而石述柱治沙的决心却越来越坚强。看着一棵棵树苗绽出新绿,石述柱就流露出开心的笑容;在每一个夕阳染红大漠的日子里,他的眼前总晃动着绿色的枝叶,流动着绿色的河流。理想与现实,让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他始终忘不了入党时的誓言:豁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
1963年,石述柱被选为宋河村党支部书记。他深深地明白,治不了沙,宋和人就要流落他乡。在那段日子里,石述柱没少吃苦。为了做好全村的榜样,他事事为人先,处处为人先,他抬的土最多,挖的坑最多,栽的树最多,流的汗最多,流的血也最多。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却还在琢磨治沙的方案,有时还跑到几十里外去请教专家。好几次,他累得一头栽倒在沙丘上,但是一醒来,又和大家一样地干。“老天不负苦心人”,就在当选村支书的第二年,石述柱带领宋和人栽树100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纪录。
从此以后,每年春季植树造林成了宋和人雷打不动的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为宋和人走向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石述柱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是他没有从“沙场”上退下来。他依然带领宋和人压了800亩沙,栽了600亩树。石述柱对他亲手栽植起来的林场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他主动承担了整个林场的管护任务。林场一年有60多万元的收入,可他一分不多要,全部分给村民。卸任那一年,他唯一的要求是把无儿无女的村民刘枝元老两口列为五保户。
石述柱的精神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民勤精神在他身上也得到了集中体现。石述柱被全国绿化委、******、人事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个人”。在甘肃全省掀起学习治沙英雄活动时,这位老人说了这样一句淳朴而又感人至深的话:“看到乡亲们不受风沙欺负了,有地种、有粮吃、有钱花了,我老汉心里就是个蜜罐罐子,觉得这一辈子没白活,那么多的苦也没白吃。”老人表示:“只要活着,就和风沙见个高低。”
五
石述柱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民勤人。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绿洲的希望。治沙,成了民勤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须,而长期的治沙经验,又让他们掌握了更多科学的办法。
2006年,民勤县输转劳动力5万人次,压缩总播种面积5万亩,在沿沙地带退耕还林1.33万亩,关闭机井196眼。
每年春天开始就在红崖山水库以西的龙王庙沙窝里带领60多名职工和群众植树的勤锋滩沙生植被保护区管护站站长****强说:“别的话我们不会说,我们只想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总理的关怀!”他们计划利用两个多月时间,在龙王庙固沙造林7000亩,在勤锋滩造林3000亩!
勤劳的民勤人民热爱自己的家园,为了这个绿色家园,一代又一代的民勤子孙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的努力,同时也是一种对民勤乃至对全国、全世界的奉献!
红崖山水库是民勤人民当之无愧的生命源头。建库以来,在调蓄石羊河来水、维护民勤绿洲生态安全和促进民勤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它的西北面,那横亘连绵的13万亩沙漠,凭借着西北风的威力,每年将30万立方米的沙子抛到了红崖山水库,还直接威胁着民勤的两大生命线——跃进总干渠和民武公路的正常运行。
2006年秋末冬初,我去民勤采访,在这个寒意袭人的季节我看到了一幅火热的场景:从民勤县民武公路到龙王庙,成百上千的农民驾驶着装满麦草的农用三轮车,浩浩荡荡奔赴义务压沙的“战场”。在龙王庙长11公里、宽2.5公里的沙漠上,他们在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掘开一条条沙沟,再用麦草压成一道道方格,在他们长达一个月的轮番奋战中,3万亩流沙被笼罩在“金网”之中。当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参加这一没有任何报酬的艰苦劳动时,他们说这是自己的事情,向谁去要报酬?凭着这种认识和信念,2005年,民勤群众义务压沙3万亩,义务植树183万株,绿化通道204公里,完成人工造林4.43万亩,有效遏制了风沙对红崖山水库的侵害。五年艰辛,荒漠变绿洲。
“人退沙退”理念是民勤人在长期与黄沙斗争中摸索出来的一条“治沙宝典”。现任民勤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阎德伦解释这一“宝典”时说:“主要办法就是退人、退地、退耕、退水,进而退沙,最终达到维护绿洲永续生存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
以退为进的理念和行动,既是认识的飞跃,更是实践的创新。在石羊河下游地区的综合治理中,产生了节水、治沙和增收的成效。民勤人民与沙抗争的事实,昂扬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民勤精神”,这种精神借着石羊河流域整体治理的“东风”,无疑给民勤绿洲增添了新的希望。
民勤绿洲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民勤总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而适合人类生存的绿洲面积只占总面积的5.49%,其他全部为荒漠和荒漠化土地,达2288.3万亩。近几年已有10万亩耕地沙化,绿洲北部10万多亩耕地因盐碱化而被迫弃耕,393万亩草场退化,58万亩林地沙化。荒漠化蔓延的势头仍在扩大,流沙以平均每年8~10米的速度向绿洲侵袭。此外绿洲外围尚有60万亩流沙和69个大的风沙口仍在肆虐。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已经在湖区北部“握手”。
保护绿洲,对社会各界、对民勤人民来说无疑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