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700900000030

第30章 2004年张掖市国民经济运行综述及2005年展望(2)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成为拉动投资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全市3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27项。其中:GZ45线永山一山临高速公路竣工;张掖火电厂建设进展顺利,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黑河梯级电站建设速度加快,西流水电站并网发电,小孤山水电站主体工程完工,三道湾和二龙水电站开工建设;甘州区年产40万只锥形钢制包装桶已建成20万吨生产线;高台大业10万吨草块加工生产线投入生产;高台番茄酱第四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民乐2500吨苹果梨浓缩汁加工项目和5万吨麦芽加工项目一期3万吨麦芽生产线建成投产。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5.57亿元,占基建投资的94.1%,占总投资的68.4%,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拉动了全市投资的较快增长。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4年,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全市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7.64亿元,比上年增加3.19亿元,增长71.8%,其中:农户完成投资5.7亿元,比上年增长67.4%。农户建房投资成为拉动农村固定资产增长的主要因素。

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GDP增幅11.6个百分点,实现的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 8.02%,拉动二产业增长3.2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16个百分点。

2.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稳步增长。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2亿元,增长12.1%;其中:市的零售额完成10.4亿元,增长13.3%;县的零售额完成6.60亿元,增长12.9%;县以下的零售额完成7.14亿元,增长9.7%;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完成21.98亿元,增长10.8%;餐饮业零售额完成2.02亿元,增长28.1%。批零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09亿元,增长9.68%,拉动第三产业增长2.43个百分点。

(五)三项收入稳定较快增长

在全市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同时,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也同步实现较快增长。

1.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4年,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5%;一般预算收入为3.27亿元,增长13.71%。财政支出达到12.55亿元,增长10.05%。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对全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企业利润大幅增长,盈利能力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0亿元,增长38.69%,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27户盈利企业盈利额达1.67亿元,增长23.3%,户均盈利额131.84万元,增长8.77%。

3.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995元,比上年增长10%,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拉动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2003年行政事业单位增资的翘尾因素,带动了城镇居民工薪收入的增加;二是由于个体经济经营环境进一步好转、物价攀升,共同促进了个体经营净收入增加;三是2004.年12月份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增加了电话费补贴和补发了后半年的生活补贴,带动了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加。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下降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更趋合理,消费层次有所提升,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随着产业富民战略的顺利实施及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也继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35元,增长7.9%,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是1997年张掖市达到基本小康后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牧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劳务输出力度的加大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从农村住户调查点的资料显示,收入增长较快和对增收贡献较大的项目依次是农业收入、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劳务收入和交通运输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6%,下降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更趋合理,消费层次有所提升,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六)经济运行环境进一步改善,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均处于景气区间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2004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 1.38亿元,比年初增长15.1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77亿元,增长17.78%。各项贷款余额64.84亿元,比年初增长14.32%。贷款结构调整明显,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个人消费贷款的增幅明显上升,为促进全市经济增长创造了较为良好的金融环境。

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均处于景气区间。据全市企业景气监测资料显示,2004年四季度,全市微观经济继续看好,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企业家信心增强,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达到111.10和103.45。

(七)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初步测算,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38.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66%,快于经济增长速度2.6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8%上升为39%。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一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投资主体的私营、个体经济,受资金、技术、市场的制约和城市经济的冲击,发展速度逐年减缓;二是农村小城镇建设受地理环境和消费水平的制约,没有真正发挥集聚辐射功能,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拉动力;三是农村二、三产业仍以传统的矿产开采、农产品初级加工和贩运为主,其发展规模和水平受到较大限制,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相对较弱。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二)产业化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

各县区以地域为界,各建各的产业链,各算各的产业帐,导致全市产业资源分散,结构雷同,在产业化经营上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基地有效供给不足,基地争夺激烈。二是一些优势产业开发不足,有基地无龙头现象突出。三是一些市场前景好、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看好的龙头企业却因基地没有形成规模,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基地原料的不匹配和供应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运作。

(三)价格上涨对工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一是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致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对农民收入增长乃至今年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使部分企业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尤其是电力、煤炭和燃料油等能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我市的水泥、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甚至已出现亏损。

(四)企业扭亏工作不容乐观

2004年,全市累计亏损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1户,累计亏损3691.8万元,占亏损总额的77.71%,其中: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甘肃丝路春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腾龙节水器材公司、辽宁东亚种子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山丹焦化厂5户企业亏损额都在300万元以上,累计亏损2830.5万元,占全部亏损企业亏损额的59.58%,特别是甘肃丝路春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亏损1304.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亏1068.6万元,居全市亏损企业首位。

(五)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国有投资仍占主体地位,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过高

2004年,国有投资完成317113万元,占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1.5%,占总投资的61.0%。银行贷款难,融资渠道不畅,民间资金未能有效启动,导致部分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短缺,不仅影响在建项目的建设工期,而且影响建成项目的达产达标和正常生产。

(六)农村市场消费环境不健全,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快速发展

一是受资金短缺的制约,除部分乡镇外,多数乡镇的市场环境较差,再加商品不健全,档次低,售后服务跟不上等种种原因,致使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二是受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较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消费热情和购物欲望,从而使农村市场滞后于城市。

三、2005年经济展望

展望2005年,我们只要牢牢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到位的有利时机,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积极顺应经济加快增长的新趋势,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全力实施三大战略,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狠抓项目建设,深化企业改革,2005年我市经济有望承接2004年较快增长之势。预计全年经济总量将突破110亿元大关,经济增长将保持在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60亿元,增幅将在16%以上。

(一)第一产业。随着农业和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优化,优质高效农业的内涵将会逐步显现出来,第一产业增加值可望增长5%~6%。

(二)第二产业。2005年第二产业将保持16%左右的增长速度。其增长因素是:工业方面。随着已建成工业项目生产的正常运行和在建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将会带动我市工业经济强劲增长。预计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2%~24%的增长速度,全部工业增加值也将达到16%~18%的增幅。

(三)第三产业。在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产业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强劲拉动以及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不断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第三产业诸行业仍将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 1%以上。

综上所述,2005年尽管我市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但整体形势和大环境是比较有利的,如果不出现大的影响,国民经济取得较快增长是可以实现的。

(张掖市统计局 何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