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2696700000022

第22章 湖北人文况味,我有我的特点(1)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及集体性格,最好的方式就是爬爬那里的山,亲亲那里的水,再听一听带有本土气息的音乐。因此登上黄鹤楼,亲临汉江水,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湖北。

1.湖北画卷记载着不朽的文化

北京有“京派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南京、成都的文化特色也都十分明色,就是一些小城镇的文化也不乏独到之处。而湖北的文化特色是什么似乎很难说出。有人说,湖北没有文化,最多只有商业文化、码头文化、市民文化,也有人说湖北的文化是一种俗文化。的确如此,湖北总是“雅”得不够,“俗”得也不够,既不新潮,也不古朴,似乎什么味道都有一点,又似乎什么味道都差一点,而湖北的文化魅力也就在于此:以无“特色”胜有“特色”。

与中国其他省市相比,湖北的画卷中记载着不朽的文化。

一是大禹文化。大禹治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篇章,而在中国大地,最大规模的大禹纪念地,除大禹下葬处的浙江绍兴,再就是湖北武汉。当年大禹引汉水于今龟山处入江,由此奠定今日武汉三镇的地理格局。可以说,是大禹造就了武汉,称大禹为“武汉城市之父”一点也不为过。直到元世祖到武汉祭奠大禹,开创了武汉祭祀和崇尚大禹的先河。1954年武汉人民殊死搏斗,战胜了百年未遇的大洪水,震惊世界;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的大洪水,党中央以武汉为中心指挥全国抗洪,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武汉。

二是汉水文化。汉江对于中华文化、楚文化、辛亥文化(主要指阳夏战争),都具有蕴育和发生之功。汉江之“汉”,中华民族之“汉族”,语言之“汉语”,历史之“汉王朝”,武汉之“汉”,这其中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渊源。可以说,汉江流淌的水,就是文化的水。

三是盘龙城文化。盘龙城是商代中期偏早的历史遗迹,它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当时的城轮廓、护城河和宫殿遗址,这样完整的商遗址,在长江流域绝无仅有,极其珍贵。

四是楚文化。知音文化在汉阳发生,高山流水,琴台知音,千古佳话铸就武汉人重情、践诺、守信的品质。

其他还有“木兰文化”,木兰代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和尊老美德。此外还有萦绕于斯的三国文化;南北朝、唐宋时期的黄鹤楼文化;明代江夏龙泉山的楚王陵;汉口开埠后的租界文化;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运动;首义文化中的阳夏战争;武汉国民政府历史,以及昙华林的保护和开发等等,都浸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湖北的历史和文化,就物化在这残垣断壁,亭台楼阁与山川湖海之中。

2.故人西辞黄鹤楼

有这样一则笑话,说的是一次几个湖南人、四川人和湖北人碰在一起吹牛,各自吹自己的地方是如何如何的好。湖南人说:湖南有座岳阳楼,真是平地起高楼。四川人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还有三尺三。轮到湖北人说了,于是他沉思半晌说到:湖北有个黄鹤楼,半截生在天里头。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就此推之,各省名胜古迹的多寡,可作为衡量该省民风的一个标准。回头再看湖北,三国英雄在这里留下许多浩气长存的故事,历代文豪在这里洒下了千古绝句的遗墨。当然,最著名的还得算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俯瞰的全是苍茫大地,悠悠江水。当年李太白曾经在楼上遥望好友顺江而去,酒中挥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历代名士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为人传诵。因为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关于黄鹤楼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传,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用桔皮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但是老板利欲熏心,老道十分失望,遂取笛吹奏,然后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这个故事一方面展示了湖北人豪爽仗义、不计较回报而能助人为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湖北人个性中缺乏持久性,爽快之气有余,而持久性不足。这种性格其实几千年来已经根深蒂固于湖北人的性格中。

