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辈子的事业:我的创业非传奇
2683100000007

第7章 企业说:所有成就你的力量,也是毁灭你的力量(3)

首先,这个翻译就不好,本身带有倾向性,“Professional Manager”应该翻成“专业管理者”而不是“职业经理人”。至少国人对职业经理人的认识很多认为是“打工”的,捞一票就走,急功近利,没有长久心态。这种偏见根深蒂固,使优秀的企业家也犯低级错误,甚至伤害了这些“Professional Manager”,但是,确实有一些人就是抱着这个心态在做事,为了期权,为了上市,发一笔财走人,再找下家,反正自己和熊猫一样珍贵,再找一个下家也不难。这样的做法,反过来又加剧了企业家对专业管理者的猜忌和防备。这就造成了在今天的中国,很难看到企业家和专业管理者“将相和”的局面。例子就不举了,大家可以在脑海里回顾一下,很容易找到的。

而有些专业管理者呢,尤其是一起参加创业的专业管理者,往往又看不起“草根”的创业伙伴或企业创始人。他们认为自己的受教育程度高,都是在外国人圈子里混,觉得企业家的许多观念都老土了,一点都不入流。可能这些也都是事实,那个创业家哥们可能还是白袜子、黑皮鞋,吃西餐用筷子呢,但他们恰恰没有看到这些“草根”身上的优点:他们强大的生命力、无限的创造力、无畏的冒险精神、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等等。

这使我想到了小时候读过的《庄子》里一个“匠石运斤”的故事: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玷污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请你试着为我表演一次。”匠人说:“我曾经能够砍掉鼻端****,即使这样,但我施技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这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讲的一则寓言。在这则寓言里,表达了庄子对惠施的怀念。郢都人信赖匠石,才能让匠石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渍,并且在匠石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匠石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

这个故事非常好的说明了企业家和专业管理人之间的关系——信任。

这个时代是个出英雄的时代,创立企业的人是英雄,将企业管理好的人也是英雄。人无完人,人无全人,企业家和专业管理人应该学会互相欣赏、互相信任、互相协作,这样才能造就伟大的企业,成就伟大的事业。

国美为鉴

在互联网时代,创始人被投资人踢掉,投资人被创始人“绑架”,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还好,互联网泡沫摧毁了许多创业公司,大部分恩怨也随泡沫的破灭而烟消云散。虽然痛过去了,但疤还在。

今天早上起床,特地仔细剃了胡子,穿上比较正式的商务休闲装。因为今天是汉庭上市后的第一次股东大会,虽然不会有国美那样的股东“血战”,但作为董事长的我还必须正式到场,并主持会议。

股东大会下午两点钟准时开始。除了我和CFO,没有其他股东到场,工作人员比参加会议的人还多。

我主持会议:宣布开始,宣读议程,股东投票,表决通过,宣布会议结束。一气呵成,只用了4分钟。最后我总结说: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成功的大会、高效的大会。

走出会场,在幽默之余,感觉这种股东大会有点像某种宗教仪式。仪式本身是形式,象征意义多于实际作用。但是每一种仪式都标志着一个重大的事情:加冕、任命、重大节日,等等。西方对于这种仪式的重视,其实是源于他们对于契约的尊重。

由股东选出董事,代表股东进行决策,由董事会聘请管理层进行日常管理。这是一个现代企业最典型的运作模式。为了防止管理层的“打工心态”,西方又设计了所谓“期权激励”来激励管理层,增加主人翁意识。为了防止管理层营私舞弊,这几年又多了个“萨班斯法案”来设定底线。

经过发达国家相当长时间的实践、磨合,照理说应该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会发生,但在中国却是刚刚播种,遇到的问题还是不少。

在互联网时代,创始人被投资人踢掉,投资人被创始人“绑架”,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还好,互联网泡沫摧毁了许多创业公司,大部分恩怨也随泡沫的破灭而烟消云散。虽然痛过去了,但疤还在。

国美的这一次闹剧,综合了企业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中国企业进化史上很好的案例。

这里有大股东、小股东之争(黄光裕和陈晓);有创始股东和财务投资者之争(黄光裕和贝恩资本);有大股东和管理层之争(黄光裕和管理层);还有其他许多的小股东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夹其中。这里有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江湖义气与铁血法理、旧臣与新主、人走与茶凉、乘人之危与绝地反击……根据这个事件拍一个片子一定会很好看的。

到底谁会赢?

