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食物医药百科大全
2695700000002

第2章 食物治病有渊源(1)

食物治病的由来

饮食疗法历史悠久,早自人类发明用火,变生食为熟食,减少了细菌性疾病,增强了人的体质。火的应用,陶器的发明,医食同源就成为可能,食也就有了药的作用。大约从夏开始的“人工造酒”属于其开端,殷代即用郁草类酿制药酒。春秋时期,已能造出各种食用与疗疾的酒类,上市买卖,既强身抗寒又可作为药用。

在周代,食疗已作为独立的一科,与疾医、疡医、兽医,并列于朝廷的医事制度中。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食医,相当于现在的营养师,负责调配管理皇室的营养和饮食卫生,要求品种繁多,营养丰富,并要符合春夏秋冬四季对饮食的不同需要,“食医业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战国名医扁鹊曾说:“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春秋战国问世的医书之祖《黄帝内经·素问》为食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较系统的食养思想,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此精辟的论述真可谓“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真得补之道也”。故《黄帝内经》载方13首,在10首内服方剂中,就有6首是食疗方剂。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药食兼具的品种,如山药、百合、龙眼肉、薏苡仁、赤小豆、黑芝麻、大枣、核桃、蜂蜜、盐、葱白等,并指出这些药物有“轻身延年”的功效。如蜂蜜史料记载入药可“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止痛也”。在印度蜂蜜被视为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药。俄罗斯人称蜂蜜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贵重礼物。

汉代名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其传世之作《伤寒杂病论》中,亦载有一些药膳名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猪肤汤等,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在《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中,对“食禁”做了专门阐述。“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果子落地,经宿、虫蚊食之者,人犬忌食之”。这些说明仲景的时代已经认识到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道理,并充分认识到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隋唐时期,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完善,食疗已渐渐走向成熟。唐代孟诜撰辑的《食疗本草》是我国最早的食疗专著,全书共三卷,据记载有书目138条,今已散逸,仅有残卷逸文散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唐代医家孙思邈极力推崇食物疗法,在《千金要方》中有食治专篇,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在《养老食疗》篇,列食疗方17首,有很多名方如“杏仁酥”、“茯苓酥”等一直被后世医家沿用。据史料记载,至隋唐时期,我国已有食疗专著约60余种,惜多散逸,只有一部分被王焘所撰《外台秘要》收录。全书共40卷,收载方剂6000余首。有关食疗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很多至今仍是食疗药膳常用的方剂。

宋代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几经重修、校刊、增订,并加入部分《本草衍义》的内容,撰成《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全书共30卷,载有药物1740多种,广泛地辑录了宋以前有关药物方面的文献,对一些药物的产地、性能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考订和补充,记述并保存了《食疗本草》、《食性本草》、《食医心镜》、《孙真人食忌》等前世有关食疗专著的逸文。例如,在干地黄条下,引《食疗本草》文“蜜煎或浸食之,或煎汤,或入酒饮并妙”。引《食医心镜》文“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煮白粥,临熟入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该书对于研究中国传统药膳,具有极高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宋代政府令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是一部医方巨著,其中有28种病采用了药膳饮食疗法,如杏仁粥治咳嗽,牛乳治消渴,鲍鱼粥、黑豆粥治水肿等。陈直著的《养老奉亲书》是一部以药膳治疗老年病的专著,全书收载方剂231首,其中药膳方剂达162首,作者将药膳疗法列为治疗老年病的首位,提倡老年人“若有疾患,宜先择食疗之法,审其症状以食疗之”,“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后经元代邹铉加以补充,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可谓迄宋代以来集老年病防治学说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老年病学的专著,使饮食疗法又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官修大型方书《圣济总录》共200卷,载方20000余首,该书有三卷,专论饮食疗法,“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食有成败,百姓用而不知,苟明此道,则安腑脏,滋气血,悦颜爽志,平痾去疾”。对饮食疗法的论述深入浅出,治疗疾病达30余种,有诸风、伤寒后诸病、虚劳、吐血、消渴、脚气、腰痛、心腹痛、反胃呕吐、咳嗽、泄痢、妇人血气、妊娠诸病、产后诸病、小儿诸病、发背痈疽、瘰疠、五痔、乳石发动、耳病目病、蚘虫等,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载食疗方285首,在剂型上也有所突破,有粥、羹、饼、酒、散、汁、饮、煎等多种制法。

