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自唐朝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基本是在吐蕃、回鹘、党项羌、蒙古、女真(后改满)等族的统治之下,共达六百年之久。1368年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明洪武五年(1372),冯胜平定河西,河西遂归明朝统治。元朝虽然灭亡了,但残余势力强大,仍对明王朝安危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在很长时期内,这种威胁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为了防止元朝残余势力犯境,明朝廷迅速在河西设置卫所,驻扎重兵,保卫疆域。从洪武五年到三十一年,先后设置了十二卫。即:庄浪卫、凉州卫、永昌卫、镇番卫、山丹卫、甘州左卫、甘州右卫、甘州前卫、甘州后卫、甘州中卫、肃州卫、西宁卫。此后又设置了碾伯、镇夷、古浪、高台四个守御千户所。初,这些卫所都归陕西都指挥使司领管。到洪武十二年,又在庄浪(今永登)设置了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统河西诸卫。二十六年移治于甘州,统领二十六卫、所。尽管如此,在明朝建立后不久,漠南蒙古贵族的复辟势力(史书称作北虏、胡虏、达子或羌戎)开始南下,对明朝西北边境和河西走廊不断进行骚扰。这里仅以凉州、镇番、永昌卫为例:明正统元年(1436)至正统中期;天顺三年(1459)、六年、七年;成化元年至二十三年(1465一1487),蒙古残余势力曾多次侵入镇番、永昌、凉州等卫,抢掠了大量耕牛、财产和掳走了很多人口,还杀了不少人。百姓遭受了惨重损失。像这样的骚掠,在明朝中期以前,经常发生,少则一年一次,多则一年数次,守军防不胜防,百姓无一宁日。明朝廷只好放弃鄂尔多斯高原,退守毛乌素沙漠以南,修筑长城、增设烽燧,驻扎军队守护。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河西走廊这块精华之地。
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和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朝廷采纳了巡视甘肃(今河西)的李璞的建议,动员百姓修筑了很多堡寨,实行边生产,边防御,军民结合的办法,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些堡寨,如武威的双城堡、昌隆堡、三岔堡、高沟堡、炭山堡、丰乐堡、河东堡等;民勤的蔡旗堡、青松堡、红沙堡、黑山堡、野猪湾堡、昌宁堡、六坝堡等;永昌共有44堡寨,如水泉堡、毛卜喇堡、高古城堡、新城堡、永安堡、河西堡、青山堡、宁远堡等。还有被称作“十堡”的“八堡两寨”,即:杜家寨、梅家寨、永宁堡、宫家堡、汤吕堡、朱王堡、东新堡、郑家堡、董家堡、陈仓堡。并以这些堡寨为基础,实行保甲制度,以维持社会治安。
就在建立卫、所之后,采取修边墙、驻军队、修堡寨之前,明王朝还采取了一项重大措施,就是实行军队屯田和移民实边屯田。兀末明初,由于不断地战争,人口税减。元王朝灭亡后,原蒙古族人口多数退居北漠去了,汉人有的逼迫逃往南方,所以河西原有的人口已经很稀少了。据史料记载,以凉州卫为例:洪武年间,原有本地人两万左右。况且凉州地域较大,在明以前的几百年里还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他地域就更不能说了,如镇番卫只有当地人不足一千人,永昌等卫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在河西地区历史上不是一次两次。