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唐朝
2694200000023

第23章 如果(1)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

在历史资料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添加上“如果没有发生”几个字,可能影响的不仅仅是接下来的几年、几十年时间,而是会关系到未来所有历史进程的走向。这就是蝴蝶效应。

史学家们说历史的发展往往有其必然性,但同样的,历史的发展往往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比如,吴王阖闾在某次战斗中大脚趾受伤——换在今天顶多用点药水贴块创可贴即可——但他就此一命呜呼,后来才有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这叫做历史的偶然。但阖闾不死于大脚趾受伤,也可能因病、因伤、因毒、因落水等等原因死得莫名其妙,就算他不死——只要其中任何一点成立,他自己也可能成为卧薪尝胆中的反派人物,这就叫做历史的必然。

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安禄山与杨国忠已经闹翻,时时为其所忌恨。而杨国忠是杨贵妃的亲戚,也就是传说中的外戚。那么,安禄山为什么没被杨贵妃的枕头风给吹出个好歹来呢?当然,因为安禄山本身便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在某些野史上还留下了他与杨贵妃不清不楚的一些偷情故事。因此,杨贵妃不会去拉偏架,也不会撺掇唐玄宗早早地收拾安禄山。

那么,唐朝的历史在这里开始转折——安禄山得罪杨国忠,杨贵妃觉得干儿子毕竟还是不如自己的血脉之亲,于是在玄宗面前说了安禄山的坏话,揭发其拥兵自重、野心勃勃,时刻准备造反的阴谋。因为杨贵妃深为受宠,唐玄宗相信了她的话,将安禄山召回京师。

自信的安禄山觉得自己深受玄宗信任,就算去了长安也没有什么危险,自然而然就立马赶回长安。这一来就如龙游浅水,虎落平阳。对于政治手腕已经高超到化境的唐玄宗来说,只要他有了防备,将安禄山提拔为高官入朝,从此再不准他返回自己的地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不要忘记大唐本身就有让边将入朝作官的先例与传统。安禄山在京孤家寡人,自然再也不可以掀起什么叛变。

兼领三镇节度使会助长野心,使本来的忠臣变成奸臣,本来的奸臣变成叛贼。唐玄宗将安禄山留在长安,同时徐徐消除他的势力,从此之后再切实奉行关于边将“不久任、不兼领”的规矩。虽然有些重外轻内,但当时的节度使互相制衡,无人能够反对他的决定。后续再挑选边军中的精锐士卒入京加入神策军,充实自己的实力。

这样,虽然府兵制日渐崩溃,但唐朝还是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外兼顾”的军事体系。外则少数民族不敢寇边,内则边镇统帅无法造反。

这样看起来,似乎只是稳定了内部,但不要忘记,当时世界其他地方几乎已经没有足够威胁到唐朝的存在。阿拉伯帝国因为自身的穷兵黩武已经日渐衰落,唐朝兵锋之下整个西域无人不从。而北方的突厥早已经是一蹶不振,无力对唐朝造成任何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玄宗退位,后续若是再有帝王如汉武帝一样拥有开疆拓土的野心,他将有着比汉武帝更坚实百倍的基础。无论是往西进攻一直到达欧洲边缘,或者是向南一直达到东南亚,或者不断地吞食吐蕃与大食帝国,都可以将领土扩大数倍。

而唐朝最为困扰的土地兼并问题,通过一则简单的移民法令就可以解决——只要愿意移民过去的农民,都可以得到一份土地。这种政策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也避免了民多地少的矛盾与冲突。农民能够吃得上饭,哪怕是需要走到世界的尽头去耕种,也不可能被人煽动起来造反——除去黄巢起义的大破坏,大唐可以从容地解决自身的问题,将矛盾转移到国外。

作为与外界交流异常发达的强盛国度,唐朝几乎可以一直保持强大——如果没人活不下去,野心家又得到了很好的遏制的话。当然,谁也无法保证唐朝是否会再出一位昏君,从而葬送大好河山,但至少在当时来讲,称霸东亚,遥望欧洲并不算是梦想,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实施就行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史之乱并不仅仅是让整个大唐帝国陷入衰退,同时也让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衰退——直到400多年后明朝的建立,中原才再次恢复了一点昔日的荣耀。这是一个多么久远的时间!足以让弓箭变成机枪,风筝变成飞机,也足够让世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那时候,谁知道呢?也许会产生一场中国式的大航海运动,也许会出现我们自己的瓦特与蒸汽机!