另一个版本是说有一位名叫费伟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伟,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关于黄鹤楼的吟唱,大多是轻松、明快的,因为这毕竟是传说中的仙人驾鹤之地,纵然黄鹤已杳,仍有白云悠悠。在此地,纵有感伤,也不过是旧思、乡愁、别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然而,在这“烟花三月”,在这荆楚之地,******却没有赏春的雅兴,而只对黄鹤楼发出幽思。1927年2月,******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信步走到江边,倾听涛声,然后沿着蜿蜒的蛇山小径,登上黄鹤楼。为黄鹤楼写下了一种别样的“绝唱”:“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楼共五层,加上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最底层是一个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有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登上二楼大厅,迎面是一幅大理石上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以壁画为主,多是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更具有时代的特征。

3.“高山流水”话知音

湖北人特重情义和友谊。钟子期、俞伯牙的一曲“高山流水”传颂至今,成为千古佳话。

话说在很久以前的楚国,有一出名的音乐大师叫俞伯牙。这一日,伯牙坐船来到川江峡口处,突遇狂风暴雨。瞬时间江面上金蛇狂舞。于是船夫迅速将船摇到一山崖下抛锚歇息,伯牙见这高山之间的川江有别样的风韵,不禁犯了琴瘾,便拿出随身携带的古琴就在船上借此情景弹奏起来。他正弹到兴处,突然琴弦断了一根,猛抬头一看,就见不远处的山崖上有个樵夫立在那里注目聆听!非常的陶醉。伯牙问到:“小哥怎么会在此处。”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被暴雨阻于此崖。雨停正要回家,忽听琴声一片,不觉听上了瘾!”见樵夫如此说,伯牙高兴地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说到:“略知一二,方才大人所弹,乃是您见到山中川江在雨后的感慨。大人的琴音是那般昂扬雄伟,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一样啊!琴音是那样浩浩荡荡,就像滔滔流水一样呀!琴声太美妙了,琴声里我还听到了山间江水流动的声音,有平缓,有激流,有曲折,有流畅。”

俞伯牙惊呆了!心想:小哥比我弹琴的体会都深!遂惊喜万分。他急忙推琴而起,拱手作礼道:“真是荒山藏美玉,黄土埋明珠!老夫遍游五湖四海,今天遍访知音,今得遇小哥,此生心愿已了!”遂促膝谈心。俞伯牙才知道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可是学识渊博,深谙乐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结成刎颈之交。

伯牙又说道:“我与子期弟知音一回,就把刚才弹一曲起名叫《高山流水》吧!以纪念你我的相交。”次日,艳阳高照,长江口两人洒泪而别。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叙衷肠。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约定日期,俞伯牙又驾舟来到长江口,却不见钟子期来与他会面。一打听才知道,子期已于年前病世!伯牙听了顿时热泪长流。来到子期的坟前捶打着墓碑道:“可怜我遍访才华才遇到这一个知音,这么年轻竟先我而去!天地不公呀!我与子期知音一回,在此诀别时,我再弹一曲《高山流水》吧!”

俞伯牙跪在琴前,热泪盈眶泣洒在琴上。仰天叫道:“子期呀,且听伯牙再为你弹一曲吧……!”俞伯牙泣不成声弹完此曲,泪流满面地说:“从此知音绝矣!”说完,他拿起琴,对着钟子期墓前的石头用力一摔,只听啪嚓一声,琴身粉碎,从此俞伯牙终生不再弹琴,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武汉的古琴台就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4.湖北人乐水

人们常说,一个城市,有了水就活了。湖北水多,有千湖之省之称。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水多,自然就为湖北人的聪明找到了最好的理由。湖北人以水为邻,与水抗争,在治水中也有了“水”的性格。水之浩浩淼淼,水之坦坦荡荡,水之浪漫灵动或静谧闲适,水之知进识退,水之汹涌澎湃,以至水之桀骜不驯,无不在湖北人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记。

烟波浩渺的水上孕育出的堪与古希腊文明相媲美的荆楚文化,也就弥漫着水之氤氲、水之清澈、水之飘逸。古代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便是“水”之钟灵毓秀的代表作。今天的《洪湖水浪打浪》,更是湖北人“风风火火闯九州”、滴着“水腥气”的“名片”。湖北水多,最著名的还属东湖。就是济南大明湖与武汉的东湖相比,也逊色一些,但大明湖名声在外,而东湖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东湖桃红柳绿,小桥游鱼,风景如画。从湖这边看着那边的山,好像蓬莱仙岛一样烟波浩渺,忽明忽暗。雨中赏玩东湖,更是说不出的一番景色了。杨柳绿堤,无边荷塘,仅用这样的字眼来描写东湖,是损了她的灵气的。她的美,并非只言片语可以表达的出的。