也许陈晓会赢。

这样国美才能在一批理性的、专业的团队带领下健康成长。而且黄光裕的股东身份和对于国美成功的分享,丝毫不会有什么改变。否则国美高层必然有一场大换血,波及到员工也是必然。

这个结论属于显而易见,稍有些理性的人都会得出跟我一样的结论。

“谁会赢”这个问题,纯粹取决于国美的股东,本来只是一个统计学问题。但这些股东是否足够成熟?义气和利益孰重孰轻?却从根本上左右了最后的结果。那么公司在哪儿上市?上海、香港还是纽约?购买股票的机构投资者和创始人股份的大小?这些因素对于最后的股东表决起到关键的作用。

黄光裕完全有赢的希望。

到底谁对谁错?

没有对错,只有利益、权力、名气之争。激烈的争斗必然是破坏,而受到伤害最大的是母体——企业。

国美的前途如何?

也许会越来越差。

尽管事件本身增加了国美的曝光度,但是对于黄光裕、陈晓,甚至贝恩资本都是减分的。黄光裕反正“死猪不怕开水烫”,对陈晓形象的影响反而更大。国美的高层已然背上了十字架,国美的员工也会感到困惑。这样的企业如何有战斗力呢?

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被国外品牌购并,或者现有的管理层逐步被新人替代(即使陈晓赢了,这种可能性也很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中国新兴企业的创始人和大股东还不成熟。陈旧的价值观念还在许多人身上遗留,“天皇老子”的观念很重,自以为自己是全人、完人。对名气的追捧若骛,所有的成绩都是他自己的;对权力的喜爱成瘾,不轻易授权;用人唯亲,不信任外人。在权力、利益、名声等考验下容易扭曲,往往只顾一己之私,忘记了做企业的根本,将客户、员工、企业责任、社会责任等抛之脑后。

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有许多也并不成熟。有些人借助创始人的惯性,有些借助经济的高速发展,有些借助资本市场的大市周期,取得了一些成绩,就不知天高地厚,标榜自己“天下第一”,“点石成金”。甚至企图“绑架”公司,将其作为自己的个人天地。还有的自吹自擂,借助企业为自己树碑立传,企图成为再一个“打工皇帝”。在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自我,学会尊重股东利益,尊重创新和冒险的创业精神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两种人成长起来以前,中国很难出伟大的企业,也很难出“基业长青”的企业,要做到“永续经营”更是难上加难。

国美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这些做企业的人都照一照。输赢是他们斗争双方的事情,伤害在于国美。而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收获的是教训。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企业领导力

所领导的人越是平常,所实现的目标越是远大艰难,领导力就越强——******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政权就是一个强大领导力的例子。

我总结了人类组织的四种主导力量:亲情,以种姓和血缘为维系纽带,如家庭;信仰,以精神的服从为基础,如宗教;权力,以生命、自由等强制手段为约束方式,如国家和它的统治工具军队等;利害,以钱财等物质作为刺激和奖励,如企业。

其实,每一个组织内部都存在这四种力量,它们在企业内部分别表现为:亲情:私交;信仰:企业文化;权力:流程、规章制度、法律;利害:薪酬、奖金、期权、股份等。

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是这四个要素综合运用的结果。

中、日、欧美企业领导力的对比

我理解领导力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提出目标;其次是带领人们去实现这一目标。而领导力的大小与所领导群众的素质和设定的目标高度相关:所领导的人越是平常,所实现的目标越是远大艰难,领导力就越强——******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政权就是一个强大领导力的例子。

对于不同国家的企业,需要风格不一样的领导人,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造成的差异。

由于中国的历史特别悠久,文化特别深厚,让一个美国人来管理中国本土的企业,就非常困难和危险。我还没有找到一个老外CEO在中国成功管理一个大企业的成功案例。

中国的企业并购国外企业,成功的案例也不多,主要还是因为国外的员工并不是很认可中国的崛起。虽然IBM笔记本的主要业务在国外,员工也以外国人为多,联想最终还是换掉了老外CEO,老柳亲自披挂上阵。不知道成功的胜算是多少?

这种现象只是说明了中国离全球化的距离还很远,中国在唐朝就广泛使用外国人,连县长、公安局长这样的职务都有外国人担任。中国目前的实力、胸怀、视野和形象,距离唐朝还有很远很远。

讨论这样的差别,有助于看到目前中国企业和日本、欧美企业的不同。

围绕组织的四个关键要素,我将中、日、欧美企业不同的领导力差别总结如下:

中、日、欧美企业领导力差别

首先看欧美,这些国家具备完备的法律,宗教信仰非常普及;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发源地,精通方法论,我们现在的很多管理词汇都是从他们那儿来的: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MBA(工商管理硕士),TQM(全面质量管理),BSC(平衡计分卡),等等;重流程和规则、讲求平等和自由、尊重创新、个性张扬;具备管理大组织的经验。