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宋朝
2688200000012

第12章 靖康之耻(1)

从北宋到南宋

历史上,有一个北宋,有一个南宋,合称为大宋。好好的一个朝代,被“无缘无故”地分做两半,这其中必有缘由。而这个缘由,对于所有的宋朝人而言,都是一个难以言说的疼痛,都是一道无法抹去的耻辱,这就是“靖康之耻”。

似乎在宋朝,曾经出现过很多次的转折,然而,任何一个转折点,都没有“靖康之耻”来得重要。关于这一次著名的历史事件,参与者自然就是宋朝、辽国和金国,而最终大获全胜的,绝对是金国;最悲惨的输家,是被彻底毁灭的辽国;最尴尬的,非宋朝莫属。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靖康之耻”最初的源头,就是宋徽宗这个皇帝突然意识到,辽国大势已去,他就想着,不如趁着这个节骨眼儿,一举歼灭辽国吧。他自然知道,宋朝的军事实力到底是个怎样的水平,和辽国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好在此时出现了金国,宋朝、辽国和金国三者之间的军事实力可以这样表现出来:金国>辽国>宋朝。宋徽宗就想着,不如借助金国的手,来解决掉辽国,这样一来,以往和辽国的种种都会化做历史的尘埃,不值一提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来说说辽国和金国的背景。

辽国,也称做大辽、契丹等等,早在唐朝,契丹仅仅只是一个由少数人组成的游牧部落。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丹逐渐强大起来,借助着草原上的便利之处,自从唐朝末年,他们就随时准备入侵中原地区。当然,那时候他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掠夺。草原之上,物质上比中原地区相差很多,比如日常用品、铁器铜器等等都没有,只能依靠掠夺这一种手段来获得。

然而唐朝末期的藩镇割据给了契丹一个壮大的机会,在公元927年的十一月,耶律德光在母后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辽太宗。在此之后,辽国一直是北宋最大的敌人,直到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之后,才进入了相对的缓和阶段。

女真族原来是在辽国的统治之下,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的各部落,率众向辽国的契丹统治者宣战。在取得了两次大捷之后,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史称金太祖。

其实无论是辽国,还是金国,对于宋朝来说,都是一个威胁,只不过一个是平缓的、和平的,另一个则是看似友好。宋徽宗在最关键的时刻,站错了队伍,选错了合作对象,这也成为造成北宋灭亡的一个最大隐患。

海上之盟

金国的建立,对于宋朝和辽国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在马植和童贯的忽悠之下,宋徽宗觉得,是时候要和辽国一决高下了,他选择了联络金国。被宋徽宗派去联络的人就是马植,他将谈判大权交给了马植,提出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他说:“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汉地,若许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绢转交,可往计议,虽无国信,谅不妄言。”

可以说在和金国的谈判之初,宋朝就已经处于劣势。对方还没有提出要求,宋徽宗自己就说可以给人家银子,这场谈判又怎能有胜算呢?

马植第一次和金国接触的时候,就将宋徽宗的意思传达给了金国皇帝,也就是完颜阿骨打。不过也保留了一点私心,他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将西京和平州、营州都包括进去,就是要恢复长城以南一切汉地。

完颜阿骨打原本听说宋朝派人来谈,心里还挺高兴的,不过听了这个条件,他就沉下脸来,说:“宋朝这点心思动得,未免有些痴心妄想吧。再者说了,这块地方本来也就不属于金国的统治范围,金国无权决定它的去留!”

马植一看没有谈下去的可能,只好降低了标准,说:“如果宋金两国能够达成协议,可以将原本给辽国的岁币转送给金国。”

完颜阿骨打听到这句话,脸上才露出了笑脸。其实这句话才是他最想听到的,毕竟“燕云十六州”本来也不属于他们的地盘,即便是还给了宋朝,他们也没有什么损失,而且还能够白白得到20万贯的岁币,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宋金两国达成了一个协议。因为这个协议是在海上签订的,所以史称“海上之盟”。

或许细心的人能够发现,当初宋徽宗给马植的御笔上写的是“燕京并所管州城”,但是并没有将“燕云十六州”一一作标注。等他们发现这个笔误之后,想要再找金国修改,可惜这时候的金国态度十分强硬,宋朝已可谓不失败而失败。所谓不失败,指宋人字面上索要燕京的要求已经达到;所谓失败,指宋人本意欲得“燕云十六州”,而不仅是燕京。

用钱买地

宋金两国达成协议之后,立刻就开始着手准备攻打辽国。辽国有5个国都,分别为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西京云中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按照“海上之盟”的协议,金国负责攻打“燕云十六州”之外的3个首都,也就是上京、中京和东京。金国本身也是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而且曾经又是辽国的属国,所以对于辽军的作战风格非常了解,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他们就已经攻打下了3座城池。宋朝负责攻打西京和南京,负责人是童贯。

别看童贯在和西夏打仗的时候,手段非常强悍,可是在面对金兵的时候,就如同秀才遇到了兵。已经被金兵打得没有还手之力的辽军为何还能够对抗宋军?难道说是宋军真的这样不堪一击吗?

