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俗名陈袆,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系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约生于公元600年,卒于公元664年。
唐僧,是我国唐代著名高僧,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世界公认的伟大旅行家、探险家。他犹如一颗灿烂的明星,高悬在公元六世纪的亚洲上空。一千多年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的敬仰,直至今日,他为中西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为后人所崇敬。
唐玄奘,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父亲叫陈慧,因对一些为官者的贪污受贿深为不满,故辞官为文,专门研究学问。玄奘共有兄弟4人,他属最小。二哥陈捷早年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当和尚。玄奘13岁时,随兄出家,在净土寺学经。由于天资聪慧,受到佛界器重。唐朝建立的那年(公元618年),玄奘18岁,他同兄到了长安,本想安心学经,但时局不稳,他说服二哥一同到了成都。成都是佛教中心,高僧很多,又很安宁。他在那里经过几年的苦学钻研,对佛学有了很深的造诣。当时,他劝二哥一同去天下游学。二哥满足现状不去,他就与商人结伴,先到荆州天皇寺,又到相州、赵州等地,遍谒名师,虚心学习。几年后,于公元627年返回长安。由于他佛学知识渊博,口才雄辩,长安高僧法常、僧辩称他为佛界“千里驹”。从此,玄奘誉满京城和江南各地。由于玄奘在学习经典中,经常遇到一些不解之处,而国内佛教派别又很多,佛经经典互相矛盾,因此,他产生了“誓游西方”、“以释众疑”的取经念头。他联合了几个和尚,上书唐太宗,要求去西天取经。由于唐朝刚刚建立,还在崇尚道教,贬斥佛教,再加上当时敦煌以西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朝廷严禁国人西出。这样,上书未被批准,这件事也就搁下了。但是,玄奘去西天取经的决心从未动摇,他不顾朝廷禁令,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农历八月,年28岁的玄奘,偷偷地和一个在长安学经后回家的秦州和尚孝达去了秦州(今天水)。正巧,又碰着一个旅伴到了兰州,又随商队到了今河西走廊的第一重镇——凉州。河西走廊是指乌鞘岭以西到今甘新交界处一段狭长地带。这里有著名的凉州(今武威)、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敦煌等地。自秦汉之后,这里就成为中国经营西域的军事要冲,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地带。两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国,就是凭借它的优势而建立了“五凉”政权。凉州当时不仅是河西的殷富之首,而且是河西的佛教中心,同时,凉州人信仰佛教,崇敬高僧已成风气。因此,玄奘一到凉州,就被当时河西地区的佛教领袖慧威法师留住讲经,住了一个多月。是时,朝廷禁令已到。当时的凉州都督李大亮,他听说玄奘是去西天取经的,就按朝廷敕令,催玄奘返回长安,并说,如不听令,将押解还京治罪。在这种情况下,玄奘十分犹虑。而对玄奘一向钦佩的慧威大帅却非常支持玄奘的这一行动。他暗中选派了两个心腹弟子,一个叫慧琳,一个叫道整,护送玄奘,一路寻乡间小路,昼伏夜行,经番禾(今永昌)、甘州、酒泉,躲避了官府的缉拿,好不容易来到丁瓜州州治晋昌(今安西县东双塔堡一带)。当时的瓜州刺使叫孤独达。是个十分笃信佛教的人,他不仅暗中保护、资助玄奘,还给他详细介绍了西出玉门关的情况。当时的玉门关虽然设在瓜州境内,但是,要走出“边境线”还有五百里路程,而且关外每百里设有一座烽火台,每座烽火台都派有兵士守护,要走过这段路程,非到烽火台补充饮水不可,而驻守这些烽火台的兵士又直属朝廷管辖,瓜州刺使也帮不了什么忙。因此,玄奘非常愁闷,在瓜州又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天,一个州使突然来到玄奘住处,手持追捕玄奘的公文,玄奘看过,才晓得是凉州都督李大亮了解到他并未东归长安,于是通知河西各州县严加候捕。