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英译漫谈及“花儿”译赏
2697900000001

第1章 英译汉常用方法与技巧(上)(1)

1.翻译对比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种体系,它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我们学习语言首先要认识到语言的这种本质属性。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我们学习、掌握它,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应用它。英语作为一种体系,我们必须要掌握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英语作为思维的直接现实,必然反映符合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活动,人们把这种规律的认识活动“物质化”了,思维只能通过语言的“物质化”,才能表达出来。

人们的思维认识活动又是依照同样的逻辑思维进行的。我们和英美人都是依照同样的逻辑规律进行思考的,但却说着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人们可以有相同的思维规律,却没有相同的语言,所以人们的思维没有民族性,而语言却有民族性。研究本民族语言和外语教学问题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人们学习母语,一定是从言语这一特殊信号开始的,言语就是说话,为第一性。读书是书面语,是语言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的技巧,为第二性。

人们学习外语,如果不是在操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里生活,往往是从书面语开始,而后进入口语。学习外语,人们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母语和外语进行翻译对比。在这一自然过程中,大脑迅速地对两种评议的音、义、结构进行理解、记忆。这是言语这一刺激物通过语言和文字符号对大脑的冲击反应过程。在外语学习中,翻译和对比是获得评议知识的必由之路。

翻译对比法是学生理解、认识、掌握、记忆的学习过程,它是构成外语教与学的基本方式。这里强调两种评议的语法差异。把语法教学作为外语教与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学生对词与句的学习不仅能做到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它是依靠本民族的母语进行外语学习的重要方法,它的立足点是阅读和理解。

当然,这种教学法也有缺点:它不利于口语教学,容易忽视语音和语词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因此,应用这一方法时,要有训练口语的补充手段。

外语学习既是一种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说它脑力劳动是要认识、理解、掌握、记忆语言知识和语言材料。说它体力劳动是依靠发音器官和一切辅助手段进行艰苦训练。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劳动方式,我们不应用一种方式的劳动来代替或自然导致另一种方式劳动所起的作用。英语教学和翻译是门知识课,也是技能课,这是统一体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是两个不同的教与学阶段,也是翻译的阶段。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知识的获得是必然的,语言技能的应用是主要的。学习外语,只囫囵吞枣地死记单词,死记语法条条而不能形成语言技能,不能交流应用是不堪设想的。学习外语的“必然”和“主要”阶段,始终贯穿着翻译对比的理解学习过程。因此,学习外语不能从本民族母语角度去寻求外语对等规律,必须要进行对比理解、翻译对比,其目的在于避免受母语的干扰。

2.英、汉语特点及翻译

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词形无变化,主要依靠语序理解意义。英语属于分析性和综合性之间的一种语言,理解句子既要注意词序,也要注意词形变化。如“These new type pumpshave been designed for three years.”这里pumps的“s”为综合形式,have been designed为分析性形式。have been只表现语法意义。这里有词序问题,也有形态变化问题。

汉语无主句比较普遍。汉语中凡只有谓语,没有主语的句子叫无主句。这种句子没有主语或不必要说出主语。英语中除祈使句以外,一般必须有主语。如:

“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

“In times of difficulty we must see the bright future.”

这句话,在汉语里为主无句,无语法毛病,但译成英语就必须要加主语we,否则为病句。

汉语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之间,一般不多用连词,而在英语中连词用得广泛,汉语中一般不用连词的地方,在英语中必须用连词。如:

“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

“We are the leaders and organizers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s as well as the leaders and organizers of the life of the masses.”

必须要and、as well as,这是因为英语句法结构上采用的是形合法(hypotaxis),而汉语结构以意合法(parataxis)为主,只通过词序理解句子的意思。在主从复合句中,英语从句中出现连词后,主句再不能同时出现。如从句中出现though后,主句再不能用but,如用了but,再不能用though。而汉语则不然。汉语中的转折、条件复句,如偏句用了“虽然”,主句就必须用“但是”。

汉语名词可充分当谓语。汉语名词在句法功能上,可作谓语,这是汉语所特有的。英语里名词不能当谓语。如:

“十月一日国庆节。”

“October 1st is our national day.”

汉语里“国庆节”是名词作谓语,而在英语里必须加to be,构成系表结构,作合成谓语。又如:

“冬季日短,夏季日长。”

“In winter the days are short,and in summer the days are long.”

英语里如果没有are,就不能算完整句。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类大致相同。汉语的量词特别发达,如“个”、“匹”、“尾”、“只”、“张”、“扇”、“仗”、“捆”等。汉语的语气词“的”、“里”、“吗”、“呢”、“罢”、“嘛”、“了”,是英语没有的,也是汉语特有的。如:

“男孩子总是男孩子嘛!女孩子究竟是女孩子嘛!”

