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
2698700000138

第138章 玉门油田今与昔(1)

玉门油田是我国较早的油田之一。从1939年开发到现在,跨越了两个时代,经历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走过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艰苦里程。50年来,玉门油田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土法开采到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是我国第一个经历了初期建产、中期稳产、后期开发的油田,它走过的道路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史册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玉门油田从1939年3月一1949年的11年中,共采出原油50多万吨,占旧中国70年天然石油总和的95%。1949年9月25日,玉门油田解放,工人成了油矿的主人,人民油田如枯木逢春,生机盎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职工们以崭新的姿态,高昂的热情,把一个官僚资本主义旧企业改造成为一个包括地质勘探、石油炼制、机械制造、油田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技术培训、福利设施完备的社会主义的新型企业。1957年,玉门油田建成中国的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担负起了“三大”、“四出”①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老君庙谈起

玉门油田位于甘肃省玉门市境内,南倚祁连山,北临戈壁滩,东望嘉峪关,西连安西县。海拔2400-一2900米,山势挺拔,气候干旱,解放前交通闭塞,是一块鲜为人知的不毛之地。

玉门油田最初叫老君庙油矿,那是因为1939年3月13日,由地质学家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人在老君庙附近成功地钻凿了第一口油井而得名。在很早以前,这里原本没有庙,只是一条由深山雪水汇成的小河,名叫石油河,从南向北缓缓流淌着。河面上飘浮着一层黑呼呼的液体,这黑色的液体是从地层断裂处冒出来的,古人称它为“石脂水”,即现代的石油。

玉门出产石油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的晋代。张华写的《博物志》记载:“酒泉延寿南山,名火泉,火出如炬。”古之延寿即今之玉门,南山即祁连山,“火出如炬”即石油气体燃烧的景象。大约在1600多年前,当地劳动人民就认识到石油和天然气的一般性质,用土法开采方式将石油广泛用于生活、生产及战争等广阔领域。据载,南北朝周武帝宣政年间,突厥的军队围攻酒泉,城内军民“取石脂燃火,焚其攻具,打退了突厥军队的进攻,酒泉乃得救”。这一战例,比东罗马帝国用燃烧的石油打退阿拉伯人舰队的进攻早100年,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发现和应用石油的悠久历史。

石油河上飘浮的石油,河床里蕴藏着沙金,引来了掏金者和捞油人。清末,赤金几户农民合股经营石油,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在石油渗出的地方掘坑,捞取石油,经过简单的炼制后,在酒泉、金塔市场上高价出售,这是玉门油田最早的开采方式。为了冀求神灵保佑,“油娃子”和掏金人在石油河畔修建了一座老君庙。直到1939年,老君庙前出现了石油井架,地下喷出了石油,地面上建起了井场,从而揭开了大规模开发玉门油田的序幕,老君庙被标上地质图,而名扬中外。

解放前的玉门油田

玉门的石油发现很早,开发很迟。清朝末年,陕甘总督升允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玉门石油,质亦甚美,惟距省城太远,运销不便,俟有余力再行开办。”历史的车轮转到20世纪20年代,地质学家张人鉴、顾少川、周作民、翁文灏等人,都先后到过玉门,经过勘查,对玉门的石油资源作出很高评价,呈文国民党政府予以开发,亦因“地临边陲”,“国库竭蹶”,无力经营而告终。

1936年前后,孙健初从重庆出发,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沿“丝绸之路”三出嘉峪关,对玉门油田的老君庙地区和石油沟地区进行了详细考察,发现可喜的油藏,有钻探的价值,再次向国民党政府提交了调查报告。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前线需要石油,在海上运输被日军封锁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才被迫下令开发玉门油田。当时,技术力量和设备都十分短缺,勘探工作进行得十分缓慢。

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从团结抗日这个大局出发,十分关注老君庙油矿的勘探开发工作。1938年6月,******副主席批示十八军驻汉口办事处,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延长油矿抽调两台钻机和20多名技术工人支援玉门,从而加速了玉门油田的勘探速度,结束了人工掘进开采油田的历史。

在玉门油田的早期开发史上,也留下了苏联地质学家崔林根教授、美国地质学家维勒、工程师萨顿等外籍学者、专家和科学家的名字。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对玉门油田的地质储量曾抱有怀疑,在中国地质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以后的事实证明,玉门油田具有工业开采价值。

1939年3月13日,位于老君庙附近的一号井开始人工挖掘,不久即用从解放区运来的顿式钻机钻凿,8月11日喜获工业油流,自此油田工程建设全面展开。解放前的11年中,老君庙油矿在孙越崎、严爽、邹明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共钻凿了48口油井,共生产原油52万吨,加工原油51万吨。初步建立了工业开采体系和生产管理系统,逐步形成了一支能够掌握当时先进工艺的职工队伍,职工总人数由1939年的217人增加到1949年的4480人,除地质勘探外,采油、炼油、建筑、机修、水电等生产部门也一应俱全,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职工最多,工艺技术比较先进的一个油田。它炼制的汽油、煤油等产品,不仅满足了西北各省工业和民用之需,还运抵抗日前线。玉门生产的“国光牌”石油产品投入市场后,打破了“美孚”、“德士古”、“华来士”等外国石油公司的一统天下。

建设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玉门油田建设的新篇章。

玉门油田经过1950年至1952年的恢复和发展,在油矿党委的领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成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建立了新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生产秩序,生产蒸蒸日上。3年共产原油37.54万吨,相当于解放前11年原油总产量的73.49%。为了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玉门油田的建设受到党中央和******的关怀和支持,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全矿职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掀起了生产建设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