如果,没有宦官之祸

如果没有宦官为祸,唐朝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这是一个很大也很难解释清楚的问题,因为历史的变数实在是太多太多,我们只需要更改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条件,就可以产生让人惊掉下巴的超级变动。更何况宦官专权作为中晚唐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治特点,如果完全去掉的话,不仅仅是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恐怕是直接扔下了一枚原子弹,将我们所熟悉的历史炸得支离破碎、茫然无存。

但不管这种假设是如何的困难,我们还是应该试着假设一下。毕竟宦官****对于唐朝来说近乎毫无好处可言,所带来的只是破坏与屠杀。相比而言,虽然明朝的宦官专权同样严重,但他们多多少少也为国为民作了一些贡献,比如著名的郑和下西洋,郑和就是一名宦官。而汉朝也同样受困于宦官专权,但如果没有宦官抗衡的话,汉朝那些或者小或者蠢的皇帝们恐怕早就被凶狠的外戚窃夺了皇位。

唐朝却跟这些完全不同,终唐一世,除了武氏当权的时期,几乎没有发生过外戚蛮横的情况。同样的,宦官们除了争权夺利与杀人之外,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值得在史书上记录一笔。

那么现在,我们假定,唐朝并没有宦官专权,甚至不存在宦官这种制度,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景呢?这是完全可能出现的,毕竟基本照抄了唐朝制度的日本,就没有出现宦官制。

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

如果没有高力士在其中撺掇的话,唐玄宗未必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封为妃子。虽然说我们不能将一个王朝的兴衰都推到某个女子身上,但杨氏家族在整个天宝年间的所作所为确实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以杨国忠为首的一帮杨家人,才能基本没有,但是嫉贤妒能的心态却保持得非常良好。

通过李林甫、杨国忠两位宰相,唐玄宗继位初期的那些明臣良将近乎被一扫而空,剩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阿谀小人,这些人又从底部开始不断蚕食大唐的基业。所以直到安史之乱前夕,大唐表面上看起来还是无比光鲜,但是内部却已经烂得透了,只要稍微受一点外力,就会支持不住,轰然倒塌。

如果没有高力士,也就没有杨玉环,唐玄宗虽然怠政,但李林甫之后,他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个或者这样一帮破坏大唐的蛀虫。同样的,如果后宫少了这样一位深得其心的绝色佳人,唐玄宗在晚年就算是耽于女色恐怕也会有限。

另一方面,少了杨贵妃这样一层干儿子与干妈的关系,唐玄宗作为一名优秀或者说具有能力的帝王,显然不会对安禄山再抱有那种莫名其妙的信任,让其兼领三镇节度使。这样一来,就算安禄山想要造反,也没有那个实力。

将一场有可能颠覆大唐盛世的叛乱消于无形之后,唐玄宗差不多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剩下的不过是将自己的江山传给一个值得信任的儿子。

至于后面的皇帝会是怎么样的,其实很难分辨。我们首先得排除两种可能:其一是这个皇帝英明神武到令人膜拜,将大唐帝国一手推向了从未达到过的高峰,并且解决了所有的国内问题,使得大唐衰落的机会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概率实在是比较低;其二是这个皇帝蠢到无可救药,败坏家底的功底跟隋炀帝持平,可以将一个大好的盛世在十几年的时间之内就败光,天下烽烟再起群雄逐鹿——这样的概率同样很低。更可能的是后面的皇帝不过是中人之姿,干不了多少流芳百世的好事,同样也干不了多少遗臭万年的坏事。于是,大唐保持着自己一贯的发展节奏从高峰慢慢滑落,然后与所有伟大的帝国一样逐渐成为历史的尘埃。

但这种避免了“突然衰败”的场景,就已经足够可怕了。

可怕之处在于,当时没有任何的竞争者,这样大唐可以在“从盛世到末日”的这几十或上百年间,做下无数的事供后人凭吊。当然这并不是皇帝的功劳,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皇帝既不是很聪明也不是太蠢。但任何一个社会或者国家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的节奏,大唐就按着自己的惯性逐渐前进,就已经可以甩掉当时所有的国家一大截——遥远到就算最后发生一些问题,他们也追不上来。比如,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整个东亚已经可以列为唐文化范围,更远的地方要么是不毛之地要么就是偏远山区。而往西,还有一大片的地盘等着唐帝国去接收。毕竟当阿拉伯帝国开始衰败之后,根本没有人能够挡得住唐帝国西进的步伐。