东湖,就像是秀美的姑娘眼中的那抹灵光,在朴实的小女孩黝黑的明眸中朦胧闪烁着,轻轻地流动,恬静但不失灵巧。因为雨的缘故,清晨的湖面上笼着薄雾,就像是女孩早起时的睡眼惺松;又像是遇到什么不解的事情,蹙眉紧紧地细锁,就在那聪颖的眼中蒙上这么一丝的迷惘;又或许是多愁善感的姑娘因了什么伤了心,欲哭无泪的眼中,掠过这样的惆怅?可是,又有谁忍心伤了这上天的造化呢?走在她的身边都是要小心的。

水必依山而存,山必傍水而居,便像是缠缠绵绵的爱人,片刻也忍耐不得的相思,总要在看得到的地方彼此守望着。那么,磨山,想来就是东湖的情人。湖水围绕着他陶醉着,磨山立在湖的中心守护着她。一定是这样的。从磨山的顶上观望,你便可将原本以为浩翰的东湖观之八九了。湖水依然清涟,只是,在磨山上观看,仿佛又多了几分妩媚了。东湖她自怜着自己的绝色,并不在乎旁人的评论,她秉着自己的睿智,并不需要外界的理解。她并不像想像中那样无尽地宽阔着,而是卖弄似地在最该修饰的部分画上眉眼,凹凸错落,分隔多处小潭小湖而成现在的丰盈。娇柔的样子不仅让你想起湖北女孩纤细中又不失大方,兼着北方女孩的高挑与南方女孩的瘦弱。必然还操着一口浓浓的乡音,客气地询问你的来处,是呀,在这山水之中孕育而生的孩子,怎会不沾染上他们的诗意与浪漫呢?

而东湖之于西湖,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又存在着那么多的不同。东湖具有空间的平面性,而西湖则具有时间的纵深感;东湖体现出一种阳刚性,而西湖则有一种柔性美;东湖男性化多一些,西湖则女性化多一些;东湖的文化大多流于表面,缺乏内在审美,而西湖的文化则润透到每一滴水中,成为西湖灵魂的内涵;东湖是一个废黜玄想的务实之湖,而西湖则是一个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浪漫诗性之湖;东湖的人文遗迹有仿制性,而西湖则体现出一种原生的真实性。苏东坡曾十分恰切地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有眉目。当杭州人把西湖视同杭州的城市名片和城市文化的命脉时,而湖北人顶多把东湖看作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资源而已。

然而,这也却无损于湖北人的“水”性。靠水吃水的湖北人,有着水的性格,水的印记,水的汹涌澎湃和桀骜不驯!战国末年,秦朝军队如决堤之水,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国。就在天下归一的盛赞中,一个预言悄悄在民间传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好一个“惊涛裂岸”、“崩土瓦解”的气概。静静地长眠在武昌长江大桥边的陈友谅,就是具有水之桀骜不驯性格的人物。这个洪湖岸边的“******”,念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操起桨、驾起船、扯起数丈风帆,和“小和尚”朱元璋争夺天下,在鄱阳湖一决雌雄,是何等的“壮怀激烈”。一个唱“凤阳花鼓”,一个唱“沔阳花鼓”,旗鼓几乎相当。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在陈友谅的墓前竖起“天定人修”四个大字,真的就是“天定”么?楚望台上一声枪响,辛亥首义波澜壮阔,摧枯拉朽,一夜之间席卷九州,真是一个一泄千里,何等壮观。这便是湖北人。

水是知进识退的。进则“狂飙为我从天落”,退则“胜似闲庭信步”。红军团长方和明,扎根乡村当农民……这,是不是有点“把酒临风、宠辱皆忘”的“江上渔者”之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