“Boys will be boys,and girls will be girls.”

这里没有像汉语里的语气词“嘛”,不表示感情。

汉语句子中可允许几个动词连续出现,而在英语中在一个句子里原形动词不能重复出现,除非用连接词。如“他请求组织派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这句中“请求”、“派”、“去”、“工作”,都是动词,中间并不需要连接词,动词也不变其他形式。这是汉语的特点。

英语和德语、法语、俄语是同属一个语系的不同语族,它们是亲属语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声调,多音节的词根很丰富,一般词较长,附加成分在构成语法范畴方面起重要作用。

而汉藏语系的特点是有声词,附加成分的作用有限,一般用词的位置、辅助词来表示语法范畴。只有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才有可能在翻译迈步。

3.英语语法范畴及手段

要搞好英汉翻译首先要掌握英汉语法范畴及其手段,因为这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汉语与英语不属于一个语系。汉语是汉藏语系,英语是印欧语系。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语言,可是世界上却有大致相似的语言,因为它们都是语言。两种语言对比学习是掌握语法的重要途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汉语和英语语法范畴和语法手段等各方面的比较,才能掌握两种语言的异同,才能有条件搞好英汉翻译工作。

4.英汉语法范畴

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的特点。研究词的变化规则的叫形态变化,语言的形态变化有两种功能:一种表示不同意义,即词汇意义;一种表示语法关系,即词与词及时间的关系。

凡用形态变化表达出来的各种不同语法关系的概念性范畴叫语法范畴。它是语法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高度概括。一般来说,语言的形态单位越多,它的语法范畴也就越多。

如:

The machine works well

The machines worked well

Machines,worked,works都是词的形态变化,它们表示人称、数、时三种关系,也就是三种语法范畴。每种语言有它自己固有的、特殊的、可以作为它的物殊的一些语法范畴。因此,各种语言的语法范畴也不同。汉语没有特殊的形态变化,只用辅助词和语序表示关系,它有自己的语法范畴。

世界上各种语言所有的语法范畴有以下几种:

格(case):格是名词和代词因其在句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产生的词尾变化的各种形式。也有些语言的形容词有格的变化,它是跟着名词变化的。有些语言的名词没有什么格。因格的消失,相应产生了代替格的东西,这就是介词。

古代英语介词少,但后来因格的消亡,就发展出介词来代替格的作用,如与格用to,造格用with,离格用from,所有格用of等。因此,学习英语没有格的困难,而要掌握代替格的介词的准确用法。

英语中只有人称代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区别。

汉语的名词没有格的变化,古书中有些地方用“吾”作主格,“我”作宾格,如庄子“今者吾丧我”。因此,有人认为古汉语代词有格的区别。其实,这也不是很严格的,现代汉语的代词在形态上已经完全没有格的分别了。

语言形态的消失和减弱必然会引起大量词序的固定。古英语里表示“好”词有十个形式(godom,godne,godan,goda……),不同的词尾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因此,它们在句中相当自由,现在只有一个good了,没有词尾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了,因此它在句子中只能放在名词前边,以词序来表示语法意义。

数(number):语法上所谓数,就是词的形态变化所表示的单复数。有些语言只有某类词有数的语法范畴,如英语的名词。英语中有些名词由单数变为复数时其意义不同。如:

beauty(美丽)beauties(美人)

force(力)forces(武装部队)

colour(颜色)colurs(军旗)

古英语有些名词的复数不是词尾的形态变化,而是用错根法表示的。如book的复数是bec,cow的复数是kine。后来由于和其他复数形式“s”推类的结果,就变成了books,cows。

古汉语没有数的范畴,有些代词和与人有关的名词,有时可以有一些特别词如“辈”、“侪”等来表示复数。“吾辈青年”,实际上是为了加重语气的,只能说是文体色彩,不能算作语法形式。

现代汉语的代词用词尾“们”表示复数,但如果前边有表示得复数的词,就再不能使用词尾。“三个朋友”,“朋友们”,但不能说“三个朋友们”。英语则不然,three friends,名词要复数形式,加“s”,表示数的语法意义。

性(gender):在印欧语系中,名词有性的分别,即阴性、阳性和中性。英语没有性的语法范畴,只有代词保持性的区别。he-goat,she-goat,是因为没有性的语法范畴,只好用he,she词表达了。cock sparrow,hen sparrow,也不是词的形态变化。至于actor,actress,author,authoress,则为特殊词尾,实际上是从拉丁语或法语中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