远的先不说,只说从唐朝广德二年(764年)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吐蕃、回鹘、党项羌、蒙古、女真、突厥、吐谷浑等族的统治和掠夺中,每次改换政权前都要经过长期的战争,建政之初还要不断争夺,人口大量死亡、逃散,每次易政,都出现过几百里杳无人烟的状况。所以,明朝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围绕充实边防和安全进行的,而边防安全,又少不了人来维护。因此,实行军屯和大量移民实行民屯,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明太祖朱元璋时,除下令全国二三百万军队的百分之七十参加屯田外(还鼓励甚至强制军卒携带家属),又从南方等地大量移民,如一次就从山东移民五万八千多户,安置于河西走廊屯田。武威、永昌、民勤、敦煌尤多。发耕牛、籽种、屯银等,五年乃至十年免税。所以至今河西各县居民提起祖先,都说是从山西大槐树下来的。这是史实。因为明初朝廷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设局驻员”四方移民都集中在这里“编队,发给凭照、川资”,然后分派各地。今洪洞县北二里的古槐二三代枝繁叶茂,已作为省级文物修整保护。
上面简单交待了一下历史,使读者初步了解明朝边防概况。下面给大家介绍一则“十堡”保边轶事:
据说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元朝残余势力经常深入镇番、凉州、永昌抢夺牲畜、财产,百姓苦不堪言。到弘治和正德年间(1488—1520),在屯军的督促、帮助下,在今水源乡、朱王堡镇这块地方,按人口分布状况和地域形势,划分成十个范围。修筑了十个堡寨(即八堡两寨),借以御敌。人们称为“十堡”。为什么“十堡”这个名字一直至解放前还深深地印象在古浪、武威、民勤、永昌、山丹等地的老百姓脑海里呢?有它的历史原因。
“十堡”是今永昌县最东的一块地方。它东接民勤县,南靠武威县,北边以花石口山、赤金山、龙口山、馒头山、鸡冠山与今金川区为界。明长城从东向西横穿两乡(镇)北边,今永昌县的清河绿洲就指这里。据说,就在修筑“十堡”堡寨的时候,元“达子”又来抢掠。当时由于卫边力量薄弱,百姓又没有准备,被元“达子”抢走了大量牲畜、财产,还杀了不少人,老百姓遭受了一次惨重损失。为了做到有备无患,在屯军的倡导下,“十堡”百姓采取了屯军、屯民联防的措施。首先,由屯军把原来七成种田、三成戍守,改成五成种田,五成戍守。屯民按十堡由民众推举了十二姓、每姓又推出一至三人,负责动员、组织屯民。就是把屯民中的青壮男子组织起来,每堡抽100人,平时进行打仗训练和统一种田,战时与屯军集中御敌或守护堡寨。由屯军统一调遣。这些屯民军士每三年轮换一次,并规定了奖罚制度。这十二姓中,其中两姓负总责,也三年轮换一次。十二姓是:王、李、张、赵、祝、杨、冯、刘、朱、马、曹、吕。(据赵峄山老先生说,这十二姓在原寨子庙吉祥寺慈佛寺的钟文上有记载)。这些屯民军士的食粮,由屯粮中解决,费用由“十堡”民众分担,屯军补贴。这种亦军亦农,军民结合的方式,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也增强了屯军的卫边实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孝宗弘治中(1496),游牧在贺兰山西部的一部“胡虏”约一千人又来抢掠,由于联军提前得到了情报,马上作好了战斗准备,部署了力量,将两千屯军步骑部署在东部董家堡、郑家堡、西部宫家堡堡子里,隐蔽待命;一千民军步骑,部署在朱五堡堡子里,另用战骑一百名,佯攻“胡虏”,引“胡虏”深入腹地,并商定“胡虏”到达哪个堡域,就在堡城上放烟报警,待“胡虏”进入伏击圈后,朱王堡总堡放炮为号,附近各堡听到炮声,连连放炮,传讯各堡,各堡同时出击,三面包围。再说蒙古“胡虏”由于多次得逞,毫无戒备,此次人掠带了四五百峰骆驼,准备驮运财物,还备有大车近百辆,大摇大摆过龙口山,进入朱王堡北域。正当“胡虏“扬长前进的时候,联军百骑从正面冲来,佯攻“胡虏”。“胡虏”依仗人多势众,一齐向百骑攻击,百骑假作败退,向南逃撤。