占领西域,控制中亚,然后继续往西,没准最终能直接到达欧洲,然后让欧洲的那帮骑士与封建领主们感受一下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这几乎是一定的,因为只要是在封建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经受得住儒家文化的诱惑,这可是保持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利器,同时也是维护自身统治的最好手段。儒教将成为一种新的信仰进入广阔的欧洲大地,并且与基督教分庭抗礼。

天,如果到了这一步,我们还能怎么发展下去?没准这篇用电脑打出来的文字已经不复存在,每一个字都得用毛笔在宣纸上浸染,书名也从《假如这不是唐朝》变成了类似于《壮哉,我千年大唐》。

看,仅仅是没有宦官,就能产生这么多如果。

那么,如果直到安史之乱之后,宦官才忽然之间全部人间蒸发了呢?

这种情况其实也很难分析,至少皇帝们不用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与自己的家奴争权上,而能够拿出哪怕只是一部分放在治理国家、厘清政治上面。虽然科举考进来的那些士子未必就是救国的栋梁,但因为没有八股文的束缚,他们的水准绝对不会差,甚至稍微锻炼一下都有可能展现出自己的光芒。

不管怎么样,就算让这些新手来随心所欲地治理国家,也不会比宦官们更差了。

至于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虽然很难办,但他们毕竟还需要一个大义的名分,只要皇帝不是太激进,别一下子得罪了全部的节度使,更换个把人根本不会引起大规模的反弹与叛乱。慢慢地剪其羽翼之后,则可以逐步地收权中央。这个过程可能很缓慢,但皇帝们天生就应该拥有这种本事,何况就算面对任何一位节度使,中央的力量也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想办法治疗安史之乱带来的痛苦了:兼领节度使当然是再也不可能的了,同样的,任何一个有能力发动叛乱的人都将受到严密的监视——我们将有幸看到唐朝版的锦衣卫诞生,或者是当时的君臣想出一种更好更巧妙的法子,以保证不会再出现这种事情。这一切保证了,就算唐帝国无力向外扩张领土,但保持自身的强大与繁荣却是很有把握的。在整个世界的文明都处于衰落期的阶段,能够保持自身的强大,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无可比拟的优势所在。

而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宦官而已。

如果,没有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在整个国家的互相攻伐当中,耗尽了唐朝的最后一丝元气,也真正使得整个国家再没有一点中兴的可能。也正是黄巢的部将朱温最终覆灭了唐朝,使得整个中原大地进入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当中。这种长期战乱带来的又是整个社会的倒退,无论是疆域还是军事力量都大大缩水。到了宋朝之后,中原甚至失去了幽州天险与养马之地,无数英勇的士兵不得不去正面对抗外国骑兵,就算打赢了,因为自身没有良马,无法组建强有力的骑兵,而不能扩大战果。所以,从这时起,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战争总是处于负多胜少的境地,平时没事被人摸上门来抢劫一番更是司空见惯。

那么,如果没有黄巢起义会怎么样呢?

黄巢起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规律。唐朝实行均田制,即土地归国家所有然后按人头配发给农民来耕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主荒地的开垦与耕种问题,使得国家的经济实力迅速恢复,同时也限制了各地门阀与大地主的力量,减少了国家****的可能性。均田制的实行基础就是国家手里必须要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这在唐初时候毫无问题,因为经过隋末战乱有大量的土地抛荒,无人种植,将其收归国有显得顺理成章,也能基本保障农民生产与生活的需求。

但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变革之后,均田制渐渐地处于崩溃的状态。究其深层原因,应该归结于农耕民族对于土地那种天然的占有欲望。如前文所说,唐朝时期人民经商成风,但经商在儒家传统里被认为是无根之木。这一笔生意赚了大钱之后,没准下一笔生意就会赔得血本无归,这种资本上的风险是纯粹的经商所无法规避的。如果是现在社会,商人们会选择不动产投资或者其他能够让资产固定保值增值的投资方式,以保证就算有个万一,也不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再也爬不起来。

而在唐朝时候,人们同样会选择不动产投资,那就是买地。有了钱之后购买大量的土地进行保值,同时土地还能源源不断地提供产出以保障自己与家族的需要。这种一次性投资长久获利的方式为当时人所喜爱。于是商人阶层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往往会转变为大地主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