玄奘无奈,向州使诉说了实情。这个州使叫李昌,崇敬佛界僧人,听了玄奘一席话十分感动,他赞叹玄奘是个肝胆高照的英豪。于是他当着唐僧的面撕毁了公文,并劝他赶紧上路,以免有变。实际上这个州使李昌的所作所为,也都是瓜州刺使的主意。于是,玄奘在街市上买了一匹好马,打发从凉州护送他来的慧琳回凉州(道整已去敦煌)。准备出发时,来了一个胡人模样的人,叫石槃陀,请求玄奘收他作弟子,并表示愿意帮助玄奘越过五座烽火台。第二天,石槃陀又引来了一位老人,牵着一匹老红马,并说明这匹老红马曾经往返伊吾国(今新疆哈密)15趟,会识途。如果玄奘愿意,就把这匹马换给他。于是,玄奘就把新买的好马和老红马作了交换。并同意了石槃陀的请求,并为槃陀买了乘骑,两人便偷偷地向西进发。他俩经过转弯抹角的跋涉,来到了玉门关外的荒原。有一天正在休息时,石槃陀反悔了,他觉得再西去路途更加险恶,必不能生还。于是他产生了杀害玄奘的念头,他乘玄奘闭目诵经之隙,拔刀向玄奘刺来,幸被玄奘发觉未遂。玄奘好言相劝,不但没有勉强他,还把为他买的那匹大马送给了他,并给了一些备用物品,让他回家去了,唐僧独自一人孑然西行。当时的唐僧什么文牒都没有,虽然不断向西行进,但能不能越过烽火台,确没一点把握。他在荒漠戈壁行走了近一百里路程后,到达了玉门关外的第一座烽火台(今白墩子附近)。当时正值夕阳西下之时,唐僧先偷偷地饮了马,正在往皮袋里装水时,被烽火台守兵发现,乱箭射来,唐僧急忙高喊:“我是和尚!”才免被乱箭射死。守台校尉名叫王祥,非常信佛,又尊敬佛僧,就私自放行了玄奘,并指点他如何绕过第二、第三座烽火台,可直接到达第四座烽火台,并说明那里的守台校尉叫王伯陇是他的本家。当唐僧到第四座烽火台时,又怕被校尉挽留误事,就悄悄地想偷点水快点离开,没想到又差点被乱箭射中,玄奘急忙喊话,经说明情况后,王伯陇热情地接待了他,不仅让他吃饱了饭,还给备马料、装水袋、装干粮,并送他到十里之外。叮咛说,你可直向西行,可直到一百里的一个叫野马泉的地方取水。就能绕过第五座烽火台,那里校尉粗野,免生意外。玄奘按照他的指点,便进入了莫贺盐碛腹地这个上无飞鸟,下无水草的“死亡地带”。走了一天后,老马有些吃力,他就牵着马前进。走着走着,不知怎地迷失了方向,在戈壁转了三天。三天的路程中,怎么也没个野马泉的影子,他有点害怕,就取下水袋、干粮、马料。想让人和马都补充点水食再行。谁知祸不单行,不小心把皮囊的水全倒光了。没水怎么能过得去大沙漠,他想返回第四烽火台,又被坚强的信念打消了。行至第五天,玄奘已精疲力竭,两眼直冒金花,那匹老马也疲惫不堪。
沙漠戈壁的天气喜怒无常,一会儿烈日酷炙干渴难忍;一会儿狂风沙暴,难以行进。晚上,寒气袭人,倍觉凄凉,只有那匹老马与玄奘心心相印,无语相伴着。玄奘以沙漠中的堆堆白骨为路标,不知又走了多少路程,由于沙地松软,那匹老马一失蹄,栽倒在了沙堆旁,玄奘也被摔了下来,顿时失却了知觉。那匹老马等待着他,一直到半夜,一股凉风吹来,玄奘苏醒了,他挣扎着牵着老马又勉强行进了一段路程。第二天一早,天气晴朗,娇阳似火,看来又是一个难熬的日子,玄奘暗暗地下着决心:他想,我决不能死去,我要走出沙漠。他干渴至极,神志恍惚,与老马一前一后向前苦行着,行至中午时分,玄奘眼前一黑,又一次倒在了沙漠中。
迷路后的心理,一般是紧张而又空虚的,而玄奘由于有一个决心取经成功和一定要活下去的强大意念力,这就不知不觉地使他吸纳了大自然的精华于自身,避免了沙漠里一堆堆白骨行路人的厄运。玄奘苏醒后,强力爬上马背,那匹老马也似乎懂得人意,坚强地向前继续行进。老红马毕竟不愧是往返伊吾国15趟的久经沙场的战鹰,玄奘心里感激着瓜州那位换马的老大爷,也不断地默念着佛祖保佑。老红马驮着主人吃力地行进着,到了第七天早晨,突然老红马像是发现了什么,拐过原路,朝另一个方向小跑起来。玄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几次勒缰制止它也不从。不一会,越过了一个沙梁,奇迹出现了,前面不远处有一块绿草地。待走近时,却是一处洼地,有一清泉和一片积水,周围长满了蓬蒿。玄奘一骨碌滚下马来,趴在泉边发疯似地痛饮着这生命的琼浆玉液,那匹老马也像主人一样,干脆走进积水里痛饮起来。玄奘和老马喝一阵,停一阵,再喝一阵,仿佛永远也喝不足似的。生命保住了,体力也渐渐地恢复起来。于是,玄奘从马背上卸下干粮和马料,先把衣服铺在地上,给老马倒了些料食,自己也就着凉凉的泉水吃着干粮。他吃饱后,让老马在青草地里吃草,他却美美地睡了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