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2697700000099

第99章 张质生与张思温

闻名遐迩的一代名儒张质生一生集塾师、幕宾、隐士和新中国高级领导于一身,也是在河州近代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和解放前后甘肃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一生不仅跌宕起伏,经历丰富,而且能文善诗,爱好书画,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作,诗刊文集多达几十卷,堪称陇上的一代名儒。

张质生(1878—1958)名建,号梅林。祖籍陕西,临夏市行伍世家出身。祖上于清乾隆时徙居河州。祖先三代均为将领,忠于王室,只有从张质生开始为文从政。

少年张质生随父于任所读书,光绪二十三年中秀才,应循化营参将的聘请教其子,后来又到东乡赶坡、唐汪、蒙城教义学。后因家庭破落,为生活所迫,他心境悲凉,无心读书,到四川等地为县令王典章、邓隆等助理文案兼代课。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又回到了临夏。

1912年甘肃临时议会成立,他被聘请为秘书。1913年,他应宁夏护军使马福祥之聘,到宁夏护军使署主管文书。他才思敏捷,驰书草檄,无不立就,颇得马福祥赏识,在宁幕府一干就是14年,历任宁夏护军使署副官长、宁夏征收局长、绥远都统署参谋长、绥远垦务总局会办、归绥等六县清理地亩局长等职。他任职期间,办事清廉,处事稳健,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

后又任北京政府临时参政院参政,当时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不愿同流的他于民国十五年辞官回家。后隐居兰州,抗战时又返回临夏。隐居期间,除参与赈济救灾、义务办学外,不满反动政府的他概不参政。

1949年临夏解放后,张质生曾被人民政府先后任命为临夏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临夏专署副专员、第一届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副州长等要职,重返政坛的他又勤勤恳恳地开始为人民的事尽职尽责。

他不仅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而且著述颇丰,著有《退思堂文稿》16卷、《退思堂诗集》42卷、《罕碧血》2卷。其内容包括他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生活感悟,既有腥风血雨的历史烟云,也有悲惨痛苦的民众生活;既有旧社会书生的无奈与苦闷,更有新社会人民当家做主后的欢快心情。其中有些篇章被诗坛称为近代的“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老百姓的苦难生活。临夏和平解放时,他怀着欣喜的心情写下了长诗《****解放义声扬》,以此来庆贺临夏解放。他的诗除表现时政社情外,更多的内容是直抒胸臆的抒情诗作,不仅歌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秀丽风光,而且还饱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与黑暗反动势力同流合污的隐士风范,读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其中不乏闪烁光芒的传世之作。

在担任临夏副专员和副州长期间,他不顾年事已高,仍积极工作,勤勤恳恳地致力于临夏州的发展建设事业,深得各级党政领导的尊重。晚年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真可谓实现了他自己的心愿:“烈士暮年壮心在,葵忱倾向忘衰翁。”

在陇上诗坛,颇有建树的另一位河州籍诗人,便是张质生的次子张思温。

张思温(1913—1996),字玉如,号千忍老人,陇上名儒。他幼承庭训,少时随父在宁夏、绥远任所,后又随其父辗转北京,最后定居兰州。

张思温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刻苦勤勉,闻名陇上学苑,一生中著有大量的文史笔记,并整理其父遗稿编成文稿。曾三上炳灵寺,不顾年迈体弱,攀崖进窟,对西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亲自拓碑辨考,不辞劳苦地考证了河州二十四关。1989年,他又同几位教授一起考察了河州境内的古城堡遗址,还潜心于西夏文研究,撰写论文8篇,结集为《漫谈西夏》。晚年虽居高位,但仍拄杖奔波,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了许多有关河州的文史资料,并擅长诗词创作,编著出版有《积石录》文集。1994年,郭栋、赵忠将他80岁以前的近两千首诗作编录成《张思温诗选》出版,在学术界、诗词界获得很高的赞誉。

张思温先生还非常关心家乡的文化建设事业,将其一生整理、抄录、珍藏的传记、事略、碑记、墓志铭、金石文字拓片、照片、抄件及历史文化名人手札等全部无偿赠送给临夏州档案馆收藏,并动员他的亲朋好友捐献了许多十分珍贵的文史档案资料,可以说毕生为家乡的繁荣兴旺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很受人尊敬和有广泛影响、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

张思温承父亲张质生所藏,其“千忍斋”藏书甚丰。内中西夏文活字《大方广佛华严经》11至15卷,是他探索西夏文迷津的敲门砖。

张思温先生大半辈子致力河州地方史的搜集、整理、研究,著有《积石录》及《如不及斋诗抄》。同时,他还对西夏文发生了极大兴趣,写有论文《炳灵寺西夏文石刻及其它》、《漫谈西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