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2697700000098

第98章 陇上才子数邓隆

在甘肃近代史上,有一位研究西夏文字的知名学者,他就是晚清殿后进士邓隆。

邓隆(1884—1938),字德舆,号玉堂,他本为临夏北塬刘仲家人,后过继给临夏市邓家庄农民邓国珲。邓隆少时好学,聪明过人,18岁中秀才。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在甘肃乡试中,中举人第一名,是为解元。光绪二十九年会试,邓隆入选。在随后的殿试中,名入三甲,中进士。后以进士身份被安排到四川,曾担任重庆香国寺厘金分卡委员,四川新都、南充知县等。辛亥革命爆发后,邓隆响应共和,参加国民党,历任甘肃省议会议员、参事会参事、甘肃自治筹备处处长、甘肃戒烟局局长、夏河县县长等职。

嘉庆九年,著名学者张澍在凉州清应寺内发现一块碑。碑的正面为西夏文,背面为汉文。由于西夏文已失传多年,无人能辨识,当时人们称这块石碑为“天书”。直到1908年我国发现西夏文字典《蕃汉合时掌中珠》,研究人员才知道了这块石碑上的文字和字意。从此,文字学家对已经失传的西夏文开始研究。邓隆是甘肃研究西夏文字最早的人,有许多论文问世,《西夏妙法莲花经考释补》、《西夏译华严经入法界品考释》、《西夏文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考证》、《书武威县西夏感通塔后》等著作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曾发表西夏碑汉文、西夏碑西夏文及西夏文译文的我国近代著名文字学家、金石学家罗福成,在1914年发表了《西夏译莲花经考释》。罗福成的论文传到甘肃,邓隆便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对《西夏译莲花经考释》作了补正,并考释补正了他所藏西夏文《华严经》。

他的这些著述样稿现珍藏在北京图书馆内,是深入研究西夏文字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邓隆除了研究西夏文外,在文学、历史、地理、水利、民族宗教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曾担任甘肃省佛教协会会长,潜心研究佛学,特别注重研究密宗。邓隆对藏文佛经的主要译著有《密宗四上师传》、《麦拉祖师传》、《密藏问津录》、《番佛名义》、《藏文注释》、《文字般若集》等,他还主持编修了《甘肃民族志》和《甘肃宗教志》,对甘肃的民族宗教作了全面详实的记述,为后人研究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民族宗教留下了珍贵资料。

他涉猎领域广阔,一生著作颇丰,诗文造诣尤深,主要作品有:《左南城记》、《敬恭桑梓录》、《邓隆手札》、《壶庐诗集》、《鹿鸣私宴集》、《壶庐诗集补遗》等。作品清新自然、平和朴实,对陇上诗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继刘尔炘之后甘肃诗坛的风云人物,在民国初期的甘肃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邓隆为官期间,恪尽职守,勤政爱民,治理地方,曾受到朝廷“传旨嘉奖”。

在新都、南充任知县时,他不循豪绅情面,打击帮会势力,受到民众的拥戴。

晚年的邓隆笃信佛教,投身于慈善事业。民国十八年(1929年),河州掀起了反国民军的斗争,是年大旱,赤地千里,饿殍载道。邓隆联络徐钦岳、张健、赵汝忠等发起募捐救灾活动,得到了新疆河州籍人士的支持。他们从容不迫地从临洮经康乐、广河、和政、临夏到永靖,沿途放赈救济,调查实情。春耕期间,又与张健等前往临夏,为农民发放籽种、粮食、赈款等。他的义举,受到民众广泛传颂。

1938年,为抗战,当局所征壮丁在华林山集结时,疫病流行,邓隆不顾个人安全,多方奔走呼吁,并亲自为壮丁施药抢救,不幸染病,卒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