元代宫廷御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营养学专著。书中收集各种奇珍异馔、汤膏煎羹238方,其中菜肴类药膳94种,汤35种,抗衰老药膳处方29种,日用谷、肉、果、菜230余种。介绍了各种食物的性质、烹饪及饮食卫生要求,阐述了饮食营养和健康的关系,如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食避忌,四时所宜,五味偏走及服药食忌等,并提出食物中毒说。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巨著《本草纲目》,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堪称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全书共52卷,载药物达1892种,其中谷物73种,菜105种,果品127种,禽、兽、介、虫等动物类达400多条,所列举的440余种药物中很多是可供食用的,并将大量的食物正式列入药典,使中医饮食疗法更加理论化、系统化。

另外,《本草纲目》还记录了我国历代食疗著作的逸文,其中有孟诜所著《食疗本草》,陈士良所著《食性本草》,吴瑞编著的《日用本草》等。此外,明代还有徐春甫著《古今医统》,高濂著《遵生八笺》,卢和著《食物本草》,朱楠著《救荒本草》,这些都与食疗有关。

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著的《随息居饮食谱》,沈李龙著的《食物本草会纂》,费伯雄著的《食鉴本草》等,总结了前人的许多食疗方剂,详尽地介绍了食疗方的组成、制作方法及用法、功用主治等,对促进我国饮食疗法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总之,食膳在医家那里成了最好的药物代用品。据《名医类案》记载:“一人患消渴,医者断其将死,遂弃医而入。中遇一医令急遣人备北梨二担,食尽可好。信其言,渴即吃梨。未及五六十枚,而病愈。”民间有大枣治卒心痛歌:“一个乌梅两个枣,七枚杏仁一处捣,男酒女醋送之下,不害心痛直到老。”

文人骚客笔下食膳又有了诗的意味,神话般的传说。如《北梦琐言》记云:“河中永乐县出枣,世传得枣无核者食可度世。里有苏氏女获而食之,不食五谷,年五十嫁,颜如处子。” 《幽明录》记“太原王仲徒年少时遭乱,绝粒三日,忽有人扶其头呼云:可起,啖枣。瞥见一小儿长四尺,即隐,乃有一囊干枣在前,嗷之,小有气力,便起。”再如葡萄的传说,张骞从西域带回葡萄种子,很快在中国遍地开花,曹丕在《魏文帝韶》中盛赞葡萄:“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葡萄。当其末夏涉秋,尚有余暑,酒醉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绢,脆而不酸,冷而不寒。除烦待渴,又酿以为酒……”宋代诗人苏辙言板栗:“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正因为如此,食膳无论从何角度,它都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新的品味、新的文化境界。

综观其源流,人类的历史是从饮食开始的,饮食文化所包含的食疗、药膳的内容,又丰富了人类的文明史,它体现了人类养生的需求。故它亦是人类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饮食疗法的特点

饮食疗法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早已为人类所认识,并在长期的亲身实践中摸索、体会、总结出“摄生”与“治病”的辨证关系和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饮食疗法已成为中国医药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门学科,饮食疗法具有自身的特色。

饮食疗法的理论基础

饮食疗法与中国医药学几乎是同步发展的,从而产生了“医食同源”的学术思想。作为中国医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疗法完全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从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理学说等理论为依据,结合人的体质、所处的环境、季节的不同及药物、食物的性味、作用的不同,辨证施膳,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饮食疗法在实际应用时,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的学术思想,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四季气候的变化、地理环境的不同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从而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做出整体的分析。然后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物与食物组成的食疗处方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