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鉴,武威人,清嘉庆进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任太子太傅,道光间官至两江总督。“鸦片之役,英人犯吴淞口,鉴驻宝山防守。陈化成战死于吴淞,鉴自宝山遁逃江宁,英人遂人长江。宝山等县及镇江相继沦陷,坐革职治罪。”(中国名人大辞典)
现在武威城郊有他的故居牛家花园。文庙有他的碑刻字画。民间还流传着他的许多逸闻趣事,对其学问人格,各有褒贬。碧云寺写经发迹
北京西郊香山碧云寺,是牛鉴进京会试前的落难之所,也是他在三千举子中跃上龙门,高中二甲,金榜题名的发迹之地。
嘉庆年间一个初春的黄昏,暮云四合,朔风怒号,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而来。被誉为“神京右臂”的香山,笼罩在一片茫茫雪雾之中。山上的弘光寺、香山寺、碧云寺等诸多寺庙,殿阁台榭,金顶碧瓦,全被厚厚的积雪掩盖了,变成了一片琼楼玉宇。
一阵敲门声,碧云寺厚重的红漆大门开了,门里走出一个身着袈裟的和尚来。门外的青石阶沿上,两个满身落雪的人瑟索着挤在一处,脚下放着一挑简单的行李和一个书囊,像是主仆二人。主人三十余年纪,身材高瘦,面目清癯憔悴,斜倚在仆人身上,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就是凉州举人牛鉴,前来京城会试的。因家境贫寒,盘缠短缺,只好骑一头毛驴,由脚户王三赶着,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整整走了三个多月,前日才挨近宛平县境。不料昨夜宿在一家大客店中,被小偷盗去了毛驴。好在离京城已经不远,干脆徒步行走,估计天黑前就能赶到京城,没想到午间天气突然大变,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主仆二人慌忙中迷了路径,顶着风雪挣扎了大半日,眼看天色愈来愈暗了,怎么也转不出去,亏得王三耳朵灵,隔着两个山包听见了碧云寺的钟声,才扶着牛举人跌跌撞撞地赶到了这里。那牛鉴本来体弱,又是读书人,哪里受得了这般饥寒之苦?顿时脸色发青,嘴唇乌紫,命在旦夕。前来开门的老和尚法名元空。是一个很有德行的和尚,见他二人这般可怜,又听说牛鉴是前来京城会试的凉州举人,便急忙将他们让了进去,腾出一间暖房,烧茶侍饭,安顿下来。
谁知牛鉴因受饥寒之苦,竟卧床不起。王三眼看牛举人病势沉重,没有了主意,便央求老和尚作主。元空立即打发小沙弥请来一位老中医诊治。王三每日里煎汤熬药,殷勤伺候,过了二十余日,病势方才有所好转。就是身子软瘫无力,不能起床行走。以后连服参汤,大补元气,又过了二十多日才能勉强下床行走。但把所带的银子都花光了。
牛鉴终日长吁短叹无计可施。一日饭后与元空闲谈之中,牛鉴苦着脸儿,踌躇再三,才把自己的尴尬处境对元空讲了。元空听后,微微一笑,安慰牛鉴不必过分焦急,尽可安心在寺中静养。一应膳宿费用,寺内俱可供给。只是会考期间所需银两花销,尚待筹借。于是元空提出写经一事,征求牛鉴的意见。
原来这碧云寺是西山诸寺中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佛寺。寺内有罗汉堂、菩萨殿、金刚宝座塔等建筑。皇帝、皇妃及达官显贵们喜爱碧云寺形势壮观,风景幽美,常常到这里游玩膜拜。前些时醇亲王的母亲龙裕太夫人前来做佛事,在金刚宝座塔下许丁一个心愿,出百金请写一部《金刚经》,指明要正楷写就,黄绫装裱。并一再嘱咐要聘请名家高手,不可粗制滥造。元空虽应下这份“官差”,但苦于一时找不到高手。前几****去牛鉴房中闲坐,见到桌上的诗稿,一手功力极深的蝇头小楷,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今日听牛鉴这般说,元空便把打算请他誉写《金刚经》的想法说了出来,同时对丰厚的润笔费也做了暗示。牛鉴听后满口答应,当晚便动手誉写。数13后,一部正楷《金刚经》誉写完毕,元空看后,连连赞好,爱不释手。立即差人送往醇亲王府中,并将那一百两银子亲交牛鉴藏好。
翌日,正当牛鉴与元空和尚在僧房叙别时,突然小沙弥来报。说是皇太后驾到,黄门官已到山门之前。元空一听,嘱咐牛鉴回避,他前去接驾。