“胡虏”以为这里同过去一样,没有力量阻挡他们,便指挥大队人马向朱王堡中心地带行进。当他们快要接近朱王堡总堡时,总堡城头连发数炮,炮声震天。接着,各堡寨都发炮传讯。霎时,隐蔽的步骑全部出动,向总堡包抄而来。“胡虏”听到炮声,蛮以为四面百姓给这个堡子助威,根本没理,继续调动人马攻堡,总堡军民奋力抵抗。就在这时,只见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尘土飞扬,联军像猛虎一样,向敌群冲来。“胡虏”急忙停止攻城,组织人马迎战,但还没来得及冲上去,两千多联军步骑已冲人敌群。总堡里的一千步兵也冲出堡子杀向敌人。一场愤怒的杀胡战斗像风驰电掣般,不到一个时辰,一千“胡虏”只有一百余骑突围,其余尽皆被歼。屯军总指挥看到一小股敌人逃跑,遂命屯军五百骑追击。“胡虏”突围后,没有走进来的路,而向东北朝大口子方向逃跑。屯骑出发后,则以为敌骑定会从原路逃窜,所以,直向龙口山追去。但当屯军追至龙口山后,却连个“胡虏”的影子也没有,估计从别的通道逃去了。他们正欲返回,探马报告,龙口山南尘土飞扬,似是敌骑。屯军马上隐蔽在山后。不一会,只见敌人惊惶失措朝龙口驰来,待“胡虏”刚接近龙口,屯军铁骑一齐冲出,打了个措手不及,不到吃一碗饭的功夫,除逃脱了十多骑,活捉了几个外,其余全部消灭。屯军押着俘虏胜利返回总堡。
“十堡”卫边这一仗打得十分漂亮。军民无不欢欣鼓舞。是夜,总堡里灯火通明,总指挥审讯了几名俘虏。俘虏战嗦着说:“将军神机妙算,若不是你在大口子布下伏兵,我们也不会被俘虏的。”总指挥一听说大口子有伏兵,有些奇怪,心里说,我没有在大口子部置伏兵,这伏兵是从哪里来的?就问:“你们在大口子遇到的伏兵,是骑兵还是步兵?”俘虏说:“是骑兵,领头的是一位骑红马、持大刀的将军,横刀立马堵在山口。我们一看无法通过就朝龙口来了,他们动也未动。当我们刚到龙口,又被几百骑兵围住,我们一百多骑都被杀了,我们几个被提了,请将军饶命。”说着连连叩头求饶。总指挥越想越疑,命令把俘虏押下去。总指挥把十二姓头人叫到一齐询问大口子骑兵是谁部置的?但是,十二姓负责人都说没有的事,也都觉得奇怪,七嘴八舌议论了半天,有人说:“难道是神兵?”这时,一个武秀才出身的负责人说:“这些俘虏都看见伏兵的将军是一位骑红马、握大刀的人,他们只堵山口,不作追杀,我想这一定是关圣人显灵了,帮我们挡住了‘胡虏’。一定是的。”经他这样一说,大家都觉得有理。再说也说不清楚。商量的结果,决定把这几名俘虏放回去,以晓大明边防军的神威。并初步议定,事后要给关老爷修庙,塑精身。
第二天,天还未亮,“十堡”联军和各堡寨的代表已集中在总堡门口,擂鼓吹号,庆贺这次胜利。总堡屯军总指挥和“十堡”十二姓负责人与军民共同欢庆胜利。总指挥向大家说:“这次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亦军亦农,军民联合行动的好处,足全体百姓支持的结果。以后,还望大家齐心合力,精诚团结,加强训练,保卫边防安全。”
这次大捷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凉州等二十六卫、所。河西及甘肃周边各卫所,也都纷纷效仿“十堡”卫边的做法“十堡”这个名字,也就传播得很远很响了。
后来,屯军和“十堡”民众,在鸡冠山与红崖山之间的大口子西侧,修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关老爷庙,塑了关圣人神像供奉。每年到秋后的这一天,“十堡”民众聚集在关老爷庙前,宰牛杀羊进行祭祀活动,像过会一样热闹。此庙一直到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但是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里,笔者和不少人,还站在郑家堡堡子城墙上,几次看到过关帝庙的海市蜃楼呢。
(永昌县地方志办公室祝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