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05年甘肃发展报告
2700900000017

第17章 2004年甘肃农村扶贫情况综述

2004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扶贫力度加大,使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了我省脱贫致富的步伐。

一、扶贫措施不断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加大了整村推进的力度

整村推进是我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不断探索和总结出的新的扶贫模式,这一扶贫开发模式,受到国家扶贫办的肯定,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我省对879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分期、分批整体扶持,对条件较好的村,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达到整村推进的目标,对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村,采取整村搬迁的办法,使其彻底摆脱贫困的一种新的扶贫开发模式。2004年全省共对42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实施了这一项目,比上年增加了146个。

(二)支柱产业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在贫困地区选择和培育了一些新的支柱产业,依靠政府扶持和龙头企业及能人带动,突出培育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全省共用了2000万元资金,重点安排了药材、洋芋、食用菌、养牛、养羊等七大类产业化项目。

(三)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扶贫的力度

2004年全省统一思想,加大了科技推广力度,确定扶贫项目时充分考虑了科技含量。一是从资金上加大了力度。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安排了,700万元,省上安排了1000万元用于重点科技项目的资金保证,有力地保证了新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二是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进一步推行了科技扶贫项目招竞标机制,通过科技项目招、竞标,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促进了科技扶贫项目的落实;三是加强了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户的建设,形成了由点到面的科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高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力度,普遍推广了农业实用技术,重点抓了种子工程、畜禽良种的繁育和更新换代。四是加强了对贫困地区干部素质的培训,分层次、突出重点,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搞好培训。

(四)加强扶贫项目的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2004年在扶贫项目管理上有了新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全面推行扶贫资金公示制。利用信息网和有关媒体以及村组政务公开栏对扶贫项目计划进行公示,给项目农户发放明白卡,使扶贫项目管理更加透明;二是积极推广报帐制。各有关部门联合对报帐材料加强审核,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建立了扶贫资金滚动发展的投放机制,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四是建立了资金使用跟踪监督检查制度。把资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使用支出情况作为监管重点,把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作为资金使用好坏的标准,把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益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又保证了资金的投放效果。

二、扶贫成效

(一)贫困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004年底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58.86万,比上年减少10.46万,贫困发生率为7.73%,占全国绝对贫困人口的6.09%。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97.95万,比上年减少44.47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19.36%,占全国低收入人口的8%,其中:43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有绝对贫困人口126.62万,贫困发生率为9.57%;低收入人口316.65万,比率为23.93%。

(二)当年有10.46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

根据2004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4年农村绝对贫困标准调整为658元。按此标准,2004年底我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58.86万,当年有10.46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基本解决温饱的人口比上年增加2.89万。

(三)当年减少了44.47万低收入人口

根据2004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4年低收入人口的标准调整为919元。按此标准,2004年底我省低收入人口为397.95万,当年有44.47万初步解决了温饱但还不稳定的人口,解决低收入人口比上年增加15.73万。

(四)脱贫步伐明显加快

由于2004年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支农、惠农措施,扶贫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当年解决的贫困人口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以来最多的一年,全省解决的贫困人口比上年多2.89万,解决的低收入人口比上年多15.73万。

(五)贫困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医疗保健、经济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1.生活基础条件进一步好转

2004年贫困地区的社区环境比2003年有所改观。83%的自然村通了公路,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95%的自然村通了电,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2004年通电话的自然村已达到66%,这一比例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93%的自然村能接收到电视节目,比去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2.贫困农户子女入托、病人就医条件有了改善

从贫困监测资料分析,贫困地区的农村社区文教卫生总体状况比2003年有所好转,医疗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2004年有45%的行政村有幼儿园或学前班,较上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64%的行政村有卫生室,较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73%的行政村有合格的乡村医生或卫生员,70%的行政村有了合格的接生员,分别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3.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2004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为1456.6元,比上年增加94.28元,增长6.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14.98元,增长3.27%,增幅比上年高2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增加121.88元,增长10.29%;转移性收入增加12.26元,增长了18.09%。

(六)贫困农户家庭经营投入增加

据调查贫困地区农民家庭经营生产费用支出人均328.81元,比2003年增加48.11元,增长17.14%。家庭经营投资的56.06%用于农业,33.74%用于牧业投入,其余11.2%的资金用于其他行业的投入。

(七)农民消费稳定增长

2004年的调查资料显示,贫困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212.56元,比上年增加191.52元,增长18.’76%,其中51.94%用于食品支出,6%用于衣着支出,12%用于居住支出,13.6%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

1.食品消费结构改善。2004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人均629.85元,增加154.6元,增长32.53%。

2.蛋白质的人均消费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食品消费中,谷物及制品、肉及家禽、奶类消费品增加,食品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的奶及奶制品数量人均5.9公斤,增长了4倍,谷物及制品消费人均210公斤,比上年增加10.35公斤,增长5.19%;人均消费肉及家禽9.88公斤,增长29.51%;禽蛋人均0.78公斤,增长84.13%。

3.衣着消费增长明显。2004年农村居民用于衣着消费支出人均71.76元,增加7.49元,增长11.65%,衣着消费支出是新阶段增长最快的一年。

三、2005年甘肃省扶贫开发形势展望

2005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扶农、护农的政策措施,我省免除了全部农业税,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又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加之我省扶贫政策继续将改善基本条件和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大整村推进的力度,强化劳动力培训转移,注重产业开发,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必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也将有较大的提高,只要各种扶贫资金足额到位,没有大的灾害影响,2005年扶贫目标将有望实现。

(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农经处 王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