皇太后拜罢了金刚宝座塔,按说稍事休息就该起驾回宫了,但今天她的态度却有些反常,面孔冷冷地坐在正殿之上,令人十分不安。那元空和尚怎么也揣摸不透皇太后的用意。亏了小沙弥机灵,偷偷地问了随从的太监,才知道是皇太后要寺里给她敬献一部《金刚经》。原来昨夜醇亲王母亲拜会皇太后时,手捧一部《金刚经》,十分精致漂亮,说是碧云寺长老赠的。皇太后笃信佛教,兴奋得一夜未曾合眼,所以今天一早就起驾赶来寺中,坐等寺僧献经,并且指明非要醇王母亲的那种本子不可。元空战战兢兢地将前事禀告。皇太后听后,立即要牛鉴出来见驾。牛鉴拜见之后,皇太后下诏,着牛鉴进宫誉写经文。牛鉴心里虽惦记着会考的事,但嘴上却不敢违抗皇太后的旨意,只好暗自叫苦不迭,随驾前去皇宫。
牛鉴来到太后宫中后,立即开始誊写《金刚经》。就在科考前一天晚上,《金刚经》写成了,牛鉴把它捧给太后,太后看罢,十分满意,传诏重赏。牛鉴乘机启禀太后,说他是前来参加京城会试的举人,明日五鼓开科,京城夜禁森严,求太后下诏放行。太后听罢,笑着答应了,并亲自派人护送赴考。发榜后,牛鉴金榜题名,高中了进士。
科考场“老西”扬威
某年秋,南方各省乡试,牛鉴任主考,考前微服私访,想听一听南方秀才们对他的看法。不料上街之后,凡秀才聚集之所,全是一片非议之声。说什么“老西”竟任主考?“老西”任主考,怕连考题都不会出来的!回到馆驿,他心中十分纳闷:他们称我“老西”,明明是瞧不起西北人。牛鉴家居西凉,更是“老西”了。于是,他心里想好了对策。
第二天会试时,秀才们打开考卷一看,考题只有两个字——“老习”。这一下,南方才子们可傻眼了。谁也想不起“老习”二字出自何典,只好全部交了白卷。过后,牛鉴才亮出了底牌:“老习”者,乃取学而时习之意,典出论语《学而》篇。江南儒子方才目瞪口呆又气又悔。其中一个胆大的,压不住心之火,吟出一句诗道:“牛去青山在”,意思说你牛鉴任主考也就是这一载,考完了你总得滚蛋吧,而我们下一科还可以再考的。牛鉴听后,马上对答:“山在牛还来!”
三年后,牛鉴果然又来这里主考。那些江南才子们一听这一科主考还是牛鉴,暗暗叫苦不迭,再也不敢小看“老西”了。
文华殿执罚咸丰
道光年间,牛鉴任太子太傅,对咸丰皇帝要求十分严格。
一日,咸丰因贪玩误了学业,牛鉴责令他在文华殿补习。午膳时,道光帝和皇后不见太子,十分惦记,便命宫娥去请。官娥回禀,说皇太子背书不出被罚,太傅不许用膳。皇后一听,心痛起来,立即召牛鉴前来问话,“为何不许太子用膳?”牛鉴从容答道:“因太子书未读好,罚他补习。”皇后十分不高兴,就说:“他贵为太子,将来读书是君,不读书也是君,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天的书不读了,快召太子来用膳!”牛鉴正色道:“读书者,聪明睿知通晓事理,必为尧舜之君;不读书者,昏庸愚昧少知缺才必为桀纣之君。请皇后明断!”皇后默不做声。道光皇帝则连连点头:“太傅,师道尊严,可钦可嘉!”
总督府夸菜谑客
牛鉴升任两江总督,初到任时,同僚们设酒摆宴,为他接风。
某日,牛鉴赴一广东同僚之宴。席上山珍海味,一应俱全。酒酣耳热之际,一位同僚问牛鉴道:“牛大人,朗个南方菜好吃呒?”牛鉴连连赞叹:“好吃、好吃!”这位同僚接着又问:“侬个西北恐怕无啥好吃的哉!”牛鉴一听这话,心里就不高兴。于是高声回道:“我们西北物产丰富,美食佳肴数不胜数。就说本督家乡凉州的三样小菜,你连听都没有听过!”那位同僚伸长脖子,连说:“情愿领教!”牛鉴慢悠悠地说:“凉州有三种特产,叫做天、地、人,诸位恐怕闻所未闻,当然更说不上目睹了。”大家面面相觑张口结舌,无一答对。牛鉴于是邀请各位同僚,翌日到牛府上应宴。
第二天,总督府里车水马龙大宴宾客。酒过三巡,菜上五道,大家都觉得尽是些平常菜肴,并无什么稀奇。一位宾客性子急,就说:“牛大人,贵乡的特产天、地、人为何还不见影子?牛鉴微笑着一挥手,转眼间端上三样菜来。他一手捋着胡须,一手指着那三样菜说道:“天者,天罗蛋萝卜;地者,地卷皮;人者,头发菜也。此三样皆为凉州特产,味佳色淡,食之于人大有裨益。”众人莫不拍手称妙。
接着又端上一盘菜来,放在席桌正中。众人张口结舌,更叫不出名堂。牛鉴笑嘻嘻拿起一个小勺,满满舀了一勺,然后抓紧小勺,在自己头上迅速转了一周,送进口中,微闭双目,慢慢地咀嚼着。好半天,他才咂着嘘儿,连连赞道:“啊呀呀,不愧是我家乡的名菜,又酥又甜!诸位大人,快动手,此乃凉州名菜绕头酥!吃时,绕头一圈,送进口里,酥甜可口,美不可言。”众人见总督大人吃得这般香甜,早就耐不住。各自争先恐后,如总督吃法动起手来。不料“绕头酥”没吃到嘴里,一个个都变成了“白头翁”、“白面熊”。连那朝服锦袍、顶戴花翎之上,也都撒满了****。原来,牛鉴的所谓“绕头酥”,实则就是凉州人爱吃的糖拌炒面。他自己绕头时却有准备,众人哪知底里,只好上当了。
(武威冯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