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700900000041

第41章 2004年甘南州经济发展综述及2005年展望(3)

这些年,甘肃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1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这是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2004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7%,比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好的势头。加快发展,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甘肃的最大的政治,是全省人民的最大的期盼。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

(一)发挥我省农业比较优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把我省农畜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根据2003年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我省农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今后要在“合理规划、政策扶持、突出龙头、打造品牌”方面下功夫,使我省农畜产品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跳出农牧业抓农牧业,用搞工业的思路搞农牧业,推进农牧业的产业化。要像内蒙古解决“三农”问题一样,重心不再是就“三农”抓“三农”,而是跳出“三农”大力抓龙头企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拉动农牧业发展,使农牧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价格,为农民增收搭建发展平台。同时,农牧业大发展又为“农”字号企业的发展提供原料保障。这个互为平台的建立,不仅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大大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1.合理规划产业带和产品布局

对一些具有全省优势的产业,要打破行政界限,合理规划产业带,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布局,目前重点要抓好:

河西玉米杂交制种业,河西、陇东优质苜蓿业,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及马铃薯制种业,陇南、中部的中药材业,甘南、临夏的畜牧业。

2.以打造著名品牌为突破口,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本着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发挥优势的宗旨,巩固提高目前已在国内市场居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其次,迅速扩张极具发展潜力、且成长性好的新兴产业。

下力气抓好现有的788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8家国家、33家省上重点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8家龙头企业。

3.加大扶持力度

建议省市两级财政增加扶持龙头企业的资金,对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对带动能力强、与农户联结密的、服务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对财政贡献大、带动农户致富强的企业要给予重点财政扶持。各级党委、政府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作为当前破解“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突破口来抓,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向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倾斜。除政府整合产业化专项资金外,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办安排产业化扶贫资金,发改委安排以工代赈资金,水利厅安排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把扶持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培育农业产业化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

(二)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由于甘肃工业发展缓慢,导致了财政供给、群众收入、城市化进程等诸多矛盾,我们应在今后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工业强省”理念,把工业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进一步加快企业改制步伐。用创新的精神配置发展新优势,积极改进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收缩国有资产比重,大力吸引境外资本、外地优势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推进产权多元化的改革。

2.突出重点,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项目重点扶持和发展

一是做大做强石化和有色。石化行业是我省的支拄产业,主体由中石油管理,不存在原料来源、成品市场问题,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兰州石化已形成千万吨级炼油能力,大乙烯项目已开始建设,要力争使生产能力达到经济规模,建成我国西部最大的石化基地。有色行业要大力发展铜镍冶炼和深加工。对电解铝的发展要慎重,因为原料长距离运输加之电价的看涨趋势,竞争力必将下降。同时广西平果铝业100万吨电解铝(原料地)、内蒙古包头50万吨电解铝(自备电厂)的即将投产,将会对我省铝业生存带来严峻挑战;二是改善提高医药、饮料、食品产业,围绕我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走区域经济专业化、特色化道路

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把分散的中小型企业吸引和组织到工业园区中,实现生产力的优化和配置。如兰州依托人才、技术等优势,有重点地发展新医药产品、生物工程、高新石化、电子信息产品等;金昌、白银以有色冶金工业为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精细加工和新兴材料,扩大加工增值能力;张掖、武威等地重点发展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建立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食品工业等等。

4.加快信息化脚步,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20世纪末,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时无法获得的历史机遇。目前从甘肃省整体情况看,正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初始阶段;分地区来看,还有七个市、州、地至今还处于农业化社会。为此,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个机遇,大力推进信息化战略,通过信息化来带动、促进工业化,提高工业设计、生产、流通、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水平。

(三)大力伸长个体私营经济的“短腿”