这也是有着很多原因的,首先童贯并非武将出身,对于打仗,他也是半路出家的和尚。平日里在和西夏的战争中,他还能够凭借着经验获得胜利,可是面对辽军,他丝毫没有优势可言。而且在经历了金兵的攻击之后,辽国的天祚皇帝已经失去了踪迹,辽国士兵更是面临着生死考验。

当他们决定破釜沉舟的时候,却忽然发现来犯的不是金兵,而是和他们一向和平相处的宋军,心里的满腔怒火更是燃烧起来。估计当时辽军都在愤恨,金国原本作为我们的属国,我们之间这场战争算是内部矛盾,你们宋军跑来凑什么热闹?

借着这股满腔怒火,辽军竟然将童贯带领的15万人马击退,可是他们并没有乘胜追击,童贯狼狈撤军。可是童贯并不甘心,一来是他野心极大,再者如果真的就这样惨败而归,在宋徽宗那里,他也难以交代。怎么办呢?童贯想来想去,只想到了“亡羊补牢”的法子。他将所有的残兵败将凑了凑,又组织了一支军队,想要再次攻打辽国。

还没有展开攻势,辽国就派人来了,或许有人就问了,为什么辽国人不去找金国,反而是来找宋朝呢?辽国人心里非常清楚,他们和金国之间的争斗已经势在必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能够在战场上见真招了。可是宋朝不同,他们的战斗力不堪一击,或许只是受了金国的蒙蔽,如果辽国能够和他们谈谈,没准就能够阻止他们对自己宣战,让他们能够专一抵抗金国的入侵。再加上原来童贯曾经出使过辽国,所以他们来找童贯。

听到有下人来报说辽国使节到访,童贯心里也有些纳闷,这个时候,辽国使节来干什么呢?不过他还是召见了辽国使节。就在大帐之中,童贯正襟危坐在主帅的位置上,斜着眼睛看着辽国使节,估计在那一刻,他又想到了当初在辽国所受到的耻辱。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慢慢地开口问道:“眼下大战在即,不知辽国使节来此,有何见教?”

辽国使节岂是那种能够被童贯傲慢态度激怒的人,他微微一低头说道:“女真族是我们的臣子,眼下叛乱于辽国,此事你可知情?”

“知道!”

“我们与女真之间的斗争,完全是我们在平定国内的叛乱。敢问如果你们大宋朝里面出现了叛徒,是否也会派兵征剿?”

“这个自然。”

“那敢问童大人,辽国平定叛乱,宋朝却插手其中,不知意欲何为?”

“这实属两国之间的约定,无可奉告。”童贯可以突出两国这个词。

“呵呵,”辽国使节笑了笑说,“上一次童大人和辽国军队交手,能够保住性命,实属是辽国高抬贵手。如果真的是宋辽两国交锋,宋朝绝不是辽国的对手,哪怕是现在的辽国,你也是打不过的。又为何要去帮助金国这个叛徒呢?不如我们联手,攻打金国?”

“你也太小瞧我童贯了,我怎会做那背信弃义之事?”

“那你就保持中立。”

“做不到!”说完,童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将辽国使节轰了出去。从来没有受到过这等待遇的辽国使节也是气愤交加,据说他站在院子里,对着大帐哭诉:“宋辽两国,百年和好,盟约誓书,字字俱在,尔能欺国,不能欺天。”

当天夜里,7000辽军趁夜劫营,宋军又退出300里,又给人家留下一堆刀枪甲帐。史籍记载说:“宋军奔走于崖涧,自相践踏,死者数万人。”意思就是说,这些宋军们一听说辽国的军队来了,掉头就跑,留给辽军士兵的永远是后背,光自相践踏就踩死了好几万人。

这样一来,童贯又失败了,最后没辙了,只能去央告金国人。他说,本来我们想自己打下“燕云十六州”,但是我们皇上有好生之德,不忍杀伤性命,所以就麻烦你们给打一下吧。

于是金军出兵了,在攻打辽都南京的时候,辽军都没抵抗就开城投降了。打下来之后,宋朝想把“燕云十六州”要回来。金国说给钱吧,加上军粮,总共100万,宋朝同意成交。金人把城郭、房屋留下,金帛、子女尽数载回。

所以,宋朝收回的只是一座座空城,人口、财物尽被金人掳走。更可怕的是,这么一来,金国人就看明白了,原来所谓的中原大国也就只会练一张嘴罢了。第一次15万宋军被1万辽军打得落花流水,第二次被7000辽军追得落荒而逃,可见宋军的战斗力之低下。

其实,宋朝“联金伐辽”这个决定是非常错误的。当宋徽宗在朝廷下了这道圣旨之后,就有官员站出来反对。

宋将种师道就说过:“今日之事,有如盗入人家,既不能救,又从而分其宝也,毋乃不可乎?”意思是说,这件事情就如同有强盗闯进了邻居家,我们本应该救助邻居,现在不救也就算了,还和强盗分邻居家的财宝,这事儿咱们不能干。咱们应该念及宋辽百年和好,与辽一起抗金才对。

另一位大臣说得更有见地,他说:“北虏足为夷狄,然已久沾圣化,颇知礼义,百余年间,谨守盟誓,不敢妄动者,知信义之不可渝也。”意思是说,辽虽然是夷狄,但是100多年来,已经逐渐汉化了,很懂礼义。我们前面讲过,辽的统治者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而且辽国皇帝铸造佛像时,还命人在佛像后面刻上“愿世世代代生中国”的字样。辽对于汉民族的文明是非常赞赏的,所以才“百余年间,谨守盟誓”,其间120年都没有跟宋打过仗。

实际上,宋与辽之所以能维持百年和好,是因为宋辽的力量趋于平衡,辽的军事力量强,而宋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另外,先前辽与宋打仗,主要目的是为了抢点钱,辽也知道自己没有能力灭掉宋。双方议和之后,宋每年给辽岁币,有了白花花的银子、亮闪闪的绸缎,辽当然不用打仗了。所以100多年间,两国边境上“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两国边境上人口增加,牛羊漫山遍野,连白头发的人都没见过打仗。

那位大臣又说:“今女直刚悍善战,茹毛饮血,殆非人类。北虏以夷狄相攻,尚不能胜。倘与之邻,又将何求以御之乎?”意思是说,女真人尚未开化,茹毛饮血,且又骁勇善战,同是少数民族的辽都打不赢金。如果辽被灭,宋就与金直接相邻,我们的战斗力连辽都比不上,又拿什么来抵御金国呢?

这位大臣的话简直就如同预言一样,当金国刚刚攻打下辽国,宋朝还没有从获得了“燕云十六州”的喜悦中挣脱出来的时候,金国的军队就已经杀了过来。

张觉之变,金第一次围东京

金国想要攻打宋朝,主要是看到在对抗辽国时,宋军的腐败无能。尽管宋朝经济强大,但是在战场之上,习惯了“弱肉强食”这个生存法则的金国,开始逐渐审视起自己和宋朝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危险的,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在宋朝北边,有一个骁勇善战的金国正虎视眈眈地盯着繁荣的大宋,你说能不危险吗?

但是想要在刚刚签订完盟约之后,立刻起兵讨宋,金国需要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自古以来,似乎每次征战都需要一个理由,其实何必这么麻烦,想要惦记着人家那点财产,还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不是自欺欺人吗?不过金国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史称“张觉之变”。

张觉,原本是生活在平州的驻兵军官。金国在将“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宋朝的时候,将那里的百姓全部都带走,强迫性迁徙。用脚趾头想,也能猜出来,到了金国之后,这些原本属于辽国的汉人的日子该是如何凄惨,所以当地的人民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更不想成为金国人的奴隶。于是,在迁徙的途中,他们总是找机会伺机逃走。平州是人民迁移的必经之地,这已经是长城以南的最后一个机会,如果到了长城以北,反抗的机会更加渺茫。

这些百姓们就找到了驻守平州的张觉,向他哭诉即将到来的遭遇。看着同胞们这样悲惨的现状,张觉也觉得心如刀割。其实这个张觉早就知道辽国天祚皇帝的下落,更是和他有过书信往来。

在书信之中,天祚皇帝丝毫不掩饰自己准备反攻金国的野心。想那张觉在辽国的地位也不低,所以张觉认为,这是一个机会。看到众人殷切的目光,张觉心里想:反正也不想给金人干了,何不放了这些百姓?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张觉杀了金兵金将,放了百姓,并且在众人的鼓动下以辽国旧臣的身份打出辽国的旗号,背叛金国。

这是金国打了胜仗之后,第一个叛变自己的叛徒,为了面子,金国也必须要将这个人捉拿归案。

可就在这个时候,宋朝却突然插手这件事情。按理说,张觉不管是否叛变,都和宋朝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宋徽宗的想法却是,这个张觉不是平州的驻守官员吗,他想要复兴辽国、攻打金国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张觉现在叛金自身难保,如果大宋这时对他伸出援手,他势必来降宋;一旦收降了张觉,平州不费吹灰之力就回归了大宋,圆了自己的梦想,这真是难逢的好机会。

就是在这种想法之下,宋徽宗直接派人去联络张觉。这个举动引起了朝廷中很多人的反对,首先站出来的就是马植。

要说在宋朝中,和辽国、金国打交道最多的人就是这个马植,从最开始他能看出辽国气数已尽,就知道这个人其实非常有能力。只可惜,除了第一次决定攻打辽国之外,宋徽宗就没有再听从过他的话。

言归正传,马植站出来的时候,似乎宋徽宗已经有了预感他会干涉,但是宋徽宗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等待着他的反对意见。

马植说:“张觉先是降了金国,如今又背叛金国,我大宋与金国已结为同盟,如果再私下劝说张觉降宋,这样一来,势必会惹金国不高兴,甚至会引起金国的仇恨,难免引火上身。一旦有事就是大事,再后悔也晚了。”

可惜,宋徽宗早已经被收复平州这个小利益冲昏了头脑,哪里能听进去马植的话呢?

再来说说这个张觉,他听说宋朝的皇帝主动来联络他,在这样一个绝望的处境当中,谁能够向他伸出援手,谁就是救世主啊。所以他没有任何反对,就直接投向了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