提高思想认识,有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深刻领会党的******精神,要增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各级政府要把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放宽投资领域,凡允许国有、集体、股份制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允许个体私营企业进入;银行信贷要给予个体私营企业平等的地位和待遇,省上有关部门要建立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形成手续简便、安全可靠的担保机制,设法缓解个体私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要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从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以开放促开发,坚持两个开放

我省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档次低,数量小。应在继续发展传统产品出口的同时,大力推动机电产品、针织服装等出口。同时鼓励出口经营多元化,加快现有外贸专业公司的机制转换步伐,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经营的格局。选准项目,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要在科学分析省情、市情、县情的前提下选准项目,要高度重视项目可行性研究,科学论证项目的市场可持续技术,可持续性赢利,可持续性投资,可持续应用;要用外商信任的官方统计数据和实证分析方法论证项目的好坏优劣,用可靠的数据论证项目的回报率,投资的回报周期。

要大力吸引东部沿海地区投资,视项目为生命线。广泛采用主题招商、敲门招商、跟踪招商、委托招商、配套招商、网上招商等方法,主攻东部民营资本最密集的地区,同时充分挖掘自身民间资本的潜力,并形成“外资、内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五)要以求贤若渴的紧迫感培养和造就大批的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

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和能够留住人才的条件,要造就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强化以人为本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按照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可分为体能、技能和智能三个方面。如果体能付出是1的话,技能要付出3,而智能则要付出9。反过来,三者对社会的贡献比则会达到1:10:100。我省缺乏的是智能类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当前,甘肃首先急需要的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使人才有用武之地。甘肃与外省相比,山穷水缺,地处偏远,收入不高,条件远不如发达省份,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甘肃应积极实施奖励、激励政策,以贡献论英雄,以绩效评价使用干部,让有能力、能干事的人才脱颖而出。认真贯彻执行初次分配“效率优先”的分配政策,充分发挥人才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破除论资排辈。通过对人才使用的导向作用,营造“用能人”的气氛。

(六)优化发展环境,形成良好的投资气候

软环境建设是一种成本低、收效大,而难度更高的开发投入。所谓软环境,主要是指与投资开发相关的政策、政务、法制、文化和教育等人文环境。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改善和优化现有的人文条件,使其达到对投资者富有吸引力,并愿意在此长期投资的效果。相对于基础设施和自然生态等硬环境建设而言,软环境建设所需资金要微乎其微,而一旦形成良好的软环境,即使不用花很大代价到处招商引资,也会收到“花香蝶自来”的效果。近年上海市下大力气改善软环境,在全市建起180个私营经济开发区,吸引一批批各地私企入沪,形成全国共建“大上海”的局面。由于传统封闭落后的观念和计划体制的影响较深,甘肃软环境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把软环境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与硬环境建设配套进行,同步推进。应当意识到,光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而不在软环境上狠下功夫,仍难以对投资者和人才产生吸引力。

第一,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家大的政策环境已经构筑,现在需要的是,要把国家给予的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的政策、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好具体的发展规划。

第二,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创设高效、廉洁、规范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把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来抓,从体制政策法规上,管理水平、办事效率等方面人手,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开放力度,吸引外来者投资,并获得良好回报。

第三,以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为目标,完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当前的重点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和地方保护主义,消除行业壁垒,消除市场障碍,树立起良好的信用道德观念。

第四,在继续强化招商引资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发挥我省民间资本的潜力。对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要大力予以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土地供给、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推动民间资本投资规模的加速扩张。

第五,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创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软环境建设不只是各级政府部门的事,也与每个老百姓相关。老百姓的观念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人才的去留。因此,要大胆解放思想,破除四平八稳、封闭保守以及“肥水不流外人田”等旧观念,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观念。同时,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第六,开展投资软硬环境综合评价工作,并列为各地党政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环境评价制和专项责任追究制,把改善投资环境的成效列入各级各部门的责任目标和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对工作不力和失职的给予批评,直至追究责任,力争在短时间内扭转投资环境的被动局面。

